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会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会考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2 16:1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949—1978)
“探索”
“新”
新中国成立 开启了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
人民政权巩固
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
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
实现工业化准备条件
——为当代中国发展奠定
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① 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 剿匪镇反
② 抗美援朝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①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②“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交、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开创性、奠基性的巨大成就;
②涌现了先进模范,造就了时代精神;
③“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
①内容:
规定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规定首都、国旗、国徽、国歌;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3.人民政权的巩固措施: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
(1)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6.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50年代外交:
(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三大政策:①一边倒 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成就:
①日内瓦会议(1954):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③万隆会议(1955年):“求同存异”的方针。
7.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八字方针(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1962年七千人大会
(4)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
8.探索失误:
(1)表现: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
(2)评价: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9. 50-70年代建设成就
(1)工业: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科技和国防: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64)、氢弹(1967),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1966)和人造卫星(1970)。
10. 70年代外交:
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1979年,中美建交。
一、选择题
1.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的讲话中说:“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为此,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巩固政权的措施主要( )
①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④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A
2. 作为打击投机资本、维护市场稳定、遏制物价飞涨的重要举措,“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根本政治意义在于( )
A 稳定物价,恢复经济 B.镇压反革命,维护稳定
C 赢得民心,巩固政权 D.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
3. 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中央作出这个判断是基于( )
A.新中国政权得到了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C.一五计划顺利开展 D.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完成
B
4.根据相关记载,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惊人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
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一现象从侧面反
映出( )
A.新中国的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B.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C.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经济建设中存在着冒进倾向
A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与1952年相比,至一五计划完成的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35.8%上升到48.3%。
——整理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成立由毛泽东任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整理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成就突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我国政治建设有何特征?
(3)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
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提上日程;而民主法制建设又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主要工业建设成就集中在东北,重工业发展迅速
10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中提到的1900年“西方列强的野蛮”和1919年“中国人民的觉醒”,分别指什么事件?
八国联军侵华和五四运动
2.根据文意将材料中“…”部分的内容补充完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在百年沧桑巨变中,除了材料提及的事件外,还有哪些事件可“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简要说明理由。
洋务运动,理由是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戊成变法,理由是戊成变法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传播;
辛亥革命,理由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
抗日战争,理由是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阅读下列出现于不同时期的高频词,回答问题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C.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D.庆祝(永安)公私合营
E.庆祝粉碎“四人帮” F.建设“四个现代化”
G.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对上述高频词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填字母)
2.“从‘向雷锋同志学习到向孔繁森同志学习’,高频词中变的是具体的人,不变的是”这些人身上承载的时代精神.“这段话对高频词的评价视角是
A背景与条件 B.联系与区别 C.原因与结果 D.主观与客观
3.以上述高频词为例,简要说明高频词的史料价值.
C A D G B E F
B
高频词带有主观性,不完全等同于客观史实,但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高频词折射出的情感和态度,说明高频词不仅有助于认识具体历史事件,还能反映时代特征,折射社会风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