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2 16:0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热爱诗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外古诗词,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语言运用︰能声情并茂诵读诗歌;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审美创造: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共2课时
第1课时
式微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四书五经”中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的殿堂,欣赏其韵味,感受其魅力。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此诗主旨,现代学者多认为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传统说法之一认为是某位国君流亡在外,其臣子作诗劝他归国。本诗出自《诗经·邶风》。邶风,邶地的民歌。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首《式微》即是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诵读】(附有音频)
式 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理解诗意】
诗意: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因为你们,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以还在泥浆中?
【精读细研】
1.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采用了反问、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诗共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紧接着交代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艺术手法】
一、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答案的设问。劳役者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以正言直述,则语意平淡。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歌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二、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八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主旨探究】
作词者:
男性
身份:
也许是田间劳作的底层劳动人民,也许是在外服役的壮丁(中露,泥中) 写歌词目的:劳作服役之人不堪苦役,有家不能回的愤懑与委屈。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板书设计】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式微》里的“式微式微,胡不归 , ?”,劳役者身披露水仍要劳作的悲歌,时时警醒着当权者。
(2)奴隶们为了君主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式微》中所言:“微君之躬, ?”
(3)请在下列表格中补充含有“归”的诗句。
答案:(1)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2)胡为乎泥中
(3)
2.请简要分析“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采用反问句式(修辞),更有力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怨怒。
子衿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此诗的内容,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情人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情思。本诗出自《诗经·郑风》。郑,今河南新郑一带。
【诵读】(附音频)
子 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sì)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tāo)兮/达兮,在/城阙(què)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新课讲解】
诗意: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即使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赏析:
第一章,抱怨对方没有音信。“青青子衿”和下章的“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的印象,使其念念不忘,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青青子佩(指配玉的带子),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诗意: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即使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赏析:
第二章,责怪对方不来相见。等候恋人前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其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即使我没去找你,你就不能主动前来?
挑兮达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在城阙(城门两边的楼台。)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意:
独自徘徊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像有三个月那样长!
赏析:
第三章,诉说自己思念情深。末二句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将女子急切的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内容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主人公可能是什么人,在他(她)的身上可能发生了什么故事?
这首诗描写的应该是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思念,由于某种原因,这位女子不能去见她的爱人,但她又非常渴望能见到她的爱人,于是,她在城楼上等待她的爱人出现,但爱人迟迟未到,女子起初在心里责怪爱人,后来又焦急地盼望爱人出现,最后在心里表达浓浓的爱意。
2.这首诗在创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腻传神,大家可以试举一例分析一下。
“青青子衿”和“悠悠我心”相对,“青青子佩”和“悠悠我思”相对,爱人青青的衣领和佩带牵动着我的心,触发了我绵绵无限的情思。两个“纵我不”和“子宁不”,将女子内心的怨怼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应用夸张手法,一日不见如三月,将那份浓烈的情感推向顶点。
3.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什么好处?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反复渲染,突出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深。
【概括主题】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板书设计】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例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 。”(《子衿》)。
(2)《子衿》中,“ , ”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手法,形成主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女主人公急切的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2.小明正在辑录古诗集,他应该把《子衿》归到以下哪个专题中(  )
A.爱国 B.悲秋 C.思念 D.送别 
答案:(1)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2)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2.C 【解析】《子衿》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城楼等候她的恋人,故属于“思念”一类。
【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课后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预习后面两首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