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复习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复习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2 18:0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文言文实词
词类活用复习备考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赋分是10分,超过另外三道客观题分值的总和。历年全国新课标卷翻译题都是命制两道小题。
翻译文言句子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层级,一共包括五个方面: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文言句子不仅直接对应第五个方面,而且包含了对前四个方面的考查,因而本书把前四个方面全部归于文言文翻译这一考点下作讲练。
考情分析
根据历年高考真题,以及高考阅卷评分的实际操作,该题得分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整个句子的大意,往往在2分左右;
二是句中的关键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特殊用法(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省略句等,命题者一般在一道小题中设置两个左右这样的得分点,每个1分。
根据文言翻译命题选材和阅卷评分时指定的得分点来分析,翻译题的选材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特别青睐含有重点实词的句子;
(2)特别青睐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特别青睐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4)特别青睐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的句子。
思考: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 一般是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 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 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 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 二月草已( )。(沈括《采草药》)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 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精准讲评
概念: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特点:
1、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2、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活用的词类:在文言文中,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才出现活用现象。
名词可以活用为
动词
状语
使动
意动
一、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
A.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句中“舍”后带的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这里的“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B.几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为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句中“籍”与后面的名词“吏民”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登记造册”。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C.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罾”本来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D.名词若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句中名词“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命名”。
E.名词用在“欲”“敢”“未”等能愿动词或副词之后,则该名词可能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刃”用在“欲”之后,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杀”。
[即时小练]
1.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的词语并释义。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②今王鼓乐于此,无所事事( )
③沛公欲王关中( )
④范增数目项王( )
⑤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答案:
①礼:礼遇
②鼓乐:击鼓奏乐
③王:称王
④目:用眼睛看
⑤下东:攻下;向东进军
A.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或地点。这一类名词均为方位名词,翻 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 “对”“在”“从”等
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廷”用作状语,意思是“在朝堂上”。
b.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 前加上介词“用”
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本是名词“竹筐”,这里用作状语,意思是“用箕畚装土石”。
2.名词用作状语
c.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翻译时需加上文字:“像……一样”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句中“翼”用作状语,意思是“像翅膀一样”。
d.表示行为的方式或态度,翻译时需加上文字:“像对待……一样”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兄”用作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的礼节一样”。
B.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率、趋势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在前面加 “每”“在”,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 比一……”等
如“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句中“朝”“夕”用作状语,表示动作“济”“设版”的时间,意思是“在早晨”“到了傍晚”。再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句中“岁”用作状语,表示“赋(征收)”的频率,意思是“每年”。再如“则刘病日笃”(《陈情表》),句中“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势,意思是“一天天地”。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句中“封”,本义为名词“边疆”,在这里用作使动词,意思是“使……成为边疆”。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吾从而师之”(《师说》),句中“师”就用作意动词,意思是“把……看作是老师”“以……为师”。再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句中的“侣”“友”为意动词,意思是“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
[即时小练]
2.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①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赤壁赋》)( )
③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 )
⑤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
答案:①夜:在夜晚 ②南:向南 ③廷:在朝堂上 ④犬马:像犬马一样 ⑤辇:坐辇车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  追亡逐北。(《过秦论》)〔亡、北:溃败(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其后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可带宾语。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词,但较少见。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舞、泣:使……起舞、使……哭泣)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从:使……跟从,带领)
二、动词活用
[即时小练]
3.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名词的词语并释义。
①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
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③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答案:①视:视力 ②谗、讥:谗言;讥讽的话 ③红:红花 ④高:高的地方 ⑤第二个“圣、愚”:圣人;愚人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形容词用在“其”“之”等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 为名词。 ②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正”为形容词,用在“之”后面,充当中心语, 活用为名词,译为“本性,固有规律”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锐:铁甲、武器)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形容词+宾语 能愿动词+形容词 副词+形容词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友善、交好)
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分析:“可”为能愿动词,修饰了形容词“亲”,句中缺少 了谓语动词,故“亲”为动词,译为“亲近” 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分析:“既”为副词,作状语,修饰了形容词“白”,故“白” 为动词,译为“显出白色,天亮”
 
三、形容词活用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着急,逼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绿:使……变绿)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书》)(乐:以……为快乐)
[即时小练]
4.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的词语并释义。
①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
②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④此诚雕虫之技,不足为多也( )
答案:①远:远离 ②长、短:擅长;欠缺 ③穷:穷尽 ④多:推崇,赞许
[即时小练]
5.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使动用法。
①齐威王欲将孙膑( ) ②汗牛充栋( )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 ④外连衡而斗诸侯( )
⑤李牧连却之/却匈奴七百里( ) ⑥既来之,则安之( )
⑦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⑨春风又绿江南岸( ) ⑩项伯杀人,臣活之(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答案:①将:使……为将 ②充:使……充满 ③生:使……复生;肉:使……长肉 ④斗:使……斗 ⑤却:使…… 退却⑥来:使……来;安:使……安顿 ⑦闻:使……知道 ⑧从:使……跟从 ⑨绿:使……绿 ⑩活:使……活 弱:使……削弱
[即时小练]
6.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动用法。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②孟尝君客我( )
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
④予怪而问之( )
⑤渔人甚异之( )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答案:①鉴:以……为借鉴 ②客:把……看作客人 ③小:认为……小 ④怪:认为……怪
⑤异:认为……奇怪 ⑥耻:以……为耻
当堂测试
高考真题全国卷二《商君列传》: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参考答案: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四、其他类型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任何一类词皆可活用。因此,我们除了重点掌握以上六种词语活用类型外,还应关注一下下面三种时有出现 的活用类型。
1.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可译为“为……”。
(1)动词的为动用法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第二个“死”作谓语动词,“国”为宾语,“死国”即“为国家而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动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之”,“哀之”即“为之而哀”。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丧”为名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死”,“丧死”即“为死人办理丧事”。
2.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
(1)六王毕,四海一.(作动词,统一)(《阿房宫赋》)
(2)用心一.也(作形容词,专一)(《劝学》)
(3)四望如一.(作形容词,相同)(《始得西山宴游记》)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作动词,把……看作一样)(《兰亭集序》)
3.副词用作动词
则尽.其天年(作动词,享尽)(《五人墓碑记》)
准确理解这类词的含义,首先要切实把握各类活用现象的一般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活用的词;其次用语法分析的方法确定特定的词在句中所扮演的“角色”——句子中的特定成分;最后确定其具体的含义。
在“常态”下,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谓语,动词多作谓语。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非常态”的位置上,就要考虑它是否被活用了。
五、如何确定词的活用
①主语和宾语位置 主语和宾语一般都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了。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至”本来为动词,这里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就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到达的人”。又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幼”本为形容词,这里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就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小孩子”。
②谓语位置 谓语通常情况下由动词来充当,当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为动词了。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刃”为名词,出现在谓语位置上,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杀”。又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氓》)中,“黄”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变黄”。再如“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善”是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留侯张良”,故“善”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思是“友善,交好”,又“友善,交好”是一个“相互,相与”的词,故在具体语境中应翻译为“与……友善”“与……交好”。
③状语位置 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那就是动作的修饰语(状语)。名词处在动词前又不作主语,那么只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名词“兄”并不作主语,在这里是动词“事”的修饰语,即活用为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的礼节一样”。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而没有“楫”的意义。
再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并序》)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却没有“来”的意义。
偏义复词
学习文言文时对此类词的识别,主要是把它放入语境当中,联系上下文,看它是否符合语境,符合逻辑关系。意义偏在前还是偏在后。这句话是用来描写刘兰芝的,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妇女形象,所以不分昼夜勤于的只能是“作”,耕作、劳作,而非休息,故此处只取“作”意,“息”只作陪衬,这样既合语境又合逻辑。“刺”是指责,指责的只能是“短”,而不能是“长”,故“长”在此不表意义,只取“短”意。“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刺诸县短长”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例一: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例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例三:他常在背地里褒贬别人  ——“褒贬”是反义词,此处只取“贬”的意思2、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四: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例五: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例六:言其利害。(《毛遂自荐》)  ——偏的还是利 1、语义相近
今又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种树的地方。
圃:种菜的地方。
2、语义相反、相对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B、昼夜勤作息
C、去来江口守空船
3.语义相关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偏义复词的类型
①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
相近:“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的“父兄”,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相对:“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②在语境中辨别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结合前文的语境可知其偏指“入”。
偏义复词的判断方法
③从语法及角度分析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的“作息”,从句中的“勤”分析,与之搭配的应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判定“作息”偏指“作”。
偏义复词的判断方法
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的区别同义复词是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而偏义复词虽是两个词复用,但意义只落在一个词身上,另一个只作陪衬,且结构一般是不固定的。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庠序”,同义复词,两者都是学校,只是时代 不同叫法不同,故合译为“学校”、如:宾客、婚姻、痛恨、商贾、假借、灭亡、和睦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从许”, 同义复词,都有“答应”之意,故合译为“答应或允许”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恐惧”,同义复词,都有“害怕”之意,故译为“害怕或恐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藩篱”,同义复词,都有“篱笆”之意,故译为“篱笆”,比喻边境的屏障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5.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⒏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⒓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⒔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偏义在“害”,“利”是衬字。】⒕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偏义在“女”,“子”是衬字。】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⒖去来江口守空船【偏义在“去”,“来”是衬字。】⒗孰与君少长?【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年龄大”】⒘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⒙死生,昼夜事也【偏义在“死”,“生”是衬字。】⒚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偏义在“往”,“来”是衬字。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⒛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偏义在“实”,“虚”是衬字。】2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2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偏义在“巷”,“陌”是衬字。】2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24.噌cēng如钟鼓不绝【偏义在“钟”,“鼓”是衬字。】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25.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偏义在“钟”,“罄”是衬字。】26.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偏义在“作”,“息”是衬字。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27.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在古代有区别,种树曰“园”,种菜曰“圃”。现代则泛指种植果树蔬菜的地方。在本句中,看句后有“窃其桃李”,可知“园圃”在此仅指种树的地方。】28.曾不吝情去留【“去”和 “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祝同学们金榜题名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