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3年高考复习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突破一 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2023年高考复习
一、思维角度
(一)应注意论点的提出方式及作用
(1)标题显示论点。作用可概括为“论点旗帜鲜明,让读者一目了然”。
(2)开头第一句提出论点。作用可概括为“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3)由某个故事或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作用可概括为“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简明地阐释后提出论点。作用可概括为“论点的提出有理有据,自然流畅”。
(5)就所涉及的现象或问题发问,进而引出中心论点。作用可概括为“论点的提出更加有力,引发读者的思考”。
(6)结尾总结出论点。作用可概括为“卒章显志,顺理成章,让人信服”。
方法指导
(二)把握论证思路
1.从文章各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面对非完整、摘编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我们首先要通读全文,圈出每段的关键句,尤其是每段的中心句;然后逐段概括段意,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概括时要概括准确,不能笼统;各段段意我们知道了,全文内容我们就把握了,文章思路也就理清了。
2.从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针对本论部分各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可以搞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念到应用,由总到分,由破到立(或由立到破)。
方法指导
3.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借助标志思路、层次的词语和句子。
(1)关键词语:①表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②表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但……而且……,不仅如此,等等。③表分类分层。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换言之,等等。④表举例。如:例如,如,等等。⑤表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⑥表归结。如: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可见,等等。
(2)关键句子。主要是论点句、论据句,以及揭示脉络层次的过渡句等。
方法指导
二、答题模板
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具体要点:
(1)首先,由×××(谈起)[概述××;指出××],引出×××(观点,或论题);
(2)其次,从×××方面阐述[论述,分析]××(观点,或论题);
[再次,联系现实,用××(方法)指出(强调)××;(用××方法指出××结果)]
(3)最后,总结上文,提出(突出,阐明)××(结论,观点,做法,希望)[照应开篇论点或论题]
方法指导
边练边悟
(2022·广东省高三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且必须考好的大考。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是2020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羸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应急而形成的艰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存活了一段艰难而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实战演练
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复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
实战演练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抗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实战演练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实战演练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 ①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出表现抗疫题材的文学现象,概括了抗疫文学的形式特点、主题和社会价值;②然后结合实例论述抗疫文学所表现的主题、援鄂医生亲历写作的情况、抗疫文学的人物形象;③最后交代武汉之外抗疫题材的情况。
突破二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论证的逻辑层次,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作者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讲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目的等;也讲究段落层次之间的相承(承接、递进)、相并(并列、对照)、相属(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文本的论证逻辑层次(论证结构)。
1、明确文体特征
掌握论证结构的几种分类:①并列式、②总分式、③递进式(层进式)、④对照式(正反对比式)、⑤驳立式(先驳后立、先立后驳、驳立结合)。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进、对照)作切分。
方法指导
2、关注标志词语
找出表明上下文内容间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
方法指导
3、寻找关键语句
论述类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注意整体论证结构和局部论证结构。
方法指导
(2022·山东潍坊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二
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典型例题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典型例题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摘编自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
典型例题
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解析 材料二共三节内容,先概括每一节的段落大意,每一段开头的第一句话就可以作为中心句,通过对材料二每一段开头第一句话的分析,可知这三段的内容是并列关系,所以材料二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法。然后再分析每一段中的论证结构,可通过划分层次来分析。
答案 ①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法;②每部分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民法典意义与作用,然后具体阐述。
典型例题
突破三 概括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并分析作用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或阐述的观点或者中心思想或者是文章的主旨。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其他的几个论点(除中心论点外)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有时会是标题。
思维角度
(1)看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论点是统帅,是灵魂,所有的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判定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就是要看论据是来证明什么样的论点,这是答题的基础和根本。其次看论据是如何证明论点的,即从哪个角度证明的。常见的角度有正反、因果、条件结论等。还可以看论据与论点运用的先后顺序,如先论据后论点,叫引出;先论点后论据,叫证明。
(2)看论据与论据的关系 先看论据特点,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再看它们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如同一论点使用了很多论据,这些论据会有着正反、古今、中外、递进、点面等关系。
(3)看论据与论证方法的关系 这两者有时密不可分,认识了论据特点就知道了论证方法;知道了论证方法,也就了解了所用的论据。
方法指导
方法步骤
第一步:速读全文(或某一段落),结合材料的标题,概括作者主要的观点态度。
第二步:能区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第三步:在文中找出论据是哪一分论点或结论的理由依据,进而判断其作用。
答题模板
概括材料内容(观照全文观点和本段中心句)+哪个角度(怎样证明)+结论(这个例子证明了观点)
方法指导
(2022·江苏南通二模)(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二
在湖南安化,黑茶产业摆脱粗放生产模式,走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在安徽长丰双河社区,“稻虾共养”产业扶贫模式让村民腰包更厚实……精准,是一个又一个中国脱贫故事背后的关键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为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之一。
典型例题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正是因为精准扶贫方略坚持以“实”字当头,各项政策红利才能落到扶贫对象身上,从而保证脱贫攻坚顺利实施。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贫困问题复杂多样,只有贯彻精准扶贫方略,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确保扶贫举措对症下药,取得实效。在这个意义上,“精准”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法论之一,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宁夏,曾有一位扶贫干部被称为当地扶贫办的“数据中心”,他掌握的数据能具体到贫困户养了几只羊、种了几亩马铃薯。在全国各地,如此用心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他们之所以能精准掌握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正是因为他们始终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精准扶贫方略背后,是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辛勤付出,是无数扶贫工作者呕心沥血的倾情奉献。他们是新时代的卓越画师,精心用心,耐心细心,时时刻刻为困难群众着想,才绘出脱贫奔小康的锦绣画卷。
典型例题
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攻城拔寨,精准扶贫方略的意义和影响也在走出国门,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贡献。在泰国孔敬府,当地官员借鉴参考中国脱贫经验,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结对子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户制定个性化脱贫方案。2018年,“精准扶贫”等理念被写入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明确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彭飞《精准扶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典型例题
材料二中所举的三处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解析 材料二(答题区间)三处例子(分析对象);论证观点(答题目的)。答题格式:举例+证明观点。
答案 ①举湖南安化、安徽长丰的例子,论证因地制宜是精准扶贫的宝贵经验;
②举宁夏扶贫干部的例子,论证干部对群众的关心也是扶贫的重要举措;
③举泰国孔敬府的例子,论证中国精准扶贫方略对世界扶贫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典型例题
突破四 分析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类:论证方法+简析
(1)找准论证方法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回答好这道题目,首先要知道论证手法有哪些。一般来说,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2)按“论证方法+文本说明”步骤规范答题。
(3)每一种论证方法,都要以小序号(如①②③)标明。
(4)文本说明这一步,只要列举文本一两项对应内容就行;语言要高度概括。意思答对即可。
(5)有几种就找几种,尽量不要遗漏。题目分值赋分方式不是固定的。有两种论证方法的,2+2(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有三种论证方法的,1+1+2(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方法指导
(2022·湖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二
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
俗话说:“人熟为宝。”在传统商业道德里,熟客应该享受优待。然而,如今人们发现,熟客往往频频挨宰:个人信息被滥用、给老客户的价格高于新手价、专挑会员定向涨价、买得越多价格越贵……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熟客,以至于有人感叹“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典型例题
这种怪现象产生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大都与一款款软件牢牢绑在一起。商家通过算法,对消费者进行量身定制,而消费者对商家的运作方式却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之所以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有敢于杀熟的底气,正在于大数据垄断、算法不透明等给企业带来的便利。
依靠这种便利,无良企业杀熟“杀”得神不知鬼不觉,消费者不仅难以发现,更不易取证,维护权益变得十分困难。而这恰恰也是监管的难点和痛点。面对大数据的个性化、多样化、隐蔽性强等诸多特点,传统的监管查处机制显然已不适用,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作为保障,很难实施有效监管。
典型例题
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尤其是提升监管的技术能力,依托新技术,建立大数据价格监测体系,创建消费者网上投诉机制,对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做到及时、全面地管控。此外,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还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明确界定大数据的法律属性和使用范围,从而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提升执法效率。
技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被用来优化服务我们欢迎,被用来精准“杀熟”我们必须亮剑。把个性化服务变成坑人陷阱,既失信缺德,也涉嫌违法。监管层、法学界、商家必须对这一问题提高警惕,及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让大肆薅用户羊毛者付出应有代价,让无良商家不敢为、不能为。
(摘编自高健钧《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
典型例题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①举例论证,以北京市消协发布的超过半数网友有杀熟的经历为例,论证要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②引用论证,引用俗语“人熟为宝”,以及“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等,论述熟客理应受优待,但现实是熟客往往挨宰。
典型例题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