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会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会考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2 16:1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落日辉煌
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表现:
①废除宰相制度 ②裁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设立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④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
(2)影响:
强化了君主专制,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但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加剧明朝政治黑暗。
2.郑和下西洋(15世纪前期)
(1)目的:“耀兵异域,以示国强”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2)主要方式:朝贡贸易
(3)到达地点:
(3)意义:
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欧洲半个多世纪,
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①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经略边疆
(1)海防危机
① 民族英雄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
② 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居住权
① 蒙古(鞑靼、瓦剌):修筑长城,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扩大贸易。
② 藏族(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政事务,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③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陆地边疆
4、明清易代
① 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② 1644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多尔衮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后来清朝确立在全国统治。
5.清朝君主专制强化:
(1)奏折制度:
①特点:迅速、机密。
②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设立军机处:
①设立原因: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
②特点:简(机构简单)、速(办事效率高)、密(保密性强)
③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④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7.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④ 西南西藏: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和达赖班禅处理西藏政务;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
西藏的管辖权;
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⑤ 对西南民族聚居区: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
7.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①东南—统一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之后清军统一台湾,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②东北—抗击沙俄:1689年,中俄雅克萨之战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③西北—平定蒙古和新疆叛乱:
蒙古—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设立盟、旗制度进行统治;
新疆—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1762年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十八省 总督、巡抚
东北、外蒙、新疆则设立五个将军辖区
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
8. 清朝疆域:
9、盛世下的危机
闭关锁国:
①背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
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③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天朝上国思想;专制体制的压迫
④内容: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十三行”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严格约束外商活动;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⑤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0.明清经济:
①农业:高产农作物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②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
③商业: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11.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
①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②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
12.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1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工商皆本
③学术思想上:“经世致用”
14.明清小说戏曲:
(1)出现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代表:
小说—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西游记》、
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戏曲—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昆曲“百戏之祖”、京剧“国粹”
15.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16.西学东渐:
明代后期,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借传播科学知识达到传教的目的,即传播西方科技知识,又帮助清廷绘制精确的全国地图。
练习
1.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诗中的“危”指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澳门被殖民者强占
C.瓦刺俘虏明英宗 D.荷兰独占台湾
2.明初时,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据此可知,明代中后期
A.皇权日趋衰落 B.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宦官掌决策权 D.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A
B
3.明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实行奏折制度并增设军机处,这说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战胜皇权,得以恢复 D.皇权、相权矛盾得到调和
4.下列材料是某学校的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资料,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①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②1762年设伊犁将军
③1684年设立台湾府 ④从1727年起,派驻藏大臣
A.康熙帝的历史功绩 B.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C.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A.
D
5.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他认为很多中国人都没有这种东西,但从来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B.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C.是小农经济下一种天朝上国心态的流露
D.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
C
6.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颁发海外渡航证明书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航海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走私活动
C
7.蒋以化的《西台漫纪》中曾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反映了
A.社会动荡使百姓生活困苦 B.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
C.各行业均出现新经营手段 D.手工各行业发展迅速答案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赞同
B
B
材料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朝廷为标榜“文治”,一再组织学者编撰总结性的大型典籍。
材料二:乾隆十九年议准,《水浒传》一书,应饬直省督抚学政,行令地方官,一体严禁。 ——王杰等《钦定学政全书》
材料三:《水浒》、《西厢》等书等书,几于家置一编,……严饬府县,明定限期谕令各书铺,将已刷陈本……即由该局亲督销毁。 —同治七年江苏巡抚丁日昌
1、明清统治者为了昭彰“盛世”,标榜”文治”,修订编写了大型典籍,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但是为稳固统治,明清两朝也按照“政治标准”销毁了大量“禁书”,这是一种高度专制的文化政策。
2、顺治至同治年间,统治者多次敕令禁止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的的出版流通,但是同治年间,《水浒》《西厢》等通俗小说几乎已经到了“家置一编”的程度,说明文化政策成效甚微。
3、体现了明清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与高度集权的统治之间的矛盾,说明明清“盛世”中蕴含着危机。
如何评价明清文化政策的“两面”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