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2 15:4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基本史实。
2.理解清朝实施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基本知识和造成的恶劣影响。
3.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与演变历程
确立
完善
加强
发展
强化
顶峰
巩固
秦朝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建立行省制度
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西汉
推恩令、刺史制度
一、军机处的设立
材料一:(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1)说明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承袭明制,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材料二: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清初皇帝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皇帝的权力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
威胁皇权
康熙:设置南书房
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绕过议政王大臣会议
目的:抑制满洲贵族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一、军机处的设立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
(1)雍正最初设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2)军机处的职责如何?
职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地位: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作用:使皇帝具有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材料二:军机处有非常严格的保密制度,外人不能窥视其活动及文件等,即使是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的特旨,也不准出入军机处。
——《清实录·世宗实录》
材料一: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清·赵翼《檐曝杂记》
①陈设简单,人员精少(简)
皇帝有旨,随时承办,且规定必须当日事当日毕。
②办事效率高(速)
③严格的保密制度(密)
军机处有何特点?
积极影响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消极影响
造成君主独断专行,国家兴衰成败取决于君主个人品质优劣和能力高下;
巩固君主专制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权力的过度集中,容易滋生腐败
一、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前期中央机构的演变与皇权的变化?
清初保留 。
康熙帝设 。
雍正帝设 。
议政大臣会议
南书房
军机处
限制
扩大
顶峰
一、军机处的设立
古代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秦朝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尊崇儒术
西汉
八股取士
明朝
清朝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浙江富户庄廷龙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
庄廷龙《明史案》
试分析案件:以下官员或文人是如何“得罪”了皇帝呢?
后果:此前,庄廷龙已死。清政府下令挖开他的坟墓,劈棺戮尸。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案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的诗集中有“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诗句。
后果:雍正知晓后认为他这些诗句是对朝廷的大不敬,将他斩首。
《查嗣庭案》
查嗣庭是雍正时的礼部侍郎,他在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却被清政府说是“维”“止”去了字头,是要砍雍正的头。查嗣庭飞来横祸,被押入狱,死在狱中。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地区。
文字狱:康熙、雍正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乾隆皇帝更加过分,冤案累累
乾隆时,内阁学士胡中藻写“一把心肠论浊清”,在我大清之前加“浊”字,你死定了;
乔廷英写“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 “日月”为“明”,难道你想做明朝臣子 灭族;
卓长龄著《忆鸣诗集》,死,“忆鸣”乃“忆明”,满门抄斩。
特点:规模大、次数多
材料一:今之文人,一涉笔唯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看景,未必太甚……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与世道人心,实有关系。 ——李祖陶《迈堂文集》
材料二: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谁知相应寥寥,只得作罢。
清朝大兴文字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许多人才。
2.禁锢思想言论,阻碍思想学术进步。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2.影响相同:
1.目的相同:
清朝文字狱和秦朝焚书坑儒有何不同和相同之处?
3.手段不同:
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强化君主专制;
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一个是焚书坑儒,一个是大兴文字狱.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狱来实行文化统治是不彻底的,还有成千上万的书籍,贮藏在民间。如果里面有不利他们统治的内容,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集中全国的藏书,来编辑一部规模空前巨大的丛书。
①可以进一步笼络大批知识分子,显示皇帝重视文化;
②二来借这个机会把民间藏书统统审查一下。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
“(乾隆)在长达19年的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3100多种、151000多部,销毁书板80000块以上。”
2.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影响:
(1)致使不少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绝迹或失真;
(2)乾隆毁书和篡改书籍近20年,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中国古代文化遭受的又一次浩劫。
《水浒传》被乾隆以“诱以为恶”为名列为禁书,禁止翻译为满文。
明朝军事著作《军器图说》罗列了各种火器,叙说军器制造,使用与威力等,因涉及明末抗清内容而被焚毁。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原因: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
表现:①贿赂上级,结党营私。
“三年清知府,十年雪花银”
——清朝社会流传的民谣
这是当年社会流传的民谣,说一说这一民谣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了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清”在这里非清朝,而是清廉的意思。
全句:当了三年清廉知府,也能到手十万两雪花似的银子
②乾隆以后,贪风更盛,各级官吏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民众。
乾隆帝时期大贪官和珅,贪污的现金资产折合人民币约268亿!坐拥21.5亿的豪宅!“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①官场腐败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②军队腐败
正黄旗
正白旗
正蓝旗
正红旗
镶黄旗
镶白旗
镶蓝旗
镶红旗
八旗的子弟更是百无一能,好逸恶劳,不是嗜酒赌博,就是养鸟斗鸡,十分颓废
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
结果: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③财政危机
原因:
①清朝官僚机构臃肿,康乾时期国库充盈,尚能承受庞大的运转费用。
②乾隆后期财政虚耗非常严重。尤其是各级官吏的贪污,截留税款,大大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乾隆中期国库存银曾多至7000万两;而到了嘉庆十九年,存银仅为1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至道光二十一年(1821年),国库反而亏空白银900万两。
③嘉庆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机
影响: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清朝中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年份 人口数量(亿人)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亩
1766 2.08 741.45 3.56亩
1784 2.86 760.57 2.66亩
1812 3.34 788.93 2.36亩
1851 4.32 756.29 1.75亩
根据清朝中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比例,结合相关史事,说说会带来什么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农民失去土地,只得租种地主的土地,但每年要把收获量的半甚至七八成交给地主。还有许多巧立名目的额外剥削,如有的地方农民逢年过节要给地主献上“送节钱”,嫁女儿要给“出村礼”,就连家里死人也要交纳“断气钱”。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④社会危机
嘉庆朝,很多离乡背井的农民沦为乞丐,数量极大,北京城乞丐就有10万人,嘉庆元年一个冬夜,露宿街头被冻死的竞达8000人
加重了社会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
时间 反抗斗争
乾隆49年 甘肃爆发回民起义
乾隆51年 台湾爆发天地会起义
乾隆59年 福建爆发海上渔民斗争
乾隆61年 湘黔苗民发动起义
嘉庆元年 湖北、四川、山西等地爆发白莲教大起义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四、闭关锁国政策
结合下列材料,谈谈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材料一:《乾隆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倭患严重、荷占台湾、雅克萨之战….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材料三: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天仙配》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盲目自大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自我防卫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
(根本)
海禁
4口通商
一口通商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沿海居民不得擅自出海贸易
康熙时,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1684年),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4个港口为通商口岸。严格的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数量
1757年(乾隆时),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
四、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交流的一种国家政策。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英国的请求(部分):
1.将贸易扩展到舟山、宁波和天津。
2.照俄罗斯人之先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所货栈,以销售货物。
3.于舟山附近指定一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存放货物及停泊船舶。 ——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5-1834年)》
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四、闭关锁国政策
想一想:闭关锁国政策是否能够抵御外国的侵略?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这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并没有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
马戛尔尼
乾隆时期马戛尔尼访华 中国赠给英国的礼物 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
丝绸、宣纸 、各种工艺品。 (传统手工业品) 太阳系天体运行仪、航海望远镜、战舰模型
(科学制造产品)
中外科技成就发明成果比较表 时期 科技发明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1——1500年 157 98 59
1501——1840年 472 19 453
你从这两份礼单的比较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四、闭关锁国政策
消极: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西对比
四、闭关锁国政策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没有沉没……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将其击溃。
——马戛尔尼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击败清朝
四、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仅有200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1000公斤。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
对比唐、宋、明、清的对外政策,谈谈对今天中国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启示。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市舶司
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
领先
落后
启示:开放促进繁荣,闭关导致落后
对外开放
四、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合作,吸收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