课题:化学必修一
物质及其变化
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
第二课时 物质的转化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源于初中而高于初中。为了提高教学的高中和总结性,除了结合教材内容对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的转化过程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化学中对于判断反应能否发生的“八圈图”,为之后高中无机化学反应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典型基础。
二、教学设计特色
1.教学立意
立足于2019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立足于考纲,通过对物质转化的学习,巩固化学反映方程式的书写和物质之间反应的总结,为学生之后的高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构思
教材指出,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是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会改变,这是化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随后通过“思考与讨论”,以含钙、碳元素的物质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反应规律。同时强调,物质转化的价值在于制备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新物质,并指出工业生产中制取某种物质时要考虑的因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源于初中,高于初中。在编排思路上,教材注意与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衔接,以物质的分类、物质的转化为线索,复习和巩固旧知识适当引入新知识。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方面,教材突出分类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强调物质转化的价值。这样编排,既可以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学习化学,有利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应用分类法建立各类物质的转化关系模型。
教学难点: 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时已经基本学过四大基本化学反应,认识了化学物质包含的各种类型,本节课整合了化学物质之间通过化学反应进行转化的关系。
五、教学目标
1.能对酸、碱、盐、氧化物及他们之间的反应进行描述和符号表征;
2.通过归纳相关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关系,建立物质转化模型,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形成变化的观念;
3.通过制取物质时对理论及生产实际的分析,认识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
六、教学用具涉及
PPT、板书、教材、笔记本、草稿纸、赢在微点练习册、补充酸碱盐单质的分类A4纸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组织教学、 发放补充内容A4纸 【板书】(PPT1)1.1.3物质的转化 【导入】开门见山 学习了物质的分类以后,我们再来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之间如何实现转化。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充实的行囊然后在进入探索的道路。 起立向老师问好 【观看】观看PPT内容 【笔记】记录板书内容到笔记本上 开门见山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物质的转化
环节二 补充 酸碱盐和单质的定义及分类 【展示】(PPT2、3、4、5) 教师在PPT展示的同时,介绍酸、碱、盐、单质的定义及分类,并提醒同学在A4至上做上标注。 【观看】学生观看PPT和A4纸内容,根据老师的讲解进行重难点标注。 【笔记】将A4纸的补充内容贴在笔记本上。 复习旧知并概括总结,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物质的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环节三 物质的转化(单线) 【提问】分类的观点对物质性质的学习有何帮助? 答案:不同类的物质组成不同,性质不同;同类物质的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似。分类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同类物质的类别通性,分析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从而认识新物质的性质,制取新物质。(PPT7) 【引导】 完成教材P10思考与讨论 【讲解】(PPT8) 借助PPT向学生讲解思考与讨论的物质转化化学方程式。 【引导】(PPT9) 过渡句:请同学们观察在转化的路线中各个物质属于物质的分类中的哪一类? 【介绍】 【总结】(PPT10) 单质到盐的转化关系 【思考】学生思考教师提问 【草稿】用铅笔写出物质转化的反应方程式 【记录】听完老师讲解并将答案记录在教材上 【观察、思考】物质类别 【观看】PPT内容介绍 【记录】教材勾划 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透过例子看一类物质的通性,有签到神逐步探究单质到盐的转化关系。(可以考虑将钙和碳换成钠和硫再加强学生对该转化过程的认识)
环节四 物质的转化(八圈图) 【展示】(PPT11) 【笔记】PPT内容记在笔记本上
环节五 物质制备方法选择 【展示】(PPT12)物质制备方法选择的依据 教师介绍:根据以物质的分类为基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之比新物质。 【展示】(PPT13) 教师直接向学生介绍物质制备方法选取的原则 【观看】物质制备方法选择的依据 由于该部分内容在本节课的重要性非首要,为节省时间,采用教师直接介绍的方法。而非探究式教学。(但是这一内容进行加工精心设计探究环节可以成为一节好课)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