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袁良才的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傻子
袁良才
自古猷州多奇人。如果高傻子不算,谁算?
高傻子有姓无名,绰号就是大名。人如其名,傻大个,黑不溜秋,看去浑似一座铁塔。
高傻子打小饭量奇大,十来岁时一顿要吃一瓦罐米饭。可惜他投错了胎,爹娘是个佃户,一瓦罐饭那可是一家老小一天的口粮啊!
爹娘想把他送人,高傻子饭量大的名声早传开了,没人家敢接这只烫手山芋。从此,高傻子走上了乞讨之路,如同路边的一根野草,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天可怜见,这时高傻子遇见了长庆班。
长庆班是唱黄梅调的。猷州古属东吴,老百姓说的也是吴侬软语,特别喜欢听黄梅调。
长庆班里的头牌花旦梅如雪,那真叫一个漂亮!猷州百姓眼睛都看直绷断了,啧啧道,要是搁在大清朝,她早就被选秀进宫了,册封个贵妃也说不定!
梅如雪的戏也唱得好,一亮嗓子就让人皮松肉软骨头酥,魂都不在身上了。
长庆班的班头姓韩,韩班头慈眉笑眼,一颗心那是豆腐做的,比菩萨还心善。
也是高傻子命不该绝,大肚汉巧遇了大善人。长庆班戏唱到哪个地方,高傻子就跟到了哪个地方,人家唱戏他看戏,眼珠瞪得螺蛳大,人家开饭他看人家吃饭,直看得人家吃不下饭。
韩班头说,伢子要不要来一碗?
梅如雪笑得咯咯的,一人省一口,养只小花狗。
高傻子也不道谢,也不推让,一连干了三海碗,还摸着肚子说“饿”。一个戏班的人都傻眼了!
韩班头虽被高傻子的饭量吓到了,但终究还有副菩萨心肠,他不顾戏班里大多数人的劝阻,执意留下了高傻子。
高傻子食量那么大,戏班总不能养一个闲人,其他演员有意见啊!韩班头毕竟是韩班头,用人所长,让高傻子专干粗笨的力气活,像搭戏台、搬道具、挑水劈柴什么的,高傻子几乎一个人包揽下来,而且干得那是竹排上照镜子——漂亮!演员们这时才回过神来,一个个竖着大拇指,夸韩班头,高!实在是高!
更“高”的还在后头呢!
长庆班到了一个叫乌石垄的地方唱戏,当地的几个泼皮无赖纠缠着韩班头索要“地皮钱”,给少了还不依,韩班头只差磕头下跪了。一旁的高傻子终于恼了,随手连根拔起身边的一棵垂杨柳,倒拎着朝泼皮们劈头盖脸地打去。这些无赖只在戏文中见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做梦也没想到真让他们在现实中见到这一出,哭爹喊娘,四散而逃。
高傻子一“战”成名。从此谁也不嫌他饭量大了,韩班头专门跟伙夫打招呼,每顿给高傻子备足一瓦罐米饭,不能亏了他的肚皮!
猷州有两个邻县,一个叫泾川,一个叫太平,老是为边界不清纷争不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历任县官为此头痛不已。
这年太平来了一个行伍出身的县长,姓武,是个大老粗。武县长去找泾川县县长,说,干脆,文定不成,我们来武定!两县各选一个大力士,在离争议边界各方五里处,各背一块两百斤重的界碑,一口气,不许歇脚,谁碑扛得远界线就定在哪里!对方也为这事伤透了脑筋,点头应允。
正好这当口,长庆班到了太平地界儿。武县长请梅如雪唱堂会,边看戏边唉声叹气的,梅如雪打听到武县长的心事,说,我有一个最佳人选,保管贵县稳赚不赔!
梅如雪推荐的人选,不用猜,高傻子!
高傻子果然给梅如雪争脸儿,一口气将两百斤重的界碑背出十里路,白占了泾川好多地面。长庆班得到太平县长不少赏钱,从此两县民间有了“割泾补太”之说。
1938年春,日本人占了猷州。
武田正雄让人把韩班头“请”去,告诉他,今后长庆班专门为他们演出。
韩班头擦着一头冷汗,这事……容我回去,请示请示梨园鼻祖的意思。
梨园鼻祖是唐明皇。
韩班头惊魂未定地回到戏班,把日本人的意思跟大家说了,大家无语。两条路明摆着:一条是不归路,当汉奸,苟且偷生。另一条,就是死路!
韩班头眼一闭,双泪长流,请梨园鼻祖定夺,听天由命吧!
高傻子双手捧出梨园鼻祖的枣木灵位,众人齐齐跪下,等待韩班头讨问如何行事。忽听“叭嚓”一声,高傻子一个趔趄,枣木灵位从他手中脱落于地,摔成两半。
鼻祖不依哩!高傻子大叫。
鼻祖不依哦!众人齐叫。
大家快跑啊!高傻子再发一声喊。
人们像猛醒过来似的,四散而逃。只见高傻子左腋夹着韩班头,右腋夹着梅如雪,似乎脚不点地,飞奔而去。这时,他们的身后,日本人的机枪“突突”了起来,跑在后面的人倒下一片。
不久,猷州七井山上出现了一支抗日武装,为首的叫高傻子。
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
韩班头埋怨高傻子:一个牌位你咋都捧不住?死了那么多兄弟姐妹?!
我不是故意的,我是真的捧不动啊!
高傻子双膝跪地,泪流满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高傻子”为标题,既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的形象,又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B.高傻子走上乞讨之路,是因为他饭量太大,爹娘养不活,又没人敢接收,表现了他悲惨的人生。
C.小说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写了高傻子从被嫌弃到受韩班头偏爱,再到后来走上革命抗日道路的经过。
D.梅如雪向武县长推荐高傻子参加扛碑比赛,就是因为要感谢武县长邀请戏班唱堂会,知恩图报。
2.关于文中枣木灵位“脱落于地”“摔成两半”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日本人的要求,韩班头“双泪长流”地请示梨园鼻祖,反映出他内心的无奈、痛苦之情。
B.韩班头回到戏班,转述日本人的意思,大家无语,是因为面对严峻的形势,谁都想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
C.枣木灵位从高傻子手中脱落,是因为梨园鼻祖示意,暗示大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要屈从日本人。
D.大家“四散而逃”,是因为都想坚守民族大义,不愿意当汉奸、为日本人唱戏,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韩班头这一人物形象。
4.有人认为故事到“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就可以结束,后面的文段作用不大,可删去,但不删比删去的表达效果要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尾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魂
袁良才
民国二十六年冬,芜湖沦陷。日军进占芜城,到处血雨腥风,满目疮痍。太平郑氏在长街经营和茂顺茶庄的买卖自然一落千丈,但老板郑某还是苦苦撑持着。
黄梅雨绵绵不绝,一如郑某的心绪。店里的生意几近断绝了,他已差人将妻儿老小送回太平猴坑老家了,那里是新四军的防区。他知道,该来的就要来了。
店堂里又晦暗了,郑某放下《茶经》,作起身相迎状。来人完全是一副商人打扮,但一撮仁丹胡煞是刺目。此人正是日军首领田中少佐。
郑某客气了!田中少佐径自在八仙桌旁另一边太师椅上坐下,并摘下礼帽。
郑某微微一笑道,将军此来真是轻车简从,诚心可鉴啊!
田中少佐哈哈大笑道,我们本是同道中人,以茶会友,自当儒雅有礼。
郑某点了点头,既然将军是以同道身份诚心而来,在下必当奉若知己。我们还是先听茶,再品茶吧!
大大的好!田中少佐似乎对郑某前后态度的转变颇感满意。
《茶经》云,南方有嘉木,即茶树也。太平猴魁产于终年云遮雾绕之高山,鲜叶集天地之灵气……郑某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田中少佐听得一惊一乍,如醉如痴。终于,听得郑某发话,将军,下面我们可以品茶了。田中大喜。
只见郑某从卧房里捧出两个早放好茶叶的玻璃茶杯,置于八仙桌上,然后以沸水冲泡之,但见杯中茶叶根根直立,舒展成朵,色泽悦目,暗香浮动,整个店堂仿佛霎时浸泡到山野的春光里。
将军请用茶!太平猴魁将把您带到妙不可言的极乐世界里。
田中少佐金鱼眼骨碌碌转着,一欠身,说,你的,先用。
郑某哈哈大笑起来,将军的武士道精神哪去了?何以这般杯弓蛇影?
田中少佐脸上红一阵、紫一阵、白一阵,见郑某连喝几口茶水,浑然无碍,这才同郑某交换了茶杯,慢条斯理地啜饮起来。
田中少佐一副极受用的模样,伸出大拇指,迭声称赞,朋友,大大的!贵国茶仙卢仝《七碗茶歌》,尽得其妙啊!日本茶道亦由此而来。
郑某陪田中把盏品茗。
田中突然问,郑桑,猴魁茶可以卖给皇军了吧?金票大大的有!说着,从贴身口袋里摸出一张照片给郑某看,我的母亲大人,也特别想喝到中国的猴魁。
郑某摇手道,将军,好事不在忙中起,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我说过,先听茶后品茶,同理,先懂茶后卖茶。这是我郑氏祖上定下的规矩!
田中少佐强压心头不快,到底没有发作,金鱼眼满是狐疑地问,郑桑,你的认为我还不懂茶道?
郑某猛地一掼八仙桌角的那本线装书,正色道,早着呢!不能倒背如流、融会贯通《茶经》,焉能奢谈懂茶?!
田中少佐大冬天竟额头冒出汗来,双手接过《茶经》,郑桑,这本奇书我的寻觅多年,今日才有幸睹其真容。三日后,请郑桑考我!
几天后,一队荷枪实弹的日军团团围住了和茂顺茶庄。
汉奸翻译官叫嚣道,姓郑的良心大大地坏了!在书页翻口暗暗涂了氰化钾,田中太君已中毒身亡魂归东瀛了!
待日本人冲进店堂,只见郑某气定神闲地俯身八仙桌旁,头戴瓜皮帽,身着青布长衫,正在画一幅墨梅图,题诗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把东洋刀刺进了郑某的胸膛,霎时间万千红梅怒放……
八仙桌角放着一铁盒猴魁,下面压着一纸信笺,漂亮的蝇头小楷:送田中的母亲品尝。她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者!
《太平县志》载:邑人郑某巧与日寇周旋,赢得宝贵时间,将库存数千斤太平猴魁茶秘密运往岩寺新四军军部,杀己身以成大义,毁家业而纾国难。
先人郑某的遗训被制成牌匾,悬挂在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和茂顺分店里。云:太平猴魅有茶魂,善恶忠奸辩分明。精忠报国何惧死,诚实守信莫乱真。天生尤物净似禅,种茶即种菩提心。勿以怨怼玷美誉,冰清玉洁冠群伦。
5.作为整个故事必要的组成部分,文中画线句极具生动性和画面感,请具体赏析画线部分。
6.怎么理解结尾附《太平县志》的写作设计,请简要分析。
7.作家侯发山形容袁良才作品“完全承载了汪曾祺先生笔记体小说的味道”,如何从作品的题材和叙述特征来理解侯发山这句话。
8.结合全文,思考并陈述小说以“茶魂”为题有何好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苍鹰
袁良才
弋江像一只猛力的鞭子,从千山万壑间抽打出一条百转千回的水道,一路奔泻,一路狂呼,势不可挡,直扑扬子江口。
如今,江面上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打鱼的两头尖小船,货船、客轮几乎绝迹了,木筏、竹筏更是不见影踪了。当年那般喧哗热闹的弋江似乎一下子衰败了,风光不再,一如岩爷看到的江天岩峰间的最后一只苍鹰的孤独寂寥的身影,亦如风烛残年的日日浸在岁月记忆里的岩爷。
岩爷从小就在弋江的风浪里出没,江水卷挟走了他的青春和荣耀,弋江无情地把他拋弃了,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如同那只苍鹰,再怎么飞翔,也离不开江天与岩峰。
那一年,村上饿死了很多人,爸妈也饿死了,岩爷第一次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和人生的悲凉。他跳进了弋江的波涛里,他只想借江水淹没自己所有的痛苦和不幸……但他被弋江上的筏客救起了。
打那天起,为了吃饭活命,十六岁的他当上了弋江筏客,而且成为三百里弋江上最负盛名和传奇色彩的筏客。
弋江多急流、险滩,浪高沫飞,逆流时还得上岸背纤,穿衣也是白搭,所以弋江上的筏客都是赤条条一丝不挂,到了终点站才着衣登岸。岩爷刚当筏客时的害羞,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了。几十年后,弋江上建了电站大坝,水运渐为陆运所取代,岩爷被迫上岸,穿戴齐整倒感觉束手束脚、浑身不适了。
岩爷初当筏客那会,正值青春勃发时,力大无穷,激流掌舵是他,逆流背纤是他,一路水程,不断有苍鹰在他头顶盘旋,与他为伴,为他喝彩。他在风浪中岿然屹立,游刃有余,如同一座黢黑坚硬的岩峰,发散着夺人心魄的阳刚原始之美,惹得弋江两岸的男人对他吹胡子瞪眼,惹得弋江两岸的大姑娘小媳妇为他如痴如狂。筏队拢岸歇乏时,总有年轻女人低头红脸偷偷来送米送菜,偶尔上岸到酒家吃饭,但凡是女老板,只要岩爷在,一概免费——岩爷活赛弋江上的一只人人仰视嫉羡的雄鹰!
岩爷到底栽在了一个女人身上!
女人叫翠翠,是老筏客的独生女儿。一次来看父亲,一下子就被岩爷英俊的模样和青春的气息迷得神魂颠倒了,岩爷走到哪儿,翠翠跟到哪儿,撵都撵不走。一天,翠翠鼓起勇气向他告了白,岩爷毫无思想准备,一口回绝了她,不想痴情的翠翠竟跳江自尽,被筏客们救起。
这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翠翠未婚夫耳朵里,告了岩爷一个“强暴未遂”,连老筏客也救不了他,生生坐了三年牢狱。命中一劫,无妄之灾啊!
出狱后,弋江毫不犹豫地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老筏客为这事竟抑郁作古,翠翠也出阁随军了。从此岩爷就觉得女人是洪水猛兽,断了念想,一生不娶。
因无子嗣,倔强的岩爷到底吃上了五保。到弋江边走一走,站一站,看那奔腾不羁的江水,望那孤独盘旋的苍鹰,是岩爷暮年每天必修的功课。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都说岩爷怕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哩!
一天,村里来了几个时髦的年轻人,背着画板,说是美术学院的大学生,见到岩爷竟欢呼起来,说岩爷的形象、气质太有沧桑感了,软磨硬缠请岩爷当人体模特,而且最好画裸体。
村人大怒,骂年轻人太放肆,太不尊重长者,挥拳要替岩爷教训他们,却被岩爷制止住。幽幽道,画就画吧。
年轻人喜极。
村人横眉瞪眼道,别欺负老人,画裸体得给钱!一千块不多吧?
年轻人傻眼,可我们是穷学生……
分文不取!只听岩爷一声雷吼,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了。众目睽睽之下,岩爷脱得赤条条,神情从容坚毅,一如弋江边高高耸立的岩峰……美院学生们屏息凝神画着,眼里噙着泪花。
画毕,岩爷冷不丁问,这画拿去展览,翠翠能看到吗?
所有人都呆了,不知如何作答。
又过了些时日,弋江风景区管委会的头头在江边找到岩爷,赔着笑说,我们计划推出一个弋江裸体背纤的观赏项目,特请岩老当顾问和技术指导,待遇嘛,好说!
岩爷并不正视来人,冷冷地答,当年我背纤,是为了活命。你们,这是吃饱了,撑的!
岩爷撇开目光又去追逐那只翱翔在江天上的孤傲的苍鹰。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将主人公一生的许多事情串联起来,同时从语言、心理、神态、尤其是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对主人公进行了形象塑造。
B.小说中有多处关于弋江险要、狂放等自然环境的描写,这样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空间,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C.文中“翠翠能看到吗 ”的突然发问,揭示出当年的翠翠事件成了岩爷隐藏颇深的心结,多年反刍,岩爷内心留下了复杂的感情沉淀。
D.岩爷对美院大学生请求的接受和对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头头的拒绝,使小说于对比中揭示出岩爷对大学生审美观的理解和对世俗的不屑。
10.说说你对小说中画线句“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含义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珐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做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为家?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儿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留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有删改)
1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极为凝练,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申报》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效益情况,为人物出场营造了一种特殊的环境。
B.卜白擅长写各种体裁的文章,而且内容涉及领域广泛,“无所不包”,作者以此表现卜白文学才能卓越。
C.卜白见那位女士之前不知所措,以事业为先拒绝,得知那位女士的丈夫为国捐躯后,爽快答应与之成婚,表现了卜白的爱国之心。
D.文章写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救场,表明卜白京剧造诣深厚,丰富了人物形象,且令故事带上了传奇色彩。
12.人们依其姓名谐音,送卜白雅号“补白大王”,文章也围绕“补白”谋篇布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3.本文使用了很多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素材,例如鲁迅等人投稿《自由谈》、谢晋元所在部队抗日、解放军进军上海等,因此有人认为本文为散文而非小说,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就是因为要感谢武县长邀请戏班唱堂会,知恩图报”错误,梅如雪推荐高傻子参加比赛,一是因为感谢武县长,二是因为她知道高傻子有本事,一定会为太平县争光。
2.C“是因为梨园鼻祖示意,暗示大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要屈从日本人”错误,根据文末意思,“枣木灵位”被摔碎其实是高傻子有意为之,他懂得民族大义,不愿大家做汉奸为日本人效力,希望通过摔灵位的方式给大家一个精神上的信念支撑。
3.①为人善良。高傻子饭量大,大家都嫌弃他,但韩班头菩萨心肠,执意留下高傻子。②知人善用。韩班头发现高傻子力气大,就安排高傻子专干粗笨活,获得众人称赞。③能屈能伸。在乌石垄唱戏,被索要“地皮钱”,为戏班能唱戏,宁愿花钱消灾。④具有爱国情怀。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先委婉拒接,拖延时间,后参加抗日武装,保家卫国。
4.①结尾通过对高傻子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暗示了灵位落地是高傻子故意为之,丰富了高傻子心怀民族大义,不屈服于日本人,敢于抗争的形象。②结尾的叙述,间接交代了灵位落地的原因,照应前文,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赞扬了以高傻子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爱国情怀。
5.①用了一系列动词,描写泡茶过程,生动形象。②用诗化语言描写泡茶时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写出茶叶带给人的极乐世界。
6.①使用文献档案,营造一个真实的叙事空间,使小说更富有艺术感染力。②交代猴魁茶的下落,展示郑某的智慧与民族气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③揭示茶魂的深刻内涵,起到升华小说主旨的作用。④照应小说题目,使全篇结构完整圆台。
7.①小说题材不高大上,选取普通人物,人物真实,内容接地气。②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③小说语言呈现诗化和散文化特点。
8.①标题塑造人物形象,“茶魂”凸显了郑某智勇不屈的爱国精神。②“茶魂”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听茶,品茶,通过茶叙述故事,串联了小说的情节。③标题凸显了小说的主旨,通过写郑某精忠报国,不惧死亡,送太平猴魁给少佐的母亲等,表现了小说智斗敌人,热爱祖国,精忠报国的主旨。④诗化的题目,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9.A“尤其是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对主人公进行了形象塑造”表述错误,统观全文可知,小说中没有明显的动作和外貌描写,主要运用语言、心理、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10.①岩爷一生的重要经历都与弋江密不可分:他生长在弋江边,父母被弋江夺去了生命,自己成为弋江的筏客,使他多年无法释怀的翠翠也曾跳入过弋江,年老时依然在弋江守望,弋江成为岩爷情感的归依。②弋江造就了岩爷独特的阳刚原始的气质:弋江的急流、险滩、飞浪,还有那只从未离开过江天与岩峰的苍鹰,都代表了岩爷的坚韧、刚毅,甚至是不俗的精神品质。
11.C“表现了卜白的爱国之心”分析错误,从“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可以看出,那位女士母子是非常可怜的,而卜白毫不犹豫的答应婚事,表现了卜白的善良。
12.①“补白”与主人公名字谐音,巧妙有趣。
②本文以“补白”为线索,将主人公的多个生活侧面串联起来,如给报纸补白、给烈士家庭补白等,使内容集中紧凑。
③有利于凸显出一个乐于助人、谦虚做人、顾全大局、大智大勇、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形象。
13.示例一:我认为本文为小说。
①情节上,本文先介绍主人公的基本情况,然后依次写他答应婚事、和梅兰芳配合、促成起义等,故事情节完整连贯。
②人物上,本文的主人公卜白是当时地下革命工作者的典型代表。
③主题上,本文通过卜白这一形象来赞颂无数普通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而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不只是局限于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
示例二:我认为本文为散文。
①情节上,小说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而散文侧重于选取不同的侧面。本文多是截取不同生活侧面,且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②人物上,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要任务,多为虚构。而本文提到的人、事大多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