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中国建筑
的特征
章节
第一章节
第二章节
第三章节
第四章节
第一章节
历史上有名的建筑一览
京城在处闲人少,唯共君行并马蹄。更和诗篇名最出,时倾杯酒户常齐。同趋阙下听钟漏,独向军前闻鼓鼙。今日春明门外别,更无因得到街西。
北京故宫
西安大雁塔
北京故宫
埃菲尔铁塔
万里长城
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1889年建成,高324米,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它和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的电视塔同被誉为西方三大著名建筑。
大本钟
自由女神像
英国伦敦著名的大本钟(Big Ben),建于1858年,每走一小时,就发出深沉而又铿锵的报时声,通过广播,钟声远及世界各地。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位于美国纽约市哈得德逊河口附近。
莫斯科红场
悉尼歌剧院
红场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广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西南与克里姆林宫相毗连。西侧是克里姆林宫,北面为国立历史博物馆。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
比萨斜塔
印度泰姬陵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
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美丽无比,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埃及金字塔
帕特侬神庙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坐落的古城堡中心,耸峙着一座长方形建筑物,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侬神庙。
2022世界杯举办地 卡塔尔建筑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名山、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或巍峨壮丽如故宫,或小巧灵动如江南园林……
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今天我们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第二章节
走近梁思成
走近梁思成
建筑大师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
他是近代学者、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他一生醉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突出贡献
突出贡献
1937年7月梁思成偶然看到法国人伯希和带到国外的敦煌壁画图片,很清楚地描绘了五台山唐代建筑图景,梁思成如获至宝。他和林徽因等一行4人起身去五台山,先坐火车到太原又坐汽车颠簸128多公里,最后又转骑骡子,最后才到达这座佛光寺,发现了中国现存唯一的唐代建筑遗存——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宝殿。
正定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赡的古建筑遗存,吸引着梁思成。1933年4月,梁思成第一次到正定考察,原定两周,后由于战乱,缩短为七天。
对于这次考察,梁思成写道:“今春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圆满。”第二次考察,是在当年即1933年11月,梁思成偕林徽因女士再次来到正定,“留得旬日,得详细检正旧时图稿,并从新测绘当日所割爱而未细量的诸建筑物。”“这次考察成图盈箧,满载而归。”
走近梁思成与林徽因
建筑大师
林徽因与梁思成:
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洗礼。两人学成归国后,本该大展宏图,然而,接连而来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尽管身处恶劣环境,他们仍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走近梁思成与林徽因
1928年,林、梁两人成亲。
梁思成曾问林徽因:
“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告诉他:
”这个答案太长,要用一生时间来回答,你准备好听我的了?“
第三章节
合作探究,深耕文本
本文写于1954年。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我民族之性格。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
写作背景
梁思成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在西郊建新北京,以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随后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与林徽因抚转痛哭。梁思成先生本人也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写作背景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写作意图
文章标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但梁思成先生梁思成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
梁思成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更是一个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中国人。本文的写作目的也不止在于向大众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呼吁继承发扬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以创造中国的新建筑。
写作意图
⑴请大家速读课文,划分段落,并简要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⑵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
⑶在介绍九点基本特征之后,作者谈到了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是指什么?
⑷建筑的可译性是什么?
⑸中国的古代建筑除了九大特征外,还有什么特点?
⑹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梁思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合作探究,深耕文本
第三章节
(一)请大家速读课文,划分段落,并简要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参考:
第一部分1-2段,总起中国建筑作为独特建筑体系取得了辉煌成就;(从分布状况和历史角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建筑源远流长,影响巨大)
第二部分3-13段,承接上文,分别具体举例阐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14-17段,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转述中国建筑的“文法”;
第四部分18-20段,提出各民族建筑“可译性”问题并指出中国建筑发展之路。
第三章节
(二)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
参考:
(一)个别建筑由三部分构成:台基、房屋的本身、屋顶。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立柱和橫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处,由斗和拱构成。
(五)举折、举架:使弯曲面缓和。
(六)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
(七)颜色:朱红彩绘。
(八)部件:构件本身成为装饰。
(九)用材:建筑材料的装饰性
第三章节
(三)在介绍九点基本特征之后,作者谈到了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是指什么?
参考: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沿用的惯例。所谓“语汇”,即为建筑空间中的各种基本要素。中国传统城市空间中同样在“语汇”以及“文法”,即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原型以及城市空间要素的组织方法。
(四)建筑的可译性是什么?
参考:
建筑上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的风格手法不同,但其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这里作者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旨在表明各民族建筑有相通之处可以互相参考借鉴。
1、木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
2、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红墙、碧瓦、绿树、流水、远山,建筑或随山势起伏,或依流水曲折,自然与建筑相映成趣又水乳交融。
构件之间的连接使用榫卯连接,不用钉子。
3、北方建筑沉稳、大气、庄重,南方建筑小巧、灵动、秀气。
(五)中国建筑还有什么特点
榫卯结构
香山万树飘红,掩葱茏。冷雨嗦嗦前夜遍秋风。
迎客路,石阶布,尽从容。自在黄金周里乐融融。
榫卯是抗击地震的关键。“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4、水的运用:中式庭院的小桥流水,注重使用水的自然形态,绝不倒行逆施。西方建筑使用喷泉,水往上喷,而中国古典建筑绝不这么做。圆明园西洋楼遗址,这是要一组西式建筑,有大水法,就是西方式的喷泉;十二生肖铜兽首是喷泉的喷嘴。
5、屋瓦的颜色体现等级:皇家建筑使用黄色琉璃瓦,低等级的建筑或者寺庙使用绿色琉璃瓦。
(五)中国建筑还有什么特点
(六)俗话说“文如其人”,从文章内容和语言我们可以看出梁思成是个什么样的人?
认真、严谨,深厚的学养,建筑学大家。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为人做事都体现出一个大家风范。
平津战役提供北京建筑图,保护北京文物;对建筑的爱可以超越国界,保护日本奈良的建筑。
第四章节
课外拓展
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自然科学小论文:
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的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搏近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课外积累:
今年,是梁思成诞辰122周年。岁月已经走出了很远,但从未有第二位建筑师,在中国建筑界有梁思成这样的影响。时光易老,世事无常,无论身边的世界变成了什么样子,梁思成对我们来说,总像是一个遥不可及、却言犹在耳的人。
梁思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是历史,是现实,是浪漫,是理想,是彷徨,是担当?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对梁思成念念不忘?
课外积累:
人们会时时谈起梁思成。当我们夹在古与今之间、东与西之间、传统与未来之间,去做一场关于建筑、关于美学、关于设计的当代化论述,我们会频繁地想起梁思成,想起他在那个时代里的努力,想起他执着的苦心,想起他未完待续的事业,发现我们走在前人开拓的道路上,依旧面对着似曾相识的命题,却仍难以完成令人欣慰的解答。
课外积累:
越是特殊的时代,越是需要不凡的人物,能够凭一己之力,在文化的血脉中承担起一份使命:他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既能存续传统,又能首开先河……
时至今日,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出现一个梁思成般的人物,是多么难得:他生长于一个家学深厚的名门望族、长期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从小积淀了深厚的古典文化根底,长大后又有留学美国、游历欧洲的经历,他可以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强大的信念和毅力,支撑他在最艰苦的岁月里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
课外积累:
十年间,梁思成的足迹踏遍了中国两百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唐、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古建筑遗存,包括蓟县独乐寺、宝坻广济寺、正定隆兴寺、应县木塔、大同华严寺、赵县安济桥等等。
在我们今天的想象里,梁思成的古建筑考察之路,是一段段浪漫的奇侠故事:梁思成与他的爱侣、同仁,翻越于山川田野之间,穿越着历史的迷雾烟尘,去寻找那些了无踪迹的古寺古塔,勘察它们的前生今世,与千千万万尘封的过往重新相遇……
课外积累:
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