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作业-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明史·职官志》将内阁的核心职责归纳为:"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票拟的对象是诸司的章奏,表达的是内阁对章奏的处理意见。由此可知,明朝的内阁( )
A.是统领百官的行政机构核心 B.极大地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C.为无实际意义的附庸和点缀 D.依附皇权但拥有一定自主权
2.下图所示是明朝内阁与司礼监的地位和政府决策的运行过程。这实质上说明当时( )
A.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B.内阁掌握了决策权
C.各部门分散了相权 D.皇帝决策权被取代
3.据《明史》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航行距离远、影响大,睦邻友好政策 B.开辟了新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C.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D.打开了明朝走向世界市场的大门
4.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帝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见,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制度化的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5.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 )
A.导致了中央集权的弱化 B.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体现不同政权和睦共处 D.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6.唐宋时期,六部长官一般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到明代,六部直属皇帝,其长官可直接上书皇帝。这一变化,表明明代(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7.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政绩卓越,“威柄之操,几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悲剧发生后大明帝国也逐渐走向穷途末日,至崇祯朝因社稷之臣匮乏,为其平反“故辅居正,肩劳任怨,功在社稷”。张居正的荣辱变化从侧面说明了( )
A.统治者素养决定了国力的盛衰 B.内阁制存在严重的制度性缺陷
C.内阁首辅与皇权存在相互制衡 D.历史对张居正的评价缺乏客观
8.明朝的民族政策以抚为主,辅之以军事手段,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下列关于明朝的民族政策表述正确的是( )
序号 地区 措施
① 东北地区 设立奴儿干都司
② 西北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③ 西藏地区 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④ 东南地区 设立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A.① B.② C.③ D.④
9.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的……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手忙脚乱。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因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作者意在强调( )
A.《大明会典》根本不值得借鉴 B.后金应该完全摒弃明朝的各项制度
C.制度的继承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D.明朝在疆域和经济上明显强于后金
10.明代阁臣焦芳假借皇帝的名义,裁减江西乡试名额五十名,使一大批大有前途的读书人断了仕途之路。同时,增加焦芳家乡河南乡试名额九十五名,美其名曰“优其乡士”。这反映当时( )
A.君主高度集权 B.科举制已名存实亡
C.皇帝昏庸无能 D.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11.明朝前期,明政府派郑和七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当时船队远航的规模、资金、装备、技术等都领先世界、享誉海外,后期明政府中止了郑和远洋航行。导致“下西洋”政策变化的因素是( )
A.明政府严禁海外贸易 B.倭寇骚扰东南部沿海
C.明政府财政负担沉重 D.欧洲殖民者活动猖獗
12.有观点认为“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打破这一政治平衡的做法是( )
A.唐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B.元朝中书省的设置
C.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D.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13.读图。下列有关明朝边疆少数民族的史实正确的是( )
A.在①处设立驻藏办事大臣 B.在②处设置都司、卫、所
C.在③处布置“九边”重镇 D.在④处沿袭元代土司制度
14.下图所示战役的胜利( )
A.打击了倭寇嚣张气焰 B.驱逐了荷兰殖民势力
C.捍卫了清朝领海主权 D.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
15.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便在东南近海地带修建诸如营堡、墩台等各种军事设施,从北至南,绵延分布。嘉靖时期,戚继光率领军民“沿海筑墙,间设烟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这反映出明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以邻为壑的心态
C.长城体系的延伸 D.海防意识的增强
二、材料分析题
16.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关系国家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并非内陆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明朝时期的郑开阳在《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提出“经略海上”的构想,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
材料二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被称为世纪三问之一,请结合所学回答“梁启超之问”。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对于四夷朝贡,明太祖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厚往而薄来”。永乐朝以来,西番朝贡制度出现显著变化。一是僧人(或假此身份)逐渐成为西番朝贡使团的主体,二是明朝对西番朝贡赏赐的对象扩大,按员给赏。再次,入贡番僧还多在沿途购买军器、私茶等违禁物品,甚至贩买人口,时常引发民事纠纷乃至刑事案件。隆庆三年(1569)西番朝贡制度改革的发生与明朝的统治历史与当前政治形势有关。隆庆元年(1567),明朝的统治已是危机四伏。八月,户部报告“京帑所存,仅足三月,计今岁尚亏九月有奇,边军百万,悉无所需”。在此严峻形势下,明朝被迫推行新政,改革西番朝贡制度即为其中一个方面。隆庆三年的西番朝贡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定贡期,通过延长朝贡限期、取消部分朝贡类型,减少朝贡次数等措施削减西番朝贡遣使的总体数量。二是调整赏额,把对西番朝贡的人员赏赐分为全赏和半赏两类。三是在提高贡额的同时,限定贡使人数。四是强化对贡使的资质及身份审验。隆庆三年的西番朝贡制度改革可以说是隆万改革的先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朝贡的天下理想与王朝治理的经济理性之间张力的弥合,反映了以“厚往而薄来”为基本特征的朝贡制度在王朝的边疆民族治理体系中的衰落与转型。
——摘编自曾现江张凯强《明朝隆庆三年西番朝贡制度改革:天下理想与经济理性兼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西番朝贡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隆庆西番朝贡制度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票拟的对象是诸司的章奏,表达的是内阁对章奏的处理意见”可知内阁地位提升,有一定自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为皇帝服务的,依附皇权,D项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不能统领百官,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且“极大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体现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无实际意义”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 根据示意图可以得出,司礼监太监和内阁都获得了较大权力,而他们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本质上反映皇权的加强,A项正确;决策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丞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C项;皇帝掌握决策权,未被取代,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可得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睦邻友好,因为非洲国家并不与中国为邻,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明代之前已经存在,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并没有最终走向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皇帝无法独自承担国家的治理,明太祖要设立替代丞相的机构。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任用亲信来参与决策,导致国家中枢行政机构遭到破坏。A项正确;明初废除丞相,皇权加强,而不是受到制约,排除B项;内阁是非正式机构,不是合法机构,内阁参与决策是不合法的,排除C项;明初丞相制度被废除,没有得到复兴,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边疆治理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B项正确;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中的台湾、伊犁、西南地区没有政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的挑战,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唐宋时期六部长官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到明代,六部直属皇帝,六部长官可以直接上书皇帝,由此可知,皇帝加强了对决策权和整个官僚体系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六部长官由直属三省变为直属皇帝,其权力并没有迅速膨胀,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六部长官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到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并没有体现皇权和相权的不可调和,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其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喜好,其地位和职权为张居正的专权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是其倒台的重要原因,这说明内阁制存在严重的制度性缺陷,B项正确;统治者的素养会影响国力的盛衰,并不是决定,排除A项;内阁首辅的权力来源于皇权,不能制约皇权,排除C项;材料并不体现历史对张居正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明永乐九年(1411),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族人民与汉民族人民的往来和联系,同时加强了明朝中央政权对奴儿干地区的行政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①对应关系正确,A项正确;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了清朝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打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②不属于明朝,排除B项;唐太宗时期,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加强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③不属于明朝,排除C项;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巩固统一,④不属于明朝,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因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可知,宁完我的观点是认为后金与明朝之间的国情不同,对于明朝的制度不能全盘照搬,所以作者是在强调制度的继承必须符合客观实际,C项正确;“根本不值得”、“完全摒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项;材料中没有进行比较,无法说明明朝在疆域和经济上明显强于后金,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阁臣焦芳假借皇帝的名义,裁减江西乡试名额,排斥江西读书人,增加自己家乡乡试名额,这种做法违背了选官原则,实质是君主高度集权的产物,A项正确;明朝推行八股取士,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皇帝的施政能力,得不出皇帝昏庸无能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明朝官员的贪污情况,得不出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当时船队远航的规模、资金、装备、技术等都领先世界、享誉海外,后期明政府中止了郑和远洋航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政治目的,花费大量资金去做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无力承担,因此后期中止了这种航行活动,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倭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殖民者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信息可知,这一观点旨在肯定在想辅佐天子的重要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时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C项正确;唐三省六部制完善完善了宰相制度使其更好地服务君主的专制统治,并未打破这一政治平衡,排除A项;元朝设置中书省,一度使相权较隋唐时期有所反弹,并未打破这一政治平衡,排除B项;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未打破这一政治平衡,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此图为明朝地图,明朝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置都司、卫、所,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B项正确;驻藏办事大臣是清朝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九边是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采取土司制度,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新河之战”“花街之战”“上峰岭之战”“长沙之战”可知,这场战役是台州之战。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至五月发生的战争,在明抗倭的战争中,参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今浙江临海)附近的新河、花街、上峰岭、长沙等地连续九次挫败倭寇的著名战役,打击了倭寇嚣张气焰,A项正确;郑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势力,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为台州之战,发生于明朝,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台州之战打击了倭寇嚣张气焰,未导致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便在东南近海地带修建诸如营堡、墩台等各种军事设施”“戚继光率领军民‘沿海筑墙,间设烟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 ”可见明朝修建各种长城军事设施,逐渐构建起东部沿海长城防御体系,可见明朝海防意识较强,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对地方权力的削弱,排除A项;以邻为壑即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中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强化沿海地区的海防,排除C项。故选D项。
16.(1)特点:重视鱼盐之利轻海洋开;重陆地交通,轻海洋交通;先河川,后海洋;海洋战略以近海防御为主。
影响: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使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2)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国家带来了财政负担,未能持续。其实质上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可推出重视鱼盐之利轻海洋开发;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可推出重陆地交通,轻海洋交通;根据材料一“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可推出先河川,后海洋;根据材料一“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可推出海洋战略以近海防御为主。影响:可从海上的开发利用、抗击倭寇的角度和消极影响进行阐述。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 ,使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2)可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实质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 ,示中国富强”,给国家带来了财政负担,未能持续。其实质上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 ,致力于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17.(1)背景:原有“厚往薄来”的朝贡传统,朝贡制度弊病丛生;朝贡赏赐丰厚,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入贡番僧行为违法;明朝政治积弊,陷入统治危机。
(2)影响:规范西番进贡现象,维护王朝威势;减轻财政负担,利于维护统治;推动朝贡体制变革,促进明朝边疆治理体系转型;为隆万改革提供借鉴。
【详解】(1)根据材料“明初对于四夷朝贡,明太祖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厚往而薄来’。永乐朝以来,西番朝贡制度出现显著变化。一是僧人(或假此身份)逐渐成为西番朝贡使团的主体,二是明朝对西番朝贡赏赐的对象扩大,按员给赏。”可以得出原有“厚往薄来”的朝贡传统,朝贡制度弊病丛生;再根据材料“京帑所存,仅足三月,计今岁尚亏九月有奇,边军百万,悉无所需”可以得出朝贡赏赐丰厚,政府财政负担沉重;根据材料“入贡番僧还多在沿途购买军器、私茶等违禁物品,甚至贩买人口,时常引发民事纠纷乃至刑事案件。”可以得出入贡番僧行为违法;根据材料“明朝的统治已是危机四伏。”可以得出明朝政治积弊,陷入统治危机。
(2)根据材料“一是重定贡期,通过延长朝贡限期、取消部分朝贡类型,减少朝贡次数等措施削减西番朝贡遣使的总体数量。”和“四是强化对贡使的资质及身份审验。”可以得出规范西番进贡现象,维护王朝威势;根据材料“二是调整赏额,把对西番朝贡的人员赏赐分为全赏和半赏两类。三是在提高贡额的同时,限定贡使人数。”可以得出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利于维护统治;根据材料“隆庆三年的西番朝贡制度改革可以说是隆万改革的先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朝贡的天下理想与王朝治理的经济理性之间张力的弥合,反映了以‘厚往而薄来’为基本特征的朝贡制度在王朝的边疆民族治理体系中的衰落与转型。”可以得出推动朝贡体制变革,促进明朝边疆治理体系转型;为隆万改革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