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分裂
统一
表层信息:
深层根源:
民族融合
政治:
经济:
民族:
思想:
帝国分裂
人口南迁
民族交融
三教并行
政治:
经济:
民族:
思想:
外交:
政权统一、沿革旧制
土地赋税 制度变化
疆域拓展,民族交融
三教合流 儒学正统
交通中外,影响世界
1.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2)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选官制度:
①先秦:“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②秦国(含秦朝):军功授爵
③汉朝:察举制
④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⑤隋唐时期:科举制
积极作用: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③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
④促进文学的繁荣。
⑤被西方国家借鉴,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消极作用: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 三省六部制:
(1)三省名称及职能: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
(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作用
①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4. 赋税制度及土地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3)唐初:租庸调制
作用:
①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人也有了保障。
②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中后期:两税法
①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②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
③内容: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④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文学艺术:
①唐诗: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②书法:东晋王羲“书圣”,隋唐: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③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
④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⑤科技: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朝已经出现雕版印刷;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测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代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6.中外文化交流
(1)宗教传播交流
①西行印度取经:东晋法显、唐朝玄奘;
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鉴真
(2)唐都城长安:国际大都会
练习:
1.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 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
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 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
B
2.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 认同中原文化 B.巩固政治统治 C.促进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发展
B
3.《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除草)...….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更无干金之家。”,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rěn,庄稼成熟) ,则数郡忘饥”。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区的调整
C.自然条件优越 D.移民的迁入
D
4. 有学者研究指出,汉朝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朝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 ( )
A.汉朝骆驼尚未进入中原 B.唐朝丝路贸易日趋繁荣
C.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 D.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明显
B
5. “(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高宗时“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兵、户、刑礼、枢机五房分理有关政务。据此可知,唐朝前期的“政事堂”( )
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促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D
6. “亲亲尊尊”思想本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规定:“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这说明当时( )
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 B.道教融合儒家、佛教思想形成完备体系
C.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家的冲击 D.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
D
(隋炀帝)恃才矜已,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huàn],逃避) 。”……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唐)魏徵等《隋书·帝纪三》
材料题:隋炀帝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作为隋朝的末代皇帝,有人认为其暴虐无德、屡动兵戈、大兴土木,以至隋朝二世而亡;但也有人认为隋炀帝虽然骄矜自用,但其以“大业”为年号彰显了其雄心,他执政期间的作为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你如何看待《隋书》中对隋炀帝的评价?
《隋书》全方位地抨击了隋炀帝的品性、行为及统治政策,并将其作为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隋书》对隋末社会状况的描述及对统治政策的评价基本符合史实, 《隋书》对隋炀帝的评价似乎并不全面。
但《隋书》由唐代魏徵主编,作为唐代官修史书,为昭彰政权正统,自然对前代统治者的统治政策多持负面评价。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概括史料
阐明观点
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同一历史人物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探究这些评价的异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产生不同的原因。只有“集合”不同的评价及原因,才能有助于还原一个更为全面、客观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