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则文言文。
2.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文言文大意。
3.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
三、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入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请读读他的资料。(课件出示朱熹简介)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世人尊称为“朱子”。】
过渡:朱熹不仅会写诗,他还爱读书,并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写下来,供后世参考,我们赶紧到第25课中去“寻宝”吧!
(二)传授新知
1.读中悟
现在请孩子们集中精力,听情景朗读,要字字入目,声声入耳,边听边用铅笔在书上划出节奏。
请大家核对更正,更正后,请孩子们按照正确的节奏,自由练习朗读。
2.悟中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到现在,相信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顺利通过“读”的这一关了,接下来就要攻克“理解大意”的难关了,首先请孩子们先回顾一下我们学习古文有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请大家先有节奏的朗读句子,再说出运用了哪些方法,读懂了哪些关键字的意思,最后完整的说出这句话的大意的方法步骤自主学习,时间给到大家,请同学们暂停一下。
(1)请同学们读第一句,老师有两个关键字强调一下:
余: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知道“余”就是“我”的意思;
尝:老师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知道它有这些意思(①辨别滋味;②试,试探;③经历;④曾经),请同学们把这四种意思分别带入句子中去理解,你认为“尝”在这里理解为哪种意思最恰当?(预设:第四种最恰当)
请同学们完整额说一下句子大意。
(2)请同学们读第二句
【预设: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老师考考你们,你是怎样理解“此”的?
此:通过组词的方式,此可以理解为“此处”,也就是这里的意思。心思不在这里具体是指什么呢?(心思不在书上/心思不在读书这件事上)
连起来完整的理解这句话就是......?(学生说句子大意)
(3)所以说这“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一“到”的重要性?请同学们找到,读一读。
【预设: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4)理解这个句子时,我们通过看注释知道“急”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的“急”一般指?
【预设:“急”在这里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这句话连起来理解就是......?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理解?
(5)为什么“心到最急”呢?请用原文回答。(师评价:你拥有一双慧眼)
【预设: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6)“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大意是?【预设: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和口难道会不到位吗?这是一个什么句?将它改为陈述句就是?】
孩子们,现在文章大意你读懂了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大意。
(7)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朱熹的读书法是什么?
【预设:“心到、眼到、口到”。】
(8)最重要的是?
【预设:心到】
读书使人明智,让我们用朱熹“心到、眼到、口到”的方法,声情并茂地读一遍课文吧。
四、拓展延伸
1.除了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或故事呢?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句读书名言,看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
2.总结:我们今天真是收获满满呀,请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用上今天收获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最后,祝愿孩子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能够乘风破浪,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