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被称为老山界。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老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把握文本主要内容。(重点)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赏析文中精彩生动的语句。(难点)
3.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陆定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起他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途中他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79年起,历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党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越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三是因为翻越老山界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本文叙述的就是此次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读一读
预习检查
xiē
pān
kē
yè
qiào
hān
guàn
jǔ
歇歇脚
攀谈
苛捐杂税
呜咽
峭壁
酣然入梦
灌输
骨碌
咀嚼
gū lu
多音字
预习检查
jiáo
嚼舌
jué
咀嚼
嚼
chéng
盛饭
shèng
盛开
盛
形近字
预习检查
瑶
yáo
瑶民
谣
yáo
歌谣
搀
chān
搀扶
馋
chán
嘴馋
蜷
quán
蜷曲
倦
juàn
疲倦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惊惶】
【攀谈】
【奇观】
【矗立】
【细切】
惊慌。
闲谈。
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高耸地立着。
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呜咽】
【澎湃】
【鼓动】
【索性】
【灌输】
(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
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输送(思想、知识等)。
【酣然入梦】
畅快地入睡。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概括内容,梳理思路。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决定翻山(1) 翻山经过(2-32) 翻山感想(33)
2. 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内容的?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
整体感知
时 间 地 点 事 情
第 一 天
第 二 天
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黎明以后
下午
瑶民家
与瑶民攀谈
山脚下
准备爬山
半山腰
夜行军
山路上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
山顶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方法指导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整体感知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老山界“难”在哪些方面?
精读细研
山高、远、陡、窄、险
伤病多,物资缺乏
后有追兵、
枪声密集
难
老山界难
红军难
处境难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我们”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勇敢无畏的队伍”
2“积极乐观的队伍”
3“团结互助的队伍”
4“军纪严明,爱护群众的队伍”
5“意志顽强的队伍
精读细研
2.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大家还能笑出来,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精读细研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缀”字在这里指装饰,生动传神而又有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精读细研
说一说:作者交代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横着心”既表现了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体现了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
“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表现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精读细研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讥笑敌机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毫不畏惧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作“矮子”,表面上写的是站在山顶上向下看时山显得很小的样子,实际上表现的是战士们对困难的蔑视和战胜困难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精读细研
说一说: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写医务队的情况?
带着伤员的医务人员翻越老山界更需要勇气和毅力,因为他们在行军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伤员病员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更何况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女性。因此,这种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医务人员是整支队伍的一个写照,写医务队的情况就表现了整支队伍的精神面貌。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精读细研
态度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一下这篇记叙文的叙事方法。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一开始,她看到红军时,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一袋米”送给她时,她“欢喜”地接受了。
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合作探究
2.作者在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合作探究
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翻越老山界过程中景物描写部分,说说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这里通过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出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合作探究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峰比作巨人矗立,把山谷比作一口井。这样写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处境的艰难。
“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一样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对长征必胜的信念。
赏析语句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1、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对比,远与近对比,大与小对比。
2、四个比喻句形成排比,前两个句子用动物设喻,后两个以流水设喻,写出了静夜下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的神秘感觉,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以及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句子短小整齐,形象生动,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合作探究
讨论:课文前面讲述老山界如何之险,为何在下山的时候作者还有心情欣赏周围的景色?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迈的胸怀、畅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赞颂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革命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后感悟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像老山界那样的陡山,还会遇到很多未知的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呢?是摇头退缩,还是昂首挺胸地对自己说“我可以”?显然,我们需要勇敢面对,要学习红军战士们那种直面困难、不断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决定翻山—老山界—开篇点题。
翻山经过
下山之后—困难“小得很”—呼应开头,深化中心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行路难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睡觉难
粮食短缺 忍饥爬山 吃饭难
设备笨重 敌人追击 处境难
乐观精神
顽强意志
老山界
课堂检测
(1)她拿出仅有的 (A.一点 B.一袋 C.一碗)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2)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 (A.害怕 B.担心 C.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A
C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从句中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横线上。
课堂检测
(1)《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昼夜内发生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
(2)“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
(3)《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联系不大。( )
√
√
【解析】第(3)句中,与瑶民攀谈,主要表现红军是一支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军队,所以不可省略。
2.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课堂检测
风雨、泥泞、寒冷的折磨和饥饿的煎熬,使同志们的身体明显地衰弱下去了。有的感到两腿瘫软无力,举不起步。但我们牢牢地记住了主席的指示,越困难,大家团结得越紧。身体较强的同志搀扶着身体弱的同志走,并把自己的粮食让给他们吃,希望他们增加一些力气,走过草地。我们几个团干部的乘马和所有的牲口都抽出来组成收容队,轮流驮送病员,但还是有不少同志倒下了。当我们熬过一个夜晚,离开宿营地继续前进时,有的战友就长眠在我们共同躺过的营地上。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课堂检测
在这些光荣牺牲的同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宣传员郑金煜同志。他是江西石城人,团部党支部的青年委员,只有17岁,是一个十分惹人喜欢的“小鬼”。进入草地的第四天,郑金煜同志就一步也走不动了。他对同志们说:“我在政治上像块钢铁,但我的腿不管用,我要掉队了!我多么舍不得你们啊!”我命令饲养员老谢,把乘马给郑金煜骑,保证把他驮过草地,并且把我们的干粮匀出一部分给他吃。后来,他衰弱得连腰也直不起来,马也不能骑了,我们就用背包在他身子前后支撑起来,再用绳子把他绑在马背上,叫一些同志轮流扶着他走。
课堂检测
到第五天中午,忽然后面传话上来:“郑金煜同志要政治委员等他一下,他有话同政治委员说。”我知道有问题了,便怀着沉重的心情站在路旁等着。老远就望见老谢牵着牲口,步伐沉重地走来,到得跟前一看,郑金煜同志已面如白蜡,双目紧闭。他听见我的声音,强睁开眼睛,以激动得发抖的声音断续地对我说:“政治委员,我不行了,感谢你们对我的照顾。我知道党的北上抗日路线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政治委员,我确实不行了,我看不到胜利那一天了。”说到这里他的眼泪夺眶而出,站在我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也泣不成声。
课堂检测
经过一阵急喘后,郑金煜同志微弱而又坚定地说:“政治委员,希望党的路线胜利,革命快胜利;胜利后,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的家里,我是为执行党的路线,为了革命的胜利牺牲的。”
我压住心头的沉痛,安慰他:“郑金煜同志,你一定能走过草地,同志们一定帮助你走过草地!”随即叫警卫员把水壶交给老谢,交代老谢好好照料他,无论如何要把他带出草地。可是到了下午,这个优秀的青年共产党员,就在风雪交加的草地上,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课堂检测
草地,这残酷无情的草地,夺去了我们多少战友可贵的生命呵!不少同志长期经受饥寒交迫的折磨,把全身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力气都消耗尽了。他们在死前的瞬间还非常清醒,还念念不忘革命,还希望在北上抗日的征途中多跨一步。他们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们的英雄史迹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选自《毛主席指示我们过草地》)
课堂检测
(1)通读选段,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红军战士郑金煜同志在长征过草地途中牺牲的经过。
【解析】概括文章内容要抓住郑金煜这个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2)“我在政治上像块钢铁”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说明他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事业,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
课堂检测
(3)“他(郑金煜)的眼泪夺眶而出”和“警卫员和饲养员也泣不成声”的原因各是什么?
(4)联系全文,说说红军为什么能够战胜困难,走过草地。
郑金煜为自己不能与战友们一道北上抗日,把革命进行到底而悲伤。警卫员和饲养员被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热忱感动得泣不成声。
红军具有坚强的革命信念,坚定执行了党的北上抗日路线;红军战士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拓展探究
积累拓展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拓展阅读
拓展探究
(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刘月新
美丽墓园
④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松树挺拔峭
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刚离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⑤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拓展探究
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共有2865名。
拓展探究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⑨“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⑩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拓展探究
来这里拜谒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谁都可以踏进烈士最后的安息地,保护这些英灵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除了人们的敬仰,还有,就是人们鲜花一样的美好生活。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无字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拓展探究
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美丽宏伟,震撼人心。站在墓前,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蒙眬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抗战的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10天时,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人世间有多少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拓展探究
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是人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坟墓,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成为这本无字史书中最为辉煌耀眼的一页。见过很多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选自《人民日报》2011-07-09,有删改)
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
1.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
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解析】此题考査散文的线索。文章线索就是贯串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则是与明线共同贯串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如本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明线)和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暗线)。
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第 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为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解析】此题考査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选文第 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不留姓名”和“挖空心思置办奢华装饰”的鲜明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为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拓展探究
3.第 段为什么要交代抗战时期烈士母女临刑前的场景?
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亲,刚出生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残酷的痛恨!
【解析】此题考査重要情节的作用。作用一般有:1.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2.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如文中抗战时期烈士母女临刑前的情节,更让读者感受到敌人的残忍和没有人性,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残酷的痛恨!
拓展探究
4.赏析第 段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解析】此题考査析段落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表达效果一般从艺术手法、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三方面来分析。文本第 段是文章的末尾段,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借物喻人和设问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对读者产生的效果: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拓展探究
课下作业
课文中写道:“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请你以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样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