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时作业-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表是二战时期苏德战场苏军的防御战役概况,表格信息反映了( )
时间 战线 战役持续时间
总长(公里) 防御正面(公里)
1941年6月22日一12月初 3000一4000 3000 五个半月
1942年6月底一11月中旬 4000—6000 1200一2000 四个半月
A.在苏德战场上苏联战局好转 B.德国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 D.苏军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2.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不仅进行了诸如“霸王行动”等军事合作,而且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及重建战后国际秩序开展了政治合作。下图所示为二战期间召开的四大国际会议的发生地,按照会议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3.《联合国宪章》中记录: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从材料可知,联合国宪章精神( )
A.使全体人类得到解放 B.确保了世界和平
C.使国际问题迎刃而解 D.促进民族独立运动
4.正确的逻辑推理在历史学习中很重要。表格内容为大国领导人对某一历史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反应,该事件是( )
丘吉尔 好了!我们总算赢了
斯大林 真是好极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
罗斯福 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上帝保佑美利坚
A.诺曼底登陆成功 B.日本投降,二战胜利结束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5.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认为《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大辱”。因为该协定实质是( )
A.纵容侵略,避免战争 B.保全自己,缓和矛盾
C.牺牲别国,保全自己 D.维护稳定,争取和平
6.下图是关于某次国际会议的一幅图片,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前排从左至右分别是丘吉尔、杜鲁门和斯大林)
A.德国法西斯已经投降 B.美英苏三国顺利召开了雅尔塔会议
C.标志联合国正式成立 D.中国代表在会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7.经过众多国家的一致行动,《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武力使用或威胁,其中“大国一致原则”和“核均衡”是禁止使用武力条款赖以实施的“双支柱”。同时,联合国主张和推动其他价值,如自决权、人权、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公正的国际秩序,但是这些价值均不能以战争或武力来达成。联合国的这些举措( )
A.意在促进国际安全机制的发展 B.颠覆了欧洲旧有的国际法规
C.体现出大国之间协调合作加强 D.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
8.下图为二战期间某战役形势图,该战役( )
A.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B.英军击溃北非德意联军
C.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扭转苏德战场攻守之势
9.下表所示为美国《租借法案》的主要供应类别及主要对象国(1941—1945年)。
主要供应类别
类别 武器和军舰 机器设备和材料 粮食 石油产品
金额(亿美元) 221 97 61 23
主要对象国
国家 英联邦国家 苏联 法国 中国
金额(亿美元) 303 108 14 6
备注:同输出租借物资相联系,战时美国出口实物量增长近2倍,进口仅增加20%,1945年资本输出比1939年增长34.1%。
据此可知,《租借法案》( )A.有助于美国海外市场的扩大 B.意在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推动了战后世界的协作发展 D.密切了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
10.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这反映了美国( )
A.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行政机构已独掌经济决策权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阶级斗争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11.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必然性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重大责任
C.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
12.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一份秘密文件的内容为:“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会,……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据此判断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 )
A.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不利经济发展 B.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缓和阶级矛盾
C.利用了中国国共两党内战的时机 D.灭亡中国,称霸世界是日本的国策
13.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畔,是工业重镇和重要交通枢纽,为此德军不惜一切代价发起大规模进攻,初期德军攻势明显,后来战局逐步恶化,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二战的转折点,那么其属于哪一战场( )
A.欧洲第二战场 B.苏德战场 C.北非战场 D.太平洋战场
1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案》,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这些文件反映出大国( )
A.修正凡尔赛体系的弊端,维护和平 B.努力构建新的国际秩序
C.纵容法西斯侵略,加速大战的爆发 D.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
15.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对1929-1938年世界大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进行了统计。如下图所示,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B.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C.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16.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民国二十年以来,不到四年,差不多半壁山河,已经被日寇占领和侵袭了。当今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阅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摘编自1935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材料二 1940年,日军进一步加强了对华北交通线的控制,开始推行其“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根据地被分割成无数井字形,好似一个个牢笼,妄图把活跃在华北平原的八路军禁锢起来。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部向晋察冀军区和一二0、一二九师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要求:“直接参加正太线作战之总兵力应不少于二十二个团。计:聂区(冀中在内)应派出十个团,一二九师派出八个团,一二0师派出四至六个团。”随着战役的展开,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百余团约二十余万人。
——摘编自丁喜《打破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
材料三
——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二十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事件及其中国军民的态度。材料中“兄弟阅墙外御其侮”的局面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反映了哪场战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发生的历史背景。
(3)指出材料三中《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历史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华民族抗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莫尔兹比在当时局势中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位于新几内亚东南部,是澳大利亚北部沿海首要战略要冲。日本占领莫尔兹比,就可对周围区域进行有利的海空防卫,控制澳大利亚北部海域,从而有可能切断美澳交通线。美澳保护住该地,不仅可使日本切断美澳交通的计划化为泡影,而且能对日军已经占领的东面和东北面一些重要岛屿造成威胁。因此莫尔兹比是双方必争之地,莫尔兹比激战不可避免。此次战役,日本动用了20000人的兵力,结果13000人被歼灭。盟军也有较大的损失,澳军伤亡达5698人,美军伤亡2843人。
莫尔兹比战役是澳大利亚军队在部分美军协助下取胜的,它在二战史中有较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次作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切断美澳联系,消除澳大利亚基地作用的计谋,从而严重削弱了日军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其次,它的胜利协助瓜岛战役完成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转折。美国于1942年8月7日揭开瓜岛战役,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牵制日本向莫尔兹比投入更多兵力,造成日军顾此失彼的不利局面,进而取得西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第三,国力薄弱的澳大利亚在莫尔兹比作战中能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弱小国家,增强了他们对击败法西斯,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
——摘编自侯敏跃《澳大利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尔兹比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莫尔兹比战役胜利的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防御正面为战场上防御地区或防御部署朝向敌人的一面,表格表明,在1941年战局中,防御正面占战线的百分之七十五,到1942年,则大约只占整个战线的百分之三十,至1942年后半年,敌人能突人的纵深范围已大大小于1941年。说明苏德战场上苏联战局好转,A项正确;材料不能全面体现德国战局,且无法得出德国在苏德战场失利的原因是失道寡助,排除B项;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表现为反法西斯各国在战场上的合作,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材料为苏军防御战役概况,不体现进攻状况,且由材料可知苏军的战局有所好转,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地图材料“大西洋”及地图所示非洲、欧洲等地理背景,再结合所学,根据地图中序号分布地所在的国家可知,①为雅尔塔,②为开罗,③为德黑兰,④为波茨坦,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故正确排序应该是②③①④,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3.D
【详解】依据材料“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可知联合国宪章体现出支持民族自决,追求权力自由,会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积极反抗,掀起民族独立热潮,D项正确;联合国宪章体现支持民族解放,但是使全人类都解放,夸大了材料体现的作用,排除A项;联合国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但不能确保,太过绝对,排除B项;联合国宪章精神促进国际合作,但国际问题具有复杂性广泛性,使国际问题迎刃而解,夸大了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中斯大林“日本干得真不赖”、罗斯福“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给美国造成了重大损失,但客观上避免了苏联陷入日本和德国的两面夹击,所以斯大林、罗斯福对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的反映截然不同,C项正确;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对德国展开的军事行动,而非针对日本,排除A项;日本投降,标志着二战胜利结束,并不是美国历史上的“耻辱”,排除B项;《联合国家宣言》是美、英、苏、中等26国于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并没有日本参与,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1938年3月,纳粹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苏台德地区。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慕尼黑协定》表明英法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和平,但法西斯国家却贪得无厌,最终挑起世界大战,绥靖政策破产,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大辱”,C项正确;纵容侵略者只能鼓励侵略而不能避免战争,排除A项;《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引发利益被牺牲国家不满以及英法美苏国家间的猜忌和分歧,“缓和矛盾”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慕尼黑协定》意图通过牺牲别国利益来保全自己,但纵容侵略只能让侵略者气焰更加嚣张,1939年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幻想的和平稳定未能取得,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某次国际会议的一幅图片......从左至右分别是丘吉尔、杜鲁门和斯大林”可知,二战后期,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由副总统杜鲁门继任总统,图片体现的是1945年4月杜鲁门继任总统之后的一次国际会议,1945年5月德国投降,与图片中的时间基本契合,A项正确;雅尔塔会议是1945年2月召开,排除B项;联合国成立是在1945年10月,而丘吉尔在7月已经下台,排除C项;中国代表在会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大国一致原则”“核均衡”“主张和推动其他价值……均不能以战争或武力来达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这些举措意在促进国际安全机制的发展,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C、D两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故选A项。
8.D
【详解】图片显示是在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D项正确;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排除A项;图片显示是在欧洲,与北非战场无关,排除B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时美国出口实物量增加,1945年资本输出比1939年增长34.1%,因此该法案有助于美国海外市场的扩大,A项正确;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租借法》是1941年提出,排除B项;材料与二战后无关,排除C项;材料还包括苏联和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正值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助推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一项社会保障法,并不能由此说明美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行政机构已独掌经济决策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斗争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可得出其强调的是西方国家的纵容,即二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重大责任,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必然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国的纵容,排除C项;D项不是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席卷全球,日本国内经济也发生了危机,引发了罢工,为转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对外发动了侵华战争,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内战,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战斗双方为苏联与德国。因此根据材料“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二战的转折点”可以判断出是苏德战场,B项正确;ACD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
14.C
【详解】1933年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积极对外侵略扩张,美国的《中立法案》、《慕尼黑协定》以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法西斯侵略行为不加干预,纵容法西斯侵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正确;材料中文件反映了英法美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和苏联放任法西斯侵略的态度,他们的目的不是维护和平,排除A项;材料中文件出台的目的不是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排除B项;英、法、美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他们都纵容了法西斯侵略,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图表体现了美苏德英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虽有下降,但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D项正确;德国早在19世纪就已经是欧洲强国,排除A项;B项材料不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6.(1)事件:九·一八事变。态度: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争,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标志: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2)战役:百团大战。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调整侵华方针,集中消灭中共抗日力量;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中共力量壮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意义: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原因: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中共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自民国二十年以来,不到四年,差不多半壁山河,已经被日寇占领和侵袭了。”可知,“民国二十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事件是九·一八事变。态度:根据材料一“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得出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争,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标志:根据所学可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指的是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在中华民族全体努力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中国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战役:根据材料二直接参加正太线作战之总兵力应不少于二十二个团。计:聂区(冀中在内)应派出十个团,一二九师派出八个团,一二0师派出四至六个团。”可知是百团大战。背景:根据材料二“1940年,日军进一步加强了对华北交通线的控制,开始推行其‘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得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调整侵华方针,集中消灭中共抗日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根据材料二“随着战役的展开,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百余团约二十余万人。”可知中共力量壮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意义:根据材料三“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可知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中共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17.(1)背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争夺主动权;莫尔兹比在南太平洋的独特战略地位;日本试图切断美澳交通要道,进攻澳大利亚。(3点)
(2)意义:粉碎日本切断美澳联系的计谋,削弱日本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配合瓜岛战役,推动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鼓舞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斗争,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详解】(1)根据材料第二段“美国于1942年8月7日揭开瓜岛战役,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牵制日本向莫尔兹比投入更多兵力,造成日军顾此失彼的不利局面,进而取得西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并且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争夺主动权;根据材料“ 莫尔兹比在当时局势中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得出莫尔兹比在南太平洋的独特战略地位;根据材料“日本占领莫尔兹比,就可对周围区域进行有利的海空防卫,控制澳大利亚北部海域,从而有可能切断美澳交通线。”可以得出日本试图切断美澳交通要道,进攻澳大利亚。
(2)根据材料“首先,这次作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切断美澳联系”“严重削弱了日军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可以得出粉碎日本切断美澳联系的计谋,削弱日本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根据材料“它的胜利协助瓜岛战役完成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转折。”可以得出配合瓜岛战役,推动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根据材料“国力薄弱的澳大利亚在莫尔兹比作战中能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弱小国家,增强了他们对击败法西斯,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可以得出鼓舞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斗争,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