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姓名 学科 语文 教龄
微课名称 开国大典 长度 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经典场面描写,让学生掌握点面结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运用本课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写法迁移 3.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通过赏析经典场面描写,让学生掌握点面结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运用本课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写法迁移。
设计思路 通过今昔对比引入《开国大典》和“点面结合”使学生们学会“点面结合”场面描写的方法,再带动学生进行学习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突破难点。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内 容 时间
片头 (60秒以内) 同学们好!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记得今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响起的时代最强音——那是中国共产党已经代表人民顺利召开第二十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回顾百年历史,我们也记得1949年10月1日飘荡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声音,伟大的革命领袖毛主席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民摆脱压迫,重新站起来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点面结合”眼光走进这一天,看看当时的盛况吧! 60秒
正文讲解 (4分钟以内) 同学们,或许你们会好奇为什么去参观开国大典要用“点面结合”的眼光呢? 那是因为,点面结合就是让“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者概括性描写有机结合的一种手法,“点”可以突出重点,突出描写的重点;“面”可以照顾到所描写的全局,这样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描写方式,可以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不难发现,你们瞧,这儿似乎就有一处点面结合! 人民群众: 毛主席: 根据所给的片段,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说三十万人民群众像是一个面,那么毛主席就像是会场上的—个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万众瞩目的“点”。 这不正是我们刚才介绍的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吗! 然而这篇文章中点面结合的方法远不止这一处,同学们再仔细找一找,老师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好! 没错,你们的小眼睛就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文章中阅兵式部分也运用了这样的写法,那谁来说说“阅兵式”部分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呢? 学生:我觉得“海军”、“炮兵”各个方队是“点”,总写这些部队这是“面”! 学生:我觉得这样写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而且也表现出了每个队伍不同的特色。 你们说得太好了!描写受阅部队时,课文按照“兵”出场的顺序依次描写,描写过程中注意点面结合,相互映衬,先“点”后“面”, 雄伟壮观。分别介绍“海军”、“炮兵”等各个方队,这是“点”;然后总写这些部队由东向西、缓缓进场、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是“面”。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对各具特色的队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些段落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作者用毛主席的一言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和阅兵仪式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这就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如下: 1.可按照由点到面或由面到点的顺序 2.详略安排,详写点,略写面 3.注意利用细节描写进行侧面烘托 4.运用修辞加以辅助 4分钟
结尾 (30秒以内) 刚才我们一起通过借助“点面结合”的力量看到了之前开国大典时的宏伟风光。这些年,我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雪域高原不断刷新“中国高度”,用一个个骄人的成绩定义高质量发展新高度,澎湃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回望过去,沧桑巨变;展望未来,信心满怀。让我们砥砺前行,以更坚实有力的奋进步伐,奋力创造新的辉煌! 作业 学校开展了运动会,作为小记者的你,会选择拍摄怎么样的画面呢?(注意有点有面画面会更加丰富。)请用文字记描述一下你拍这张照片时的构思。 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