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木兰诗》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木兰诗》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2 21:31: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6张PPT)
木兰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 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目 录
01 作者简介
02 写作背景
03 预习检测
04 整体感知
05 细读文本
06 总 结
知识链接
PART 01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一)成功塑造了具淳朴与高洁情操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优秀品质的木兰的形象。
(二)艺术手法:
1、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结构严谨。
2、通过人物行动和气氛烘托来刻划人物心理、性格,叙抒结合,抒情成分浓重。
3、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
4、有朴素自然的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精妙绝伦的律句,清新刚健。
特点:
花木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事迹流传,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在古代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共有过四个“木兰”的艺术形象,个个都是不让须眉的侠胆烈女。
写作背景
PART 02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
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一带。北魏神麚二年(429),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从军的故事产生于北魏,《木兰诗》也可能产生于北魏时期。
预习检测
PART 03
反复诵读,初步了解文本内容:
可运用听读、自读、范读、评读等多种方式进行诵读。
要求:诵读时,要读准字音; 要注意语气长短、轻重的变化,读岀美感。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ē),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东市买骏(jùn)马,西市买鞍鞯(ān 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biān)。旦(dàn)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huàn)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mínɡ jiàn)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jiū)啾。
万里赴戎(rónɡ)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cè xūn)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chí)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ɡuō)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ɡ);小弟闻姊来,磨刀霍(huò)霍向猪羊。开我东阁(ɡé)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xínɡ)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ɡ)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整体感知
PART 04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字词注释及译文
叹息声
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对着门

译文: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字词注释及译文
思念,惦记
什么
译文: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字词注释及译文
指父亲
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征兵的文书
译文: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字词注释及译文
马鞍下的垫子
泛指马和马具

指父亲
译文: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字词注释及译文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马鞍下的垫子
译文:到各地集市买骏马,马鞍和鞍下的垫子,马嚼子和缰绳,马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字词注释及译文
离开,辞行
水流激射的声音
译文: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字词注释及译文
胡人的战马
只听见
早晨
马叫的声音
译文: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
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字词注释及译文
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北方
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马叫的声音
译文: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字词注释及译文
尚书省的官
不愿意做
问(木兰)想要什么
形容数量多
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可汗
译文: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有余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
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字词注释及译文
模拟磨刀的声音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梳理
姐姐
扶持。将:助词,不译
外城
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字词注释及译文
通假字通“着”,穿
译文: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
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字词注释及译文
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通假字,通“贴”
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通“伙”
译文: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字词注释及译文
贴着地面并排跑
译文: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诗以“卿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文本内容分析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
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 “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村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成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征战多年,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 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
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细读文本
PART 05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叹息声、织机声、虫鸣声。
(1)叹息声。
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 一个 ‘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唯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
(2)织机声。
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岀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也是合情合理的。
(3)虫鸣声。
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
夜深人静,四下闻无人声。
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 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
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
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 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
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冋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作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作叙事人的转述。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前两句写将兔子提耳悬空时,雄兔和雌兔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区分;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
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同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个合情合理的解答。
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作是木兰对“同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
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
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同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主题思想探讨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 军,“将军百故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多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
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绝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总 结
PART 06
这首持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帽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 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 生活。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 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