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5 13:5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作业-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朱熹认为,“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之已随之”,而倘若“循夫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这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传统的利义观念,主张“利者,义之和,盖是义便兼得利”。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
A.知行合一可以实现礼义的调和 B.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C.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 D.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a处: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b处:西汉“尊崇儒学”的影响
C.c处:佛教、道教冲击儒学 D.d处:明、清时期思想批判的推动
3.宋代理学家吕祖谦认为:“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浅深,要是不可限以一律,正须随根性……示以蹊径,亦有必待其愤悱而后启之者。”据此可知,该理学家( )
A.强调道德养成须因材施教 B.旨在说明道德醒悟的重要性
C.推崇“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要求学者要做到“知行合一”
4.元朝胡祗通创作的诗集《紫山大全集》认为杂剧“既谓之杂,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间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至人情物理,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据此可知,元杂剧( )
A.传承官方意识形态 B.反映市民的政治诉求
C.体现社会现实生活 D.摆脱传统文学的束缚
5.金朝模仿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字,并把中原经典翻译成女真语,设立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这些措施( )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B.淡化中原的文化影响
C.有利于北方的民族交融 D.抑制了少数民族发展
6.宋代风俗画多出一些平和的人文思想,更加贴近民众的真实生活。同时期文人画的“写意”也给风俗画带来了新的风貌,例如李嵩的《货郎图》除了写实部分,在衣着表现上不乏写意效果,写实与写意的结合是社会包容性的体现。这表明宋代风俗画( )
A.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B.体现了国强民富的特征
C.标志着绘画理论的成熟 D.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性
7.下图为元代罗稚川的《古木寒鸦图》,这样的“寒鸦”形象常常出现在散曲和绘画作品中,总是伴随着苍凉、愁苦、落寞的情感。这反映元代文人的创作( )
A.具有较高的美术素养 B.彰显自然理性原则
C.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D.迎合市井文化需要
8.苏轼身 上呈现出与唐代士人不同的生存方式:一方面是对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在逆境中坚守并勇敢承担在世责任:另一方面则是以自己广博的文化开拓出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来安顿生命。人世与出世表现出良好的平衡调和。苏轼所代表的宋型文化( )
A.根源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呈现出豪放外向的精神气质
C.反映出文人地位显著提高 D.整合了家国情怀和自由意志
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上述名言反映了他( )
A.提倡个性解放 B.主张存理灭欲 C.反对君主专制 D.强调学以致用
10.(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记载:“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由此可见( )
A.宋朝活字印刷术发展迅猛 B.宋人有一定知识产权意识
C.宋朝造纸技术已推陈出新 D.宋明理学得到官方的推崇
11.宋代最有名的书坊要数福建建安余家的“万卷堂”和“勤有堂”。余家从北宋末年起,世代刻书达600年之久一直到明代,余家的刻本依然闻名遐迩。传世的勤有堂刻本有西汉刘向著的记述古代100多位妇女事迹的传记文学《列女传》(如下图所示)等。据此可知,宋代书坊( )
A.普遍采用活字印刷技术 B.多因教育的发展而兴起
C.对文化传承的贡献颇大 D.代表印刷业的最高水平
12.读下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
隋唐 326 32 29 61 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4.49
A.民族交融的结果 B.理学的影响 C.政府教导有方 D.妇女地位提高
13.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民族文字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14.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这说明( )
A.“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B.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
C.儒、道、佛三教合一 D.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性
15.秦汉至五代,因上书言事致死的士人数以百计,但基本上属于士人个体行为。到宋代,申诉言事的亢直士人形成群体。这一变化主要表明宋代( )
A.皇权受到进一步削弱 B.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强化
C.皇权对官僚集团的控制弱化 D.文官集团一体化程度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3
唐宋家训主要内容归类 唐 宋
北宋 南宋
1 处已(修身、励志) 5 19 18
2 勉学,治学 3 14 15
3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礼仪) 5 16 10
6 从政 11 11 6
7 治国 2 4 0
8 女诫 5 2 0
9 教子原则 2 4 2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材料二
宋代“家训”的撰写者不仅包含帝王将相与文化名流,也包含“诸如隐士、善士、逸士、乡先生、各级州府的学生等下层士人”。宋代注重在“家训”中对圣贤事迹进行梳理,以及对“家训”体例进行完善。如刘青之甄选圣贤语录、名人事迹,生动而深刻地启迪族中子弟,司马光列举祖、父、母、子、女、孙、伯叔父、兄、弟等社会关系明确亲疏礼仪。宋代“家训”还关注择业立家与理财持家,如陆九韶在《陆氏家制》中提倡“丰俭适宜”,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提倡“量入为出”等。
——摘编自刘欣《宋代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家训”的特征和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家训”流行的社会背景。
17.南宋朱熹在继往圣绝学的同时,还积极关注民生救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摘引自《宋史·道学二》
材料二 朱熹于乾道七年(1171年),在中国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开耀乡五夫里创办“五夫社仓”,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个《社仓事目》,于淳熙八年(1181年)呈请南宋孝宗皇帝批准“行下诸路州军”。此后,社仓也就成为农村储粮备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朱熹这么做,其目的是“惠活鳏寡,塞祸乱源”,即救灾扶贫,使黎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摘编自张品端《朱熹与社仓法》
(1)根据材料一,概述朱熹在儒学教育方面的贡献。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朱熹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以“五夫社仓”为例,概括古代社仓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概述宋朝以后社会救济中出现变化。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在遵循天理、追求仁义的同时,会获得自然之利。这说明朱熹认为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是相互统一的,C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的关系,未体现“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d处是宋明时期,这一时期儒学发展的原因是理学的建立与发展,D项错误,符合题意,选择D项;ABC项表述正确不,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要是不可限以一律,正须随根性……必待其愤悱而后启之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家吕学谦强调道德养成过程中不可千篇一律,而应“随根性”,即因材施教,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德养成途径,而非道德醒悟的重要性,排除B项;“格物致知”强调外在探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心学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元杂剧“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到普通百姓生活,“医药、卜筮、释道、商贾至人情物理,殊方异域风俗语言”反映了元杂剧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体现社会现实生活,C项正确;元杂剧不止涉及朝廷政治,还有百姓生活,不止“传承官方意识形态”,排除A项;元杂剧涉及百姓生活还有朝廷政治,不止“反映市民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学,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金朝仿造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字,并将中原经典翻译成女真语,用女真文字答题,这些措施推动了女真文化的发展,进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翻译中原经典反而加深了中原文化对女真的影响,排除B项;女真文字的创立不利于女真族与汉族的交流,排除C项;金朝创制女真文字,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依据材料“风俗画多出一些平和的人文思想,更加贴近民众的真实生活”“写实与写意的结合是社会包容性的体现”可知,宋代风俗画以描绘普通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为主题,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性,D项正确;宋代风俗画是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壮大,而不是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排除A项;宋代风俗画是以描绘普通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为主题,“体现国强民富的特征”表述错误,排除B项;战国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已经从萌芽走向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依据材料“‘寒鸦’形象常常出现在散曲和绘画作品中,总是伴随着苍凉、愁苦、落寞的情感”并结合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的处境可以得出,元代文人创作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C项正确;较高的美术素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自然理性原则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 宋代文人画迎合市井文化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题干“对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在逆境中坚守并勇敢承担在世责任”体现了宋代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以自己广博的文化开拓出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来安顿生命”体现了自由意志,在苏轼身上体现出宋代文化整合了家国情怀和自由意志,D项正确;儒家强调的家国情怀并非根源于商品经济,排除A项;题干中“个全新的精神世界来安顿生命”体现的内向的精神气质,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文人地位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张载主张学以致用。D项正确;明代李贽提倡个性解放,排除A项;程朱理学主张存理灭欲,张载没有提出,排除B项;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反对君主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可以看出,宋人重视刻书者权益的保护,B项正确;材料说的不一定是活字印刷术,也谈不上发展迅猛,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造纸技术如何进步,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宋明理学,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书坊较多,且把西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刻本并发行于民间流传,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普遍”一词说法过于绝对,且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A项;宋代书坊兴盛有利于推动教育发展,排除B项;宋代书坊无法代表印刷业的最高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依据“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可以看出从隋唐到两宋,节妇烈女的数量大幅增加,反映理学思想的影响加深,B项正确;民族交融与节妇烈女,关系不大,排除A项;节妇烈女的数量增多,与思想控制影响密切,排除C项;表格体现的是对妇女思想伦理控制更加严格,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辽夏金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制本民族的文字,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辽宋夏金是政权并立时期,不是国家统一,排除A项;不同民族交融的表现是民族文字的创制,因果颠倒,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审美的世俗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可知宋明理学是儒学融合佛家、道家思想的结果,体现了三教合一,C项正确;天理与三纲五常都属于理学的内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了理学的形成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并不是扼杀人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秦汉至五代,上书言事基本上属于士人个体行为,但是到了宋代,申诉言事的亢直士人形成群体,这表明了宋代在理学的影响下,士大夫的责任意得到了强化,B项正确;皇权并未因此事件削弱,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朝是君主专制加强时期,皇权对官僚控制并未弱化,排除C项;材料与文官集团的一体化程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1)特征:“家训”编写普及化、系统化;内容广泛;注重家庭教育;体例完善。(答出两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教化族内子弟,稳定大家族内部秩序;有利于促进教育和学术的发展;促进了儒学伦理向基层渗透;有利于基层治理和社会秩序稳定。(答出两点即可)
(2)背景:宋代奉行守内虚外、崇文抑武的政策;庶族出身的士大夫成为朝廷的主体;科举盛行,治学成风;理学兴起及世俗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详解】(1)特征:据材料“宋代‘家训’的撰写者不仅包含帝王将相与文化名流,也包含‘诸如隐士、善士、逸士、乡先生、各级州府的学生等下层士人’”可知,宋代“家训”编写普及化、系统化;据材料“宋代注重在‘家训’中对圣贤事迹进行梳理,以及对“家训”体例进行完善……”并结合所学可知,“家训”内容广泛;注重家庭教育;体例完善。(答出两点即可)
作用:据材料“如刘青之甄选圣贤语录、名人事迹,生动而深刻地启迪族中子弟,司马光列举祖、父、母、子、女、孙、伯叔父、兄、弟等社会关系明确亲疏礼仪”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教化族内子弟,稳定大家族内部秩序;有利于促进教育和学术的发展;据材料“宋代‘家训’还关注择业立家与理财持家,如陆九韶在《陆氏家制》中提倡“丰俭适宜”,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提倡‘量入为出’”并结合所学可知,提倡“丰俭适宜”“量入为出”的理财观,促进了儒学伦理向基层渗透;有利于基层治理和社会秩序稳定。(答出两点即可)
(2)
17.(1)贡献:授徒讲学(传承、发展和传播儒学亦可):
注释四书:
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亦可)。
地位:理学的集大成者。
(2)作用:储粮备荒,提供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维护封建统治。
变化: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可知授徒讲学;根据材料“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可知注释四书;根据材料“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可知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
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2)作用:根据材料“社仓也就成为农村储粮备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使黎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可知储粮备荒,提供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维护封建统治。
变化:结合社会救济的组织变化可知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