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文明起源、早期国家、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原因:
特点: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延续性
(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特点
阶段性
商朝“信史”
王国维
“二重证据法”
“纸上之材料”
“地下之材料”
《史记·殷本纪》
记载商王世系
甲骨卜辞
相互印证
发展
后世学者
“三重证据法”
(纸上之材料、地下之材料、口述史料……)
单元结构(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结构(二)
证据
认识
形成
更新
实物
猿
人
原始社会
实物、文献
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
新时代时代
奴隶社会
夏: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商、西周:国家机构的完善
东周:社会变革与转型
封建国家
封建社会
秦:统一、建制
汉:发展、巩固
……
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关系变动
多元一体
源远流长
生生不息
知识点
1. 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2. 旧石器时代特征:
①从事采集和渔猎②学会了用火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出现了骨器
3. 新石器时代特征:
① 使用磨制石器 ②使用陶器 ③从事原始农业
④从事养畜业 ⑤修建村落 ⑥开始定居生活
4. 新石器时代代表:
5. 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
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
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6.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①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 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7.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
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8.西周:公元前1046年
(1)分封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②对象:同姓亲族是主体,异姓诸侯②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
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9.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
③ 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0.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① 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
② 经济:铁犁牛耕
③ 思想:百家争鸣
④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1.商鞅变法:
(1)内容:
①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②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
④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⑤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⑥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评价:
①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
②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③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2.孔子:
① 春秋后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礼,为政以德;
② 有教无类,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③ 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
13.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朴素的唯物史观: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
②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
必反,柔能克刚
③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14.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②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③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④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代表:
①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②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③阴阳家:邹衍提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④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的政治主张。
⑤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5.秦朝
(1)统一的条件:
① 长期战乱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②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④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⑤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⑥秦尊奉法家。
(2)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
特点:1)郡县主要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2)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作用:1)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
2)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④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3)秦疆域: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4)统一的意义:
①疆域: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②政治: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秦朝确
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③经济: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
④民族: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5)秦的速亡
原因:
①秦的暴政使社会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②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反秦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结果: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16.西汉:
(1)汉初:
①政治: 中央:“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国并行制。
②经济:休养生息的政策
③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2)汉武帝时期:
① 政治:
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基本消除王国问题;
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选官制度: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分州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不法行为。
②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③ 思想: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④ 拓疆: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
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
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17.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 新 ,西汉灭亡。
王莽统治末年,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 绿林军 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东汉建立
25年,西汉宗室 刘秀 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东汉初年,刘秀加强皇权,增强 尚书台 的作用;严格控制 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 ,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 ;释放奴婢;重视儒学 。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 “光武中兴”。
3)清议与党锢之祸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 ,遭到严厉镇压,史称 党锢之祸 。 。
4)黄巾军起义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 “黄巾军”。
起义军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乘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18.两汉的文化:
①史学:《史记》《汉书》
②文学:汉赋、乐府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
③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④数学:东汉《九章算术》在中国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⑤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练习:
一、历史分期是历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历史过程中不同时期或阶段之间质的差别。阅读以下示例,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示例:根据社会形态划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两汉时期,历史发展演进的历程可被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1.有人根据政治形态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两汉时期的历史发展演进的历程分为“前帝制时代”和“帝制时代”。若如此划分,其中分界的标志当是
A.夏的建立 B.武王伐纣 C.秦的统一 D.秦汉易代
C
2.也有人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两汉时期历史发展演进的历程分为"农业社会"和”农商社会”。若如此划分,其依据当是,
A政治制度 B 经济形态 C 阶级关系 D 文化思潮
B
3.另拟一标准,对从中华文明起源到两汉时期的历史发展演进的历程进行分期。
根据生产工具划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两汉时期,历史发展演进的历程可被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二、阅读下列关于秦朝短命而亡原因的观点,结合所学,简要概括以上观点。
材料一: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西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秦灭四维(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材料三: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西汉)陆贾《新语·无为》
秦朝没有实行先王的治国之道,钳制思想,愚弄百姓。
奏朝没有实行儒家的礼治, 没有对百姓加强礼、义、廉、耻的教育。
秦朝的刑法过于严苛,施行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