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3 16:3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设计简介:
本单元主题“多彩童年”,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式理解难懂的词语,本课设计就紧紧围绕两个教学重难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及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难懂的词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想象意境,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与多姿多彩,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首先学习“溪边”这首诗,习得方法,然后利用自学单,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第一首诗里学到的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最后再拓展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的另外一首诗《街头》,帮助学生积累及让学生知道,查阅资料也是理解理解难懂的词句的方法。
课文解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蘑菇。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爽”字。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背诵《溪边》。
2、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
教学难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
教学过程
课前聊童年趣事
一、诵读诗歌,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讲述了自己的童年,有一位叫徐鲁的儿童文学家用这样的语言描绘的童年:
1.出示小诗,学生自读。
2.师生承接读。
3.揭题,齐读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这本书,走进《童年的水墨画》——(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课前聊童年趣事,开课用一首小诗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多种形式读诗歌《童年是一本打开的书》,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1、在徐鲁眼中童年是一本书,可在张继楼眼中,童年是一幅幅水墨画,请大家打开课本,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抽三名学生,每个读一小节,其他学生正音。
3、出示生字,自读。
4、多种形式读生字。开火车、男女、分组等方式读。
5、同桌互测生字认读情况,汇报。
6、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生反馈:溪边、江上、林中。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指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
三、品读诗歌,习得方法
学习《溪边》
1.学生自学。
出示自读要求:
(1)自读小诗,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用“——”勾出不懂的诗句。
2.反馈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1)交流,感知画面内容
①你在溪边看见了什么?
预设A:我看到了溪边的垂柳。
师:溪边的垂柳怎么样。(如果生还不会说,引导的书第一句)
生:垂柳倒影在溪水里。此时溪水有什么特点。静,你能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真会学习。
预设B: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师:你看到了山溪的什么特点?
生:绿,平静。
溪水为什么是绿的呢?
生:因为垂柳倒映在溪水里,溪水就变绿了。
师:大家发挥想象,除了垂柳倒影在溪水里,还有什么倒映在溪水里,使溪水变绿了呢?
生:两边都是山,山是绿的,溪水如镜,绿绿的青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同绿玉带了。
师:是呀,这些青山、绿树倒映在静静的溪水里
出示:男: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女: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②学习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诗句。
师:除了树、溪水是绿的,你在这首诗里还看到什么是绿色?
预设:还看到人影是绿色的。
师:为什么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有同样困惑的小朋友举手。
谁来说说人影怎么给溪水染绿了呢?
生:因为溪水是绿的,还很平静。所以人倒影在溪水里就变绿了。
师:你是结合了上文的这句话来理解的。师勾出这句。
小结方法:当我们遇到读不懂得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找一找上下文中与它相关的句子,再由此想开去。这种理解词句的方法叫:联系上下文(板书)
3.体会用词的准确
(1)你能给句中的染换一个字吗?
学生通过换不同的字,交流发现“染”有一种慢慢使人影慢慢变成绿色的感觉,不能换。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染”字让水墨画的感觉跃然而现,学生一边想象人影被溪水慢慢染绿的画面一边读一读。
4.体会画面的色彩美和静态美
这里的不仅山是绿的,树师绿的,连溪水和人影也是绿的。但是,如果你在仔细看看,你还会发现另一种颜色(红)
(1)出示句子: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出示图片)绿树倒映在静静的溪水里,溪水宛如一条绿玉带,染绿了人影,在那静静的鱼竿上还立着一只红蜻蜓,此时,空气仿佛都停止了流动。
(2)感情朗读,品味静态之美
课件出示,感情朗读。
5.体会溪边垂钓的乐趣。
(1)你在溪边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相机出示句子: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指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垂钓的乐趣。
6.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小节中其它不懂的句子。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小结: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就解决了不懂的词句,这是理解词句的一个好方法。
7.出示课件,配乐朗读《溪边》
8.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童年的快乐。儿童诗重在诵读,通过复沓读,师生承接读,引读等美读形式,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读出意味。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掌握其方法,为下面小组合作学习后两首诗作准备】
四、运用学法,合作学习
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学习《江上》《林中》。
1.出示自学要求:自读,合作完成自学单。
2.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生汇报《江上》,师相机板书:戏水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点拨
预设:水葫芦原本指的是一种水生植物,在这里,我们通过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和生活经验读懂了这句诗。
(2)体会诗歌押韵的特点,读出快乐
a.发现其押韵的特点。
整首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很快乐。
为了表达快乐,诗人不仅从内容上让我们感受到,在语言表达形式上还有奥秘哟,出示课件,快速读一读,注意红色字体,你发现了什么?(押a韵)。
回忆押a韵的特点——高兴。
b.练习朗读,读出快乐
生互读互评。
小结:读着读着,童年的快乐就在我们心间跳动,读诗就要这样用情的去朗读。
(2)汇报《林中》
①生汇报,师相机板书:采蘑菇
②出示句子: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句子。
③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A.课件出示词语,生齐读。
B.出示课件,师生合作读
④指导书写生字“爽”,评价。
五、总结全文。
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作者童年的生活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表达。(多姿多彩,快乐…….)这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构成了作者这幅童年的水墨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在第一首诗《溪边》里习得方法,设计自学单,小组合作学习,学以致用,且锻炼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江上》通过发现诗歌押韵的特点,读出孩子们戏水的快乐。《林中》集中在四个词语上,通过师生合作读,体会采蘑菇的快乐,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的意境。】
六、课外拓展
这幅多彩的水墨画不仅在溪边、在江上、在林中,还在街头呢。童年的水墨画原文共有6首,课文节选了3首,老师给大家带来了1首。
1.自读小诗,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思考,你看到什么画面,有什么不理解的。
(1)说说看到的画面
(2)反馈不懂的句子。
出示句子: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让学生了解理解不懂词句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查资料来弄明白。(板书:查资料)
3.小结:作者的童年生活里不仅有玩耍的快乐,还有学习的快乐。
【设计意图:拓展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组诗的另外一首,目的在于积累,了解理解难懂词句的其它方法。感受童年的快乐不仅有玩耍的快乐,还有学习的快乐,儿童生活丰富多彩。】
五、推荐课外读物
孩子们,今天我们所学的童年水墨画是张继楼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诗,除了这组诗,他还有《夏天到虫虫飞》《张继楼儿童文学选》等多本儿童诗集,孩子们课下可以找来读一读,感受多彩的童年。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句的时候,记得用上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哟。
【设计理念:通过阅读张继楼儿童诗集,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感受童年的快乐。】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钓鱼
江上 快乐 林中
戏水 多彩 采蘑菇
……
教师简介:叶春丽,重庆市长寿区黄桷湾小学教师,从事语文教学19年,一级教师。多次参加区级学科竞赛获得一、二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级、市级、区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