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的审题立意
一、知识讲解
(一)审题
扣题写作是中考作文的第一要务,也是我们考场作文评分的第一标准。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保证审题扣题准确到位呢?我们可以分四步进行: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一件有教益的事》、《我的中学生活》、《值的赞美的人》。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自白”、“……的话”、“……的制作方法”等。如《介绍一本工具书》、《蜜蜂的自白》、《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由“愚公移山”想到的》。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题目划定的范围不同,选材的侧重点就不同。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成功》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只有一个,即“成功”,意思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成功”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谁成功了”,“什么事成功了”、“怎样成功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失败》、《过错》、《忏悔》、《欢乐》、《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二)立意
乐曲要有主旋律,文章要有主题。写文章总是有一定的目的,它往往是作者用客观的态度,去审视、认识、分析这个世界后,从生活中获得本质的东西和自己的感受。借此来影响、教育和感染读者。其中这本质的东西就是文章的主题。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明确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我们在选材,布局,语言的选择,感情的倾向上才有方向性,我们才不至于打乱仗。
主题与文章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制约了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如把握不住主题,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使人不知所云。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有了好立意。
1. “立意”的原则
怎样才能立好意,请记住“立意”的原则:
中心思想明(明确),深 (深刻),康 (健康),
时代社会是总纲,
好品质,新风尚,
新生活,新气象,
宣传正常批不良。
(1)立意要明确、深刻、健康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作者的写作目的不能通过文章表达出来,或者是读者看了作者的文章,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那么这篇文章的主题就不明确。
如:以“幸福”为话题,题目有提示语,有的考生面面俱到,关于“提示”的内容样样点到,谈了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母爱是幸福,家庭是幸福,团结是幸福等等,什么都想谈,什么都没有谈清楚,主题不明确。我们在立意时要注意:
①观点要明确
观点要明确是指在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判,该歌颂的歌颂,并且在你的语言中要饱含感情。最好不要出现那些让读者都想不透的模棱两可的情感倾向。这不仅仅会减弱对主题的表现,也会伤害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立意明确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
②思考要深刻
深刻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思考的深刻需要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作仔细深入的思考,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能用文章的语言表达出来。
立意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具有“过人之处”,才能称得上是深刻的立意。要达到这一点,作者必须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注意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现其所蕴含的真谛,反映生活的底蕴;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所言之”。
立意深刻的秘诀:纵向深入开掘。学会纵向思考,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使中心思想更突出,更渗透。
③内容要健康
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思想境界不高,明显表现出一些不适合的观点。或看法偏激,或情绪偏激,体现在作文中,便是观点错误或态度消极或思想悲观。这些问题反映了考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有了这些问题,作文自然不能得高分。
(2)立意要反映时代社会的风貌
立意要反映时代精神,展示时代特点,时代风貌。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社会生活内容,有着代表当时人民利益的具体独特的东西。这些东西反映到文章中来,就形成了这一时代文章的新主题以及有别于其他时代的新特点。符合当今社会公德和时代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爱国守法、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敬业、自强、与时俱进等等。
当代中学生要具备敏锐的“触角”,不断地关心新问题,发现新问题,把自己的笔和时代紧紧联结在一起,主题才有价值,文章才会有新意。
例如:以“_________的力量”有一位考生写的是“见异思迁”的力量,赋予见异思迁以“见先进就学”的新含义,举了南昌卷烟厂的实例,因为南昌卷烟厂能在新形势下“见异思迁”,重金买下好技术,使原本亏损的工厂扭亏为盈。小作者的立意属反弹琵琶,紧扣时代的特征,论证了只有“见异思迁”(即改革),才有出路的道理。像这样能够反映时代社会风貌的文章,可以得高分。
(3)立意要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
立意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关注社会的亮点;
②感受人间的真情;
③体验生活的美好;
④欣赏自然的美景;
⑤感悟人生的哲理;
“文为心声”,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同学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自己,使自己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文时,才能歌颂、宣扬“真、善、美”,批判、摈弃“假、丑、恶”。
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神的力量》的文章,文中叙述了自己开始并不相信“神”,有一回自己生了病,奶奶去拜“神”,结果自己的病没治就好了。这件事以后,自己的对“神”的力量半信半疑。这时,父母闹离婚,自己的心里很害怕,生怕父母真的离婚,于是就去拜“神”,求“神”保佑,别让父母离婚,结果父母真的没有离婚。通过这件事,确实证实了“神”的力量是伟大的。小作者世界观还未形成,小小年纪就信神,这对他今后世界观的形成肯定会有负面的影响,这种文章立意不正确,应属批判之列。尽管小作者文笔不错,但因立意不正确,被判为四类文。所以,同学们在写文章时,一定要遵循立意的原则,使自己写文章的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立意的秘诀之一就是抓住“正确”不放。考场立意,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如失误作文:《老实人不吃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因此,作文的立意也万万不可忽视。
2. 立意的角度考虑
【作文例题】
阅读下面一则故事,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言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写故事寓言等等。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
(1)从实立意与从虚立意
有些东西是具体的,有些东西则是抽象的。值得我们珍惜的对象有许许多多,可以从“实”立意,如珍惜大自然;珍惜环境;珍惜土地;珍惜水资源;珍惜粮食;珍惜动物;珍惜鸟类;珍惜植物;珍惜朋友……也可以从“虚”立意,如:珍惜荣誉;珍惜幸福;珍惜感动;珍惜灵感;珍惜诚信;珍惜创新精神;珍惜美好的情感;珍惜纯真的友谊;珍惜锻炼的机会;珍惜自己的个性;珍惜自己的思想;珍惜时间;珍惜今天;珍惜现在;珍惜每一天……
许多题目都既可以从实立意,又可以从虚立意,诸如:《路》――脚下的道路、成长的历程,《窗》――房屋的窗户、对外的开放,《桥》――山涧的桥梁、感情的沟通;《脚印》――地上的脚印、人生的足迹;《春风》――吹面不寒的和风,轻言细语的教诲……
(2)肯定立意与否定立意
所谓肯定立意,就是从歌颂、赞美人、事、景、物的真、善、美的角度立意,从肯定、赞成某种思想、观点、行为、潮流的正确性、正义性、积极性的角度立意。珍惜值得珍惜的,这应该肯定,如:珍惜人生;珍惜青春;珍惜年青;珍惜自己的职责;珍惜自己的权利;珍惜你现在拥有的幸福;珍惜亲情;珍惜友情;珍惜机遇;珍惜集体荣誉;珍惜绿色……
所谓否定立意,就是着重从贬抑、鞭挞人、事、景、物的假、丑、恶的角度立意,从否定、批判某种思想、观点、行为、风气的错误性、消极性、反动性的角度立意。不珍惜值得珍惜的,就应该否定,如:不要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别受邪教欺骗,珍惜宝贵生命……
(3)顺向立意与逆向立意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一些事物、人物逐渐积淀成比较一致的情感倾向,诸如:草木生长、百花盛开让人喜说,树叶飘零、鲜花凋谢惹人愁绪;昙花一现,让人感慨生命短暂,仙人掌耐旱生长,使人感叹生命顽强;乌鸦报丧,喜鹊报喜;鹦鹉人云亦云,狐狸狡猾多疑……提到关羽,便赞其义气,说起孔明,就褒其智谋;曹子建才华横溢,陶渊明脱俗隐逸……某些观点、看法也逐渐为大家所认同而广泛流传,诸如:开卷有益;名师出高徒;有志者事竟成;忠言逆耳利于行;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从与通常的情感倾向或与传统的观点、看法一致的角度来确立文章的中心,就是顺向立意。反之,则是逆向立意。
珍惜友谊;珍惜生活;珍惜事业;珍惜文物;珍惜文明;珍惜文化遗产……这些立意都是顺向立意。
人们往往认为美丽的风景在远方而忽视身边的景致,由此可以逆向立意:珍惜眼前的风景;人们往往对失败、挫折、磨难等没有好感,甚至深恶痛绝,由此也可逆向立意:珍惜失败、珍惜挫折、珍惜磨难……逆向立意,反弹琵琶,容易写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但“反弹”也要成曲调,切忌“乱弹”一气。
(4)纵向立意与横向立意
人和万事万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看法、情感、态度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着重从发展的角度来确立文章的中心就是纵向立意。我们往往不是天生就懂得珍惜,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此可以纵向立意:学会珍惜;终于懂得珍惜……
世界上的人和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着重从联系着眼来确立文章的中心,就是横向立意。诸如:珍惜地球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生命才能与提升生命的价值;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你会更加幸福;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珍惜绿色 就是关爱生命;珍惜时间就是延长生命;生活因珍惜而更加美好;人生因珍惜而精彩;珍惜你所拥有的你会更快乐……
作文立意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追求新颖、高远、深刻。古人云:“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元·陈绎曾《文说》)第一次、第二次想到的立意都不用,要花一番的功夫,力避老生常谈、人云亦云,这样刻意求新、求高、求深,才能引人入胜。
选定立意时,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能体现材料、话题的本质意义;新颖、高远、深刻;自己有话可说。
一篇作文只能表现一个主题,防止“意多乱文”。当然,有时一个主题可以分几个方面表现,如珍惜人生,就可以从珍惜生命、珍惜事业等方面来表现。
二、经典片段
1. 请以“学会欣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指导】
(1)作文题“学会欣赏”是一个动宾短语,所谓“学会”是指靠实践、训练或反复体验而获得的技能、才干,“会”是“学”的结果。所谓欣赏,就是指人们用审美心理、审美眼光,对客体进行细致入神的观赏和体味。
(2)从文题看,因为“欣赏”后省去了宾语,所以完全可用添加法进行扩展,如“学会欣赏自然”, “学会欣赏书法”,“学会欣赏建筑”,“学会欣赏他人”, “学会欣赏创伤”等,这样审题就会减少很大难度,也容易发现文体的张力很大,可写作的面应该说是很广的。
(3)从总体上看,学会欣赏主要聚焦于三方面内容,即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艺术,学会欣赏人自身。如写学会欣赏大自然,可落笔于欢歌鸣叫的鸟儿,粲然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来去灵动的河流,空旷落寞的戈壁,令人怦然心跳峭壁;如写学会欣赏艺术,可以满怀崇敬之心去欣赏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更重要的是可以写学会欣赏人自身,因为欣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赏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的成长和进步。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学会欣赏是一种爱,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欣赏之中,世界才能充满爱。当然还有其他事物,如生活,生命等等。
(4)从体裁上看,可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
写成记叙文,可以写由不欣赏/讨厌/漠视到欣赏,也可以写在平常生活中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闲事,但在细心的观察或是心灵的触动后变为欣赏,但一定要写出其中变化的过程,即“学会”; “学会”的过程也不应该写成牵强附会,人或事件的变化可能存在偶然性,但无限的放大偶然性而导致的“学会”是不可行的,会使文章显得“假”或“空洞”。写记叙文有一定难度, 但是不是不能写, 最常规的思路如“我学会了欣赏父亲”这类题目就可写成一般的记人记事文章,再如“我学会了欣赏某个同学”等话题。
要写好此类记叙文,要注意三点:一是所记之人最好是你曾轻视、甚至伤害、如今感到愧疚且有点味道的人;二是结尾最好围绕话题点题, 并用“时间已过去几年了, 其人、其事使我学会了欣赏别人”这类话进行升华”;三是可以拟几个温馨点的小标题,如“你在我眼里最美”、“心香一瓣”等等。在实际作文中,要提升该作的质量要注重于细节描写,突出因学习欣赏或是学会欣赏中的心理/动作/环境的变化;如能独辟蹊径,在一系列的日常小事描写后,结合“自己(文中的我)”的思考,对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心情的好坏主要不在于外界,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高兴,即要“学会欣赏”)就更好了。
也可以写议论文,写议论文很容易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古训,就此立意,常见的观点是“要善于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长处”,“就有道而正焉”等等,可能重点多落在学会上,如能在“学会”与“欣赏”之间再展开一下,文章才会深入、充实。如:“要学会欣赏别人的缺点”,“学会欣赏也要一分为二”,“学会欣赏的目的是‘正己’”等等,在这些方面有所论述,生发开去的文章,往往就容易写出亮点。
【范例】
学会欣赏
蚍蜉撼树,驽马十驾,大自然曾明显地暗示我们不论事物的表面显得如何微不足道,它都拥有不可比拟的惊人力量,于是,我们学会了欣赏。
曾经闲来无事时经历过这样一次有趣的心灵旅程。伏案于灯下时常常会有不知名的小昆虫“飞蛾扑火”般的扑向灯笼,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落于桌前,直至无法再振翅飞扑。我甚是不解,每一次对光明的投奔都是对这些小昆虫时一次致命的灼伤,为何它们仍执着于在我案前挣扎然后再次扑向光明呢?我将这些疑虑悄悄地带进生活,在我的人生中,我寻到了渴盼已久的答案。光明于蚊虫有如成功于我,尽管在接近目标或是奋斗过程中荆棘遍布,疼痛难耐,但我们都怀有一颗炽热的心,它会燃烧我们的心,让我们觉得前方的疼痛只是皮毛之痒,而内心焦灼而亡才是最欲排解的苦痛。在不懈与探知中,我学会了欣赏这些小小昆虫最坚硬勇敢的内心,在炎炎滚烫的前方面前,我时不时在脑海里掠过它们义无反顾的伟大身躯,不知觉中,我仿佛也拥有了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焦灼之心,用生命的一切来换取一些心头的沁凉与释然。
沉闷的时候,我喜欢漫步在黄昏宁静的街道上,晚风袭人会带来萧瑟或是舒畅的心绪,尤其在秋日,沁人的爽风在这个沉郁的都市中辗转反侧,带下几片瑟瑟的枯黄老叶。每每看见这些离开母体的老者,我总会驻足,然后轻轻弯腰低头与他们细语,因为在一次次的漫步中,我渐渐学会了欣赏它们。它们总是蜷曲着脆弱而僵硬的躯体,仿佛在静静沉睡,享受秋日大地给他们的最后一片安息,在春与秋代序间,他们抽芽,变绿,披金最后唯美起舞,歌颂他们短暂却充实的生命。我骤然发觉自己竟不是在欣赏他们的龙钟老态,而是曲折而丰腴的生命经历,于是心结渐解,前途渐明。
在这大千世界下,有一种无法言喻的真理与真谛在发现中被我们惊叹,更在惊叹中为我们所欣赏,我们亦在欣赏中完美人生。漫漫人生途,欣赏路边的一草一木,对我们莫不是一种惬意而深刻的享受。
在学会欣赏间,我们渐渐卓然成翩翩少年。
【点评】
这篇文章构思精巧,立意深刻,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能从一般人视而不见的“飞蛾扑火”与“秋风落叶” 中获得了智慧的启迪,“用生命的一切来换取一些心头的沁凉与释然”、“ 骤然发觉自己竟不是在欣赏他们的龙钟老态,而是曲折而丰腴的生命经历”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文中的描写惜墨如金,文中的议论言简意赅,“发现”与“欣赏”相得益彰,“惊叹”与“惬意”相辅相成,“微不足道”与“惊人力量”辩证深刻。
2.请以“我们的名字叫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
(2)补全作文题目。
(3)不能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佳作欣赏】
我们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上海一考生
“最后一排”是我们班的边疆,地广人稀,气候恶劣。所以“好学生”避而远之,“捣蛋鬼们”心向往之,我在还没有弄清楚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时,就坐在了“最后一排”。
暑假前的一次考试,我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名次是飞流直下三千尺。遥远的岭南啊,顿时成了我的“后花园”,可我却没有苏东坡的豪放洒脱,吟不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妙句。当老师宣布这消息时,顿时有一种“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两眼昏花,头晕耳鸣,真的快要支撑不住了。
抬头一举目关心我的全是班中的几个成绩差的“捣蛋鬼”。窗子在我的左手边,凉风习习,吹散了我眼前的雾霭,若隐若现,几个“捣蛋鬼们”对我眉目传情,挤眉弄眼,“本地土著”送来独有的问候。
“嘿,小黑,不要垂头丧气,这里光线不好,空气新鲜;成绩不好,心情不差!”阿蔡用辩证法安慰我。
“是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就是没考好嘛!还有下一次嘛!”老陈的精神胜利法,听听,蛮有道理。
他们表面嬉皮笑脸,课堂上嬉笑怒骂没个人样,可在暗地里也在下功夫呢!阿蔡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背单词,老陈在宿舍睡觉时经常发出“我考上了”“我成功了”的声音。看着他们真诚的眼神和自欺也欺人的笑容,我又有了信心。
在一节物理课上,物理老师用他不标准的普通话说出了一道题,可全班没有人会做,碰巧我做过,我举手了,不止举手还拼命摇动着,可老师却说“唉,怎么就没有人回答呢?”我失望了!不!不是老师没有看见,而是老师认为“好学生”都做不出,更何况“坏学生”呢?我久久未放下举着的手……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也离开了“最后一排”,同时离开的还有特铁的阿蔡和老陈,当然,同样数量的人也“中箭落马”。
“要不要劝劝他们?”
“好的,我们不仅仅是过路人,更是经历沧海桑田的同路人。”
我们走到唉声叹气的同学面前:“这里光线不好,空气新鲜;成绩不好,心情不差!”
别了,我的流放地,你让我承受委屈,经历风雨。我想:有永远的“最后一排”,却没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点评】
这是一篇个性鲜明的佳作。
一、立意的倾向非常鲜明。作者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向我们诉说着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真实的生活和思想,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渴望理解和关注,作者将他的心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二、立意的思想深刻,启人思考。“有永远的‘最后一排’,却没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如何对待、理解、关心“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如何让素质教育不再成为形式,如何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值得思考的,这是本文巧妙的立意给读者带来的深层的思考。
三、实战演练
(一)基础训练
文题一:双休曰,你或许会遇到使你感动的人和事,你可以以这些人和事为题材,写一篇记叙文。
扫描题目,我们至少能从题目中捕捉到三个主要信息:
①时间限制—— ,要求 ;
②内容性质—— ,要求 ;
③文体类别—— ,要求 ;
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二:“砖”
以“砖”为话题,展开联想,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
从虚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向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逆向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三:“极限”
体育运动员不断冲刺极限,“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人类挑战极限,不断突破的精神。
拉一个弹簧,如果拉力超过了弹簧的承受极限,弹簧就会失支弹性。
在某些领域,我们需要不断突破极限,在另外的领域,又需要量入为出,留有余地。
请以“极限”为话题,至少想出三种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四:“靠”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结果往往靠不住,“坐吃山空”“望洋兴叹”的情景总时有发生;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大事的成就,或小事 的做成,靠的是坚忍不拔,靠的是踏实肯干,靠的是勤奋学习,靠的是团结合作,靠的是……
请以“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但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高层进阶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梦”。某一日,当“梦”终于圆了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请用上面的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