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我变成了一棵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标点、文字、情感,体会“长出鸟窝”“请小动物居住”两件
趣事,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找一找“妈妈住进鸟窝”之后,文中有趣的
想象是如何体现在标点、文字和情感当中的。
3.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秀一秀”等形式,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
么,学习表达有趣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我们继续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英英想变成一棵树的美好愿望,知道了她是怎么变成一棵树的,还感受到故事中有意思的想象,发现了作者想象的秘密。
2.出示课题,齐读。《我变成了一棵树》
二、回顾前文
过渡:这么有意思的想象是怎么写的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英英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有意思的事。
(一)学习活动一
读读有意思的地方,读出有趣,然后对比这些原本普通的事物与作者故事里的,有什么不同。
出示要求:朗读(回顾奇妙之处)、对比发现(事物变化前后的特点)
1.第5、6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说说发现:
▲我们的树长苹果,而我变的树长鸟窝
▲鸟窝一般是圆形的,但我树上的鸟窝却是各种形状的。
(3)师小结:长鸟窝与众不同,读得真有趣!抓住了生长的特点(板书“生长特点”)与鸟窝的形状特点(板书“形状特点”),进行想象,使事物和原来的不一样,变得更加新奇有趣。(板书“变换特点去想象”)
2.第9、10、11段
(1)指名读一读
(2)说说发现:
▲也运用了变换特点的方法想象,树原本不会动,但是这里,让树会说话了,而且树有了心,紧张时和人一样,心脏会嗵嗵跳,会颤抖,震得鸟窝也一动一动的。
(3)师小结:结合生活经验去体会,分析的很到位。这里从动静的角度,让树有了和人一样的动作和心理特点,也让静止的鸟窝动了起来。
3.第15-20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边读边回想,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去想象的。
(2)说发现:这个想象,口水、雨水、牛奶、尿都是液体,作者用同一个特点把几个事物联系起来想象了。
(3)师小结:作者从口水的形态特点关联了几种液体,创编对话。我们在想象的时候也可以关注事物的形态。我们还能从什么角度去变换或关联特点来想象呢?(声音、颜色、大小的角度去变换想象或关联想象。)
三、选择方法去想象
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变换事物特点或者关联事物的特点,去想象自己变成自己喜欢的事物后,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吧。
(一)学习活动二
学着课文的样子,选其中一种方法,展开想象,画一画思维导图。
1.画导图
2.交流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小朋友的思维导图,听一听,他们变成自己喜欢的事物后,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
3.小结:用思维导图一梳理,奇妙的事就说清楚了。
(二)感受奇妙事情的写法
过渡:那怎样把奇妙的事情写得更有意思呢?
默读5-20自然段: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树上长鸟窝写得这么有趣的,请你默读5-20自然段。
1.第6段:先写了树上长满了各种鸟窝,冒号后面列举了6种形状、还加上了省略号。(先写一个中心句,后面围绕中心句展开,意思更加清楚。)
师小结:通过列举把想象的画面写得更具体了,好像眼前就出现了这么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呢。(板书“用列举使画面具体”)第7自然段和第12自然段也用了列举的方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出示第5自然段:
(1)写作方法
请小朋友们仔细读一读第五自然段,想想这里又用了什么方法呢?
预设:用了“设问”,自问自答的方式。
(2)有什么好处?
预设:让我很好奇树上到底会长什么,一定是很特别的东西。
(3)师小结:这样的方法,第8自然段也用到了,请你们来读一读。用设问强调了动物们进入鸟窝的方式很特别,很容易,让人迫不及待地向往下看。设问的方式让想象充满悬念。(板书“用设问设置悬念”)
(4)对比:去掉“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可以吗?
(预设: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我们可以一下子就知道爬树容易到不用费力气。)师:举了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让人体会到爬树到底有多容易。(板书“举例子使感受更明确”)
3.出示12-20自然段:写了很多小动物的对话,写出了小动物的形态,好像就在我们面前,讨论我留下来的口水到底是什么。(板书“编对话让想象生动”)
(三)学习活动三
过渡: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完成第三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要求:
1.读课文,发现课文有意思的地方是怎么写清楚的。
2.再对照你设计的思维导图,选择其中的一两种表达方法,仿照课文的样子把奇妙的事写得更清楚更新奇。
1.写一写
2.交流:联系方法进行评价。
3.你还可以仿照课文的1-4段和21-23段,给你的故事加上开头和结尾,把你的想象串起来,你的想象故事就更加有意思了。
四、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本剩余题目。生字抄写本“状、巧、克、肠、抬”5个字。
2. 词语表词语抄2听1。
3.小练笔:模仿《我变成了一棵树》,写一写《我变成了 》。
4.预习《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