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模拟测验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东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模拟测验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1 15:52:5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天津市东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模拟测验试卷
一、(9分,每小题3分)
(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小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 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 ……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黄沙漫天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B.黄沙漫天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过眼云烟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D.过眼云烟 妥当 以卵击石 如火如荼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B.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C.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道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B.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C.《太卫·科波菲尔》是美国作家狄更斯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以大卫的成长史为小说主线。小说中米考伯夫妇那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被称为“米考伯主义”。
D.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浪漫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二、(9分,每小题3分)
(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万事, 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我们要统筹“两个大局”,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准确把握“头等大事”。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倘若粮贪受制于人,必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切实增强保障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节选自《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材料二:
农业农村部新闻 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一文中提到,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大概会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意味着未来国家粮食安全会出现恶化,对此农业农村部如何回应?
潘文博指出,目前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国粮食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超过200公斤,目前我们国家人均口粮消费不到150公斤。
潘文博还指出,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粮食品种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三大谷物中,稻谷平衡,略有盈余,小麦供求平衡,玉米前几年库存较高,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现在玉米的结构已经趋于合理了。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供求基本平衡。进口谷物的总量偏少,2019年净进口谷物是1468万,全国内的产量2%左右。
唐珂指出,我国谷物进口最主要是用来作品种调剂,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针对社科院报告里面提到的“十四五”末可能出现1.3亿吨粮食缺口,唐珂认为,这应该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而不是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这种进口有效满足了国内蛋白饲料和油脂的需求。
(《“十四五”末或有1. 3亿吨粮食缺口?农业农村部回应》中新网2020年8月26日)
材料三:
表1:2019年全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播种面积同比涨幅、总产情况
(来自国家统计局2019年数据)
表2:2019 年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来自农业农村部2019年数据)
材料四:
我国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而餐桌上游的整个粮食产后损失同样严重。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到底有多大?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任正晓指出,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餐桌,过程很长,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据测算,每年我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达700亿斤以上。
我国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一半左右,由于储存设施简陋,缺乏技术指导服务,损失比例在8%左右,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损失400亿斤以上。
我国粮食物流方式落后,散粮运输比例约为15%,大多采用包粮运输方式,抛洒、遗留损耗大。全国粮食企业有近1800亿斤仓容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损失大。这些环节每年损失损耗粮食逾150亿斤。
由于消费习惯误区,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剐产物综合利用率也很低。加工环节每年造成口粮损失130亿斤以上。
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餐桌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有关方面估算每年餐桌浪费食物价值达2000亿元。
(节选自《必须正视的“粮蚀”危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政府以“头等大事”来抓粮食安全问题,让人民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B.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严重,其中比较严重的是储藏环节,其造成的粮食损失远远超过运输、加工等环节。
C.虽然我国的人均口粮有剩余,但依然要进口谷物,目的是调剂品种,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
D.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了出品率,造成了浪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19年我国优化了粮食种植结构,加大了短缺品种的种植面积,减少了盈余或平衡品种的种植面积。
B.2019年我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最大的是玉米,单位产量最高的是小麦,大豆的种植面积小,单位产量低。
C.2019年我国进口粮食中玉米上涨超过30%,大米进口下降超过10%,说明当前我国的玉米还十分短缺。
D.2019年我国的大豆和小麦播种面积同比涨幅高于其他两种谷物,但是市场对大豆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来保障与满足。
6.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不能轻言过关,应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更要看得深,想得远。
B.“十四五”末期或将出现1. 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和进口谷物等渠道,可以解决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问题。
C.大量的粮食浪费从生产开始,涵盖了加工、储存、运输、食用各个环节,而我国农村的储存设施简陋,农民专业技术缺乏等因素是造成大粮食浪费的关键因素。
D.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条件日渐富足,可是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带来的浪费触目惊心,改变不良消费方式和观念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28分)
(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季氏①将伐颛臾②。冉有、季路③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④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⑥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⑦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⑧。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材料二: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荀子·臣道》
[注]:①季氏,季康子,名肥,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②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④先王,指周之先王。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⑥夫子,这里指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⑧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县。
7.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兕出于柙 柙:关猛兽的笼子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通“嫉”,嫉妒
C.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
D.势齐则不壹 壹:统一
8.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蟹六跪而二螯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故制礼义以分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
D.此之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0.下列说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错误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④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虽然仅三百多字,却是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全章可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以冉有之言始,以孔子之驳终,孔子针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作答,且都抓住要害,鞭辟入里,要言不烦,以理服人。
B.材料一包含了孔子对季氏的谴责和对学生的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在与冉求、子路的谈话中宣传了行仁政、施教化的政治主张,表现了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执著的追求。
C.材料一具有非常浓厚的论辩色彩,孔子以充足的理由谴责季氏攻打颛臾的战争决策,多方面论证季康子的错误,在其中运用了驳论、比喻论证、归纳推理等多种逻辑方法。
D.先秦士子们的交际语言很多时候言在此而意在彼,比如材料一开头冉有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又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都是以此形成委婉含蓄的效果。
1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3.请根据上面的两则材料的具体内容,说明:
①季氏为什么攻打颛臾?②这样做又会带来什么危害?
四、(17分)
(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山石①(节选)
(唐)韩愈
山石荦确②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③。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①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辞去节度推官一职,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②荤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③鞿: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首叙写游踪的诗。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到惠林寺的所见所感。
B.“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到寺之前的行程,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展现行程的艰苦。
C.结尾四句,总结全诗。“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
D.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绚丽飘逸,洋溢真挚之情,状写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
15.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16.(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开篇即点出了“三纲八目”的“三纲”,即“   ,在亲民,   ”,这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2)《<老子>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3)《过秦论》中,作者写陈涉起义,先说陈涉缺乏号召力,然而结果出人意料,“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贾谊《过秦论》)
(4)谗谄之蔽明也,   ,方正之不容也,   。(《屈原列传》)
五、(18分)
(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飘香的胡柚林

过了小雪节气,果园里的胡柚全都摘下树了。家里地面上,堆满金灿灿的胡柚。娇凤奶奶坐在小竹椅上包胡柚。薄膜袋子用手捻开,吹一口气,放进一个胡柚,顺手一转,袋口拧成一条绳。包胡柚是个简单活计,却耗时间。这满地的胡柚两万多斤,没有半个月哪里包得完。
广播里播完新闻,开始播送戏曲。娇凤奶奶知道,11点了。她起身,把电饭煲的电源打开,然后出门。她要去胡柚林里看看,老伴儿这会儿还在地里干活呢。今天风大了起来,娇凤奶奶出门时紧了紧衣服——天真的冷下来了。
天气虽冷,但胡柚林却枝繁叶茂,将人藏了起来,只有轻微的声音被风送出来。娇凤奶奶躬身钻进林子,绕过两棵树,这才见到徐老师。徐老师是她的老伴儿,正执一柄锄头,在离胡柚树根部一米多的地方,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一棵树,总要刨十来条浅沟。施好了肥,再用浮土覆上。也有人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那样一浇水,肥力就流失了。徐老师觉得这么干,是对胡柚树的不尊重。
“还没好呢?该吃中饭了。”娇凤奶奶说。
听见声音,徐老师歇下锄头。风从胡柚树梢掠过,呼呼地响。徐老师额上冒出微汗。
徐老师如今七十六岁,娇凤奶奶六十九岁。两个人在一起,将近五十年了。

胡柚的“祖宗树”就在胡柚林中。给那棵树下肥,徐老师格外舍得下本。
你这是偏心。娇凤奶奶说。
但徐老师只管自己下肥,一锄一锄,刨开地表的泥土。这棵胡柚老树,已经一百二十岁了。当年徐老师还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在了,年年秋天挂果,满树金灿灿的。那时候,全村也只有这么一棵,家里人都管它叫“橘子树”,只是这一棵“橘子树”结的果实,口感与别的树不一样。
到了1983年,浙江省常山县农业局调查林果资源,发现徐老师家这棵果树有些特别。特别在哪?这棵树,看起来像香泡树,却不是香泡树;果实吃起来像橙子,又不是橙子,酸中带甜,味道不错。由于这棵树所在的地方,是澄潭村的“胡村”这个小村庄,大家就把这果子称为“胡柚”。专家算了算,当时那棵树的年龄,就已七十多年。
后来,县里决定繁育推广这棵果树。由这棵老树繁衍出来的胡柚群体,遍布整个常山县,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徐老师家的这棵树,由此成为常山县的胡柚“祖宗树”。
有人追根溯源,问徐老师这棵胡柚树是从哪里来的呢?徐老师也说不好。
澄潭村的祖先,在明末从浙江汤溪迁入,但他们的祖居地,并没有柑橘栽培的历史。因此,胡柚并不是祖先迁徙时带入的。澄潭本地倒是有各种橘树种植的传统,专家们说可能是自然杂交产生的。看来这是块宝地,种子在这里落地发芽,诞生出美妙的果实。
在徐老师的自留地里,胡柚树的实生群体还有一批,有十几棵,树龄在五十多年。当时为了挑选培育最有品质的胡柚,农户和科技人员一起,经历了漫长时间的选育,慢慢地才让品种定型下来,然后推广到全县各地。

徐老师退休已经十四年了。退休前,徐老师是一名中学教师,教数学教了四十一年。
娇凤奶奶问他,你这一辈子,教了多少学生?
徐老师一下算不出来。真要算,一年两个班,那就得一百多人,四十多年,你说得有多少?
倒是常常有学生在路上见到他,叫一声“徐老师好”。有时看对方面孔,面熟得很,但徐老师也想不起对方是哪一届的学生了。
有时也有三五个学生,结伴来家里看他,顺便也看看那棵胡柚“祖宗树”。他的学生,有开工厂的,有外出务工的,有在家种田的,跟春天胡柚树上的花朵一样多。
徐老师的儿女们都在外地,徐老师退休之后,儿女们都希望二老能享享清福,也商量着让二老搬到城里去住,可他们没有去城里。
还是住在乡下老家舒坦。徐老师说,这角角落落,闭着眼睛都能摸到。空气好,水好。娇凤奶奶补充说。
还有这胡柚树呢,一百多棵,也不能不管。徐老师又说,这棵胡柚“祖宗树”,我得好好照料呀。
胡柚成熟时,一两万斤果子,都要采摘下来。现在村庄里的年轻人不多,很多事情都是老两口儿互相帮衬着,自己慢慢干。慢就慢一点,不着急。
胡柚树高高的,免不了要爬树。胡柚疏果,把青果摘下一部分来,晒干了也能卖钱。有一次,就在爬梯时,娇凤奶奶一不小心跌了一跤,把手摔伤了。后来到省城医院住了二十天,出院后,又在杭州的女儿家里休养了三个月。
“你们还真把自己当年轻人了,这怎么行?”“为那一点胡柚,不值当!要我们说,那些胡柚树,干脆不要管了。”儿女们心疼地说。
老人家嘴上应承着,可心里还丢不下那些胡柚树。休养好了,回到老家,老两口儿转着转着,又转到胡柚林中去了。

刚采摘下来的胡柚,并不是最好吃的。果子得放一放,放上一个月两个月,果实里面的糖分多了,就甜了。剥开厚厚的柚壳,果实的囊粒汁液饱满,一口下去,汁水又鲜又甜。
除了口感好外,胡柚还有药用价值。胡柚清凉,利肺,能预防感冒。胡柚壳剥出来煎水喝,村里人感冒了,这么一碗喝下去,发一身汗,感冒好得快。
徐老师和娇凤奶奶平常侍弄这些胡柚树,都是慢慢来。做得动,多做一点;做不动,少做一点。“有得做,都是好事情。”徐老师说。
“祖宗树”上结的胡柚,特别受欢迎。这棵树年年能结果一千多斤,有人开价五千元,想把整棵树包了。也有人说这个价钱太便宜,应该卖一万元,或者更贵一点。徐老师笑笑。他说,“祖宗树”一百多年了,这树结的果,不能只看卖多少钱。只要大家喜欢胡柚的味道,自己就心满意足。毕竟,胡柚的好滋味,都是用时间养出来的。

吃过中饭,徐老师又扛着锄头去胡柚林了。
娇凤奶奶也跟着去。徐老师干活的时候,娇凤奶奶就在一旁看一会儿。看看树,看看草。
穿过林间的小路,风吹着胡柚树叶哗啦啦地响。等这一批复合肥下完,天气会完全冷下来,树叶也要落光了。
但是,等到冬天过去,春天再来,胡柚花开的时候,整个林子像落雪一样,那个香啊!
十里飘香。娇凤奶奶喃喃地说着。
不止十里啊,现在一个县的胡柚面积十万亩,说百里飘香也不过分。徐老师接一句:继续干活。
干活的声音,安安静静的,却随风飘到远远的地方去了。
(取材于周华诚的同名文章)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徐老师家的胡柚老树,见证了村民祖先迁徙的历史,被称为“祖宗树”。
B.本文的线索为飘香的胡柚林,围绕这一线索主要叙述了退休的徐老师和娇凤奶奶不顾儿女的反对,管理、照料胡柚林的事。
C.作者写徐老师桃李满天下,是为了反衬出他退休后的生活辛苦而寂寞。
D.文章多次出现徐老师和娇凤奶奶的对话,表现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眷恋,以及对胡柚树的珍视。
E.文中加点的数字,有真实准确说明事物的作用,又有表达情感的作用。
18.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9.文中徐老师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20.为什么说胡柚林是“飘香”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1.文章最后两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六、(9分)
22.(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请以《红楼梦》中的相关人物或情节为例,解读《乡土中国》中的“家族”“男女有别”“差序格局”或“礼治秩序”中的任意一个章节或核心概念。要求: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23.(2020·兴庆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弱视与近视不是同一种病。近视多发于学龄期人群,是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因素等造成的“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眼病。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①   。而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看远看近视力都不好等症状。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②   ,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③   ”。
七、(60分)
24.(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课堂上,同学们读了梁遇春的散文《途中》,老师说:“无论人类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个人,我们总是在途中。你们对‘在途中’有哪些思考呢?”
一个学生说:“沿途佳景是迷人的,要学会领受那些额外之得。”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不是没有意义,就算中途易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啊。”
……
你是怎样看待或面对 “在途中”呢?请以“也说‘在途中’”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要局限于梁遇春散文的内容或套作梁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3.B
【知识点】文学常识;近义实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黄沙漫天”,风大将地面上的沙土吹起,现在多指是由气候、环境恶劣导致。前文有“生态衰”,用来形容“楼兰古城”,此处应选“黄沙漫天”。
第二空,“妥善“,妥当完善。“妥当”,稳妥适当。语境中与“利用”搭配,应选“妥善”。
第三空,“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此处与“竭泽而渔”相对应的应是“杀鸡取卵”。
第四空,“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如日中天”,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此次用来形容公益活动热烈开展。应选“如火如荼”。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①语序不当。“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句序不当,先“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再“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②搭配不当。“制造”和“财富”搭配不当,改为“创造财富”。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战国时”错误,是春秋时;“开创了道家学派”错误,应是儒家学派。
C.“美国作家”错误,狄更斯是英国作家。
D.“浪漫主义作家”错误,列夫·托尔斯泰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故答案为:B。
【答案】4.C
5.A
6.B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目的是”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我国谷物进口最主要是用来作品种调剂,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选项忽略了限定词“最主要”。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单位产量最高的是小麦”错误,单位产量最高的是稻谷。
C.“说明当前我国的玉米还十分短缺”错误,依据材料二“玉米前几年库存较高,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现在玉米的结构已经趋于合理了。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供求基本平衡”,说明玉米不短缺,所以进口玉米的原因不是短缺。
D.“大豆和小麦播种面积同比涨幅高于其他两种谷物”错误,依据图表可知“小麦”的播种面积同比涨幅最低。
故答案为:A。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可以解决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问题”说法绝对,依据“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可知,“结构性矛盾”是无法彻底解决的。
故答案为:B。
【答案】7.B
8.D
9.A
10.D
11.C
12.①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②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贫困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13.①季氏认为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②在境内兴起干戈,会造成国家混乱,甚至让国家陷入穷困。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5)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贫困而担忧社会不安定。若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材料二:
名分均等就不能使人成为部属,势位平齐就不能统一指使,众人平齐就不能指使他人。有天有地,就有上下的差等分别,英明王者开始立国,处理国事就要有制度。两人都尊贵就不能互相侍奉,两人都卑贱就不能互相指使,这是天的定数。两人势位平齐而好恶相同,事物不能满足两人,就一定会相争,相争就一定会混乱,国家混乱就一定会穷困。古代的圣王厌恶混乱,所以制定礼义制度来做区分,令人有贫富贵贱的差等,就足以同时覆盖两者之上,这是养育天下的根本。《尚书》说:“维持整齐在于不平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 疾:厌恶。句意: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句意: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
B.动词,成为;动词,给。句意: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况且您曾经给过晋君恩赐。
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句意:所以制定礼义制度来做区分。/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D.助词,起到提前宾语的作用。句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曾拿刀碰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若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结构一致,应在三句后面各自断开,排除BC;
“则”一般用于下句句首,其前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④是孔子批评冉有的话;⑤是孔子主张通过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使远人归服;⑥是孔子批评冉有、季路的话。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多方面论证季康子的错误”错。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并非多方面论证季康子的错误。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乃……与”,固定句式,恐怕……吧;“尔是过”,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过尔”,责备你。
(2)“国”,邦国;“家”,家族;“患”,担忧;“不安”,不安定。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①问,结合材料一“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可知,季氏认为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第②问,结合材料一“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材料二“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可知,在境内兴起干戈,会造成国家混乱甚至让国家陷入穷困。
【答案】14.D
15.结合前四句诗,分析出对山间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结合六至八句诗,分析出对寺中质朴生活的欣赏、满足之感;结合后四句诗,分析出对受人牵制的幕僚、官场生活的厌倦,归隐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绚丽飘逸”错误,所谓“绚丽飘逸”一般是辞藻华丽,队长工整,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而本诗主要是对日常的平凡之事(像入寺、坐阶、看画、铺床、睡觉等)、客观之景(像大石、蝙蝠、芭蕉、栀子、月光等)的描绘,气势遒劲,风格壮美。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看诗歌的注释,如“韩愈辞去节度推官一职,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交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尤其要关注“韩愈辞官”这一信息;
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诗歌是按照行程叙写,从“黄昏到寺”“升堂坐阶”“以火照画”“铺床拂席”到“天明归去”展现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前四句重点描写山间的景象,“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等展现出雨后的清新景象,表现出诗人对这些自然景象的喜爱之情;如诗人所写寺庙的日常之事,入寺、坐阶、看画、铺床、睡觉、吃羹饭,生活虽然质朴,却有人情之美,一句“疏粝亦足饱我饥”可以看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之感;最后四句主要抒写诗人所感,“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人生如此自可乐”是对前面生活的感受“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而后面三句以及注释中背景的介绍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受人牵制的官场生活的厌倦,“岂必”意为“何必”,作者说“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这也应该是作者辞官的原因吧,而这受人牵制的幕僚生活与寺庙中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生活形成对照,让诗人萌发了归隐的念头。
16.【答案】(1)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邪曲之害公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至”“末”“赢”“景”“幽”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故答案为:(1)在明明德 在止于至善
(2)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3)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4)邪曲之害公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答案】17.A;C
18.①运用动作描写,展现徐老师对劳动的热爱和一丝不苟的精神。②运用对比手法,将别人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的做法与徐老师“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的做法进行对比,突出徐老师劳动认真以及对胡柚树的尊重与热爱。
19.①热爱家乡,自觉养护家乡的林果资源等。 ②热爱劳动,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一丝不苟,认真耐心地劳动)。 ③责任感强,执著坚守,参与家乡林果资源养护。 (④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⑤不图(淡泊)名利)
20.①胡柚开花和结果都有香气,随风飘散; ②胡柚作为胡村特产,已经被推广到常山县,甚至更远的地方; ③胡柚林彰显了徐老师热爱家乡、老有所为的优秀品格和强烈的责任感; ④胡柚林蕴藏着徐老师夫妇相濡以沫、互重互爱、相互理解支持的美好感情; ⑤胡柚林体现了地方政府保护、开发本地资源,积极帮助农户发展果业的爱民之心与担当精神。
21.①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赞扬徐老师以及胡柚造福乡里。 ②表现徐老师勤恳劳动,淡薄、宁静的特点。 ③结尾一语双关,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表面讲干活的声音传到远方,实际上也在讲徐老师的精神传播到远方。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额抒发了什么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和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结尾的作用的能力。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徐老师家的胡柚老树,见证了村民祖先迁徙的历史”错误,由“这棵胡柚老树,已经一百二十岁了”“澄潭村的祖先,在明末从浙江汤溪迁入,但他们的祖居地,并没有柑橘栽培的历史。因此,胡柚并不是祖先迁徙时带入的”无法推知这棵胡柚老树见证了迁徙的历史;且归因错误,由“由这棵老树繁衍出来的胡柚群体,遍布整个常山县,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徐老师家的这棵树,由此成为常山县的胡柚‘祖宗树’”可知,被称为“祖宗树”是指这棵老树繁衍的胡柚群林,遍布常山县,“祖宗”是指当地胡柚的祖宗。
C.“是为了反衬出他退休后的生活辛苦而寂寞”错误,其一徐老师退休后选择在家乡养护果林是对家乡、劳动的热爱,并非辛苦寂寞。
故答案为:A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句的能力。
“正执一柄锄头”“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施好了肥,再用浮土覆上”,七十多岁高龄还亲自培植胡柚树,运用动作描写,展现徐老师对劳动的热爱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也有人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一棵树,总要刨十来条浅沟。施好了肥,再用浮土覆上”运用对比手法,将别人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的做法与徐老师施肥的方法作对比,“徐老师觉得这么干,是对胡柚树的不尊重”,表现徐老师劳动的一丝不苟,对胡柚树的尊重与热爱。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如退休后选择在家乡培植胡柚,儿女们要接他进城,他也不去,“还有这胡柚树呢,一百多棵,也不能不管”“这棵胡柚‘祖宗树’,我得好好照料呀”,由这些内容展现出他对家乡的热爱。
如七十多岁高龄还亲自培植胡柚树,“正执一柄锄头,在离胡柚树根部一米多的地方,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这些内容展现出对劳动的热爱,虽然退休也要老有所为;别人在施肥的时候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而徐老师“觉得这么干,是对胡柚树的不尊重”,表现出劳动的一丝不苟。
如退休前坚持教学一线四十多年,退休后坚持培植家乡的“祖宗”胡柚树,这些表现出责任感强和执着坚守。
如“他的学生,有开工厂的,有外出务工的,有在家种田的,跟春天胡柚树上的花朵一样多”,学生之多说明他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
如“‘祖宗树’上结的胡柚,特别受欢迎。这棵树年年能结果一千多斤,有人开价五千元,想把整棵树包了。也有人说这个价钱太便宜,应该卖一万元,或者更贵一点。徐老师笑笑。他说,‘祖宗树’一百多年了,这树结的果,不能只看卖多少钱。只要大家喜欢胡柚的味道,自己就心满意足”,他不计较胡柚树果实的价钱,这表现出他不图名利。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和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从标题来看,“飘香”修饰“胡柚林”,所以首先分析其表层意思。结合“胡柚花开的时候,整个林子像落雪一样,那个香啊”“十里飘香”“不止十里啊,现在一个县的胡柚面积十万亩,说百里飘香也不过分”可知,这飘香是说胡柚开花和结果散发的香味随风飘散。
接着逐层深入分析深层意思。
由“后来,县里决定繁育推广这棵果树。由这棵老树繁衍出来的胡柚群体,遍布整个常山县,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可知,胡柚作为这里的特产被推广到整个县,这“飘香”是说胡柚名气的影响之大和推广种植的面积之广。
由徐老师退休后坚持在家乡培植胡柚树、侍弄“祖宗”树来看,这遍地飘香的胡柚林彰显了徐老师热爱家乡、老有所为以及自觉养护家乡的林果资源的品格和责任感。
由徐老师和娇凤奶奶二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留在家乡培植胡柚树来看,“还是住在乡下老家舒坦。徐老师说,这角角落落,闭着眼睛都能摸到。空气好,水好。娇凤奶奶补充说。还有这胡柚树呢,一百多棵,也不能不管。徐老师又说,这棵胡柚‘祖宗树’,我得好好照料呀”,这胡柚林中蕴藏着夫妻二人的美好情感。
由地方政府保护、开发本地资源以及帮助农户发展果业来看,“县里决定繁育推广这棵果树。由这棵老树繁衍出来的胡柚群体,遍布整个常山县,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当时为了挑选培育最有品质的胡柚,农户和科技人员一起,经历了漫长时间的选育,慢慢地才让品种定型下来,然后推广到全县各地”,这胡柚林展现出政府的爱民之心和担当的精神。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结尾的作用的能力。
“不止十里啊,现在一个县的胡柚面积十万亩,说百里飘香也不过分”,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由胡柚的香气远飘百里,写出了胡柚栽种面积广泛,赞扬徐老师以及胡柚造福乡里。
“干活的声音,安安静静的”表现徐老师勤恳劳动,淡薄、宁静的特点。
“干活的声音,安安静静的,却随风飘到远远的地方去了”,结尾耐人寻味,余韵悠长,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表面讲干活的声音传到远方,实际上也在讲徐老师的精神传播到远方。
22.【答案】男女有别首先体现在贾府男女居住环境有很大差别,基本上男性在外宅活动,女性在内宅活动,需要东西也是由丫鬟或女仆在二门托男仆出去置办。日常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只有宝玉是个特例,穿梭在两个世界间。男女有别还体现在男女道德标准上,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被王熙凤抓包后,鲍二家的就上吊自杀了,而贾琏却没有任何道德压力。
【知识点】文学常识;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乡土中国》;《红楼梦》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乡土中国》和《红楼梦》都是高中必读书目,虽然《乡土中国》主要说的是乡下人的社会,而《红楼梦》讲的是贵族家族的生活,但以儒家思想为首的传统文化仍然贯穿整个中国各阶层和时代,故可用以《乡土中国》视角分析《红楼梦》。
写出《红楼梦》中一个或几个相关人物或相关情节。能针对题目中要求的《乡土中国》的相关情节或核心概念进行有效阐释 。解读正确,表述简洁、全面、恰切。
如家族。《乡土中国》中说“我们的家族包括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宗教等复杂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所以家族是绵延的事业社群,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它是以父系原则,可以包括5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在红楼梦中,贾府就是典型的以父系原则组成的大家族,而且它还包含宗教(有家庙、道观、尼姑庵)、经济、政治(政治联姻以及政治派系)等。贾府的男子严格按照排字取名:从第一代水字辈,紧跟着代字辈,文字辈,玉字辈,最小的草字辈,女儿就未必了,贾敏是随兄弟排了文字的,但四春就是自己排了。
如差序格局。费孝通说“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儒家的五伦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人伦是中国道德体系的核心,贾政打宝玉时就说“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弒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贾政每见贾宝玉和贾环就骂,贾珍还让人唾贾蓉,而小辈不能有任何不快的表现,只能称诺,而贾环见宝玉也不敢则声“宝钗素知他家规矩,凡作兄弟的,都怕哥哥。”
如礼治秩序。《红楼梦》里小辈的每天要去长辈那里晨昏定省,贾政要召见宝玉,宝玉一大早洗漱之后去贾政那里行省晨之礼”,除非生病才能免除。宝玉从外面回来,第一件事也是先去给贾母请安,“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贾母吃饭时,媳妇都只能站在旁边伺候,“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后来贾母让王夫人坐了,李王二人仍然立于案旁布让;刘姥姥见王熙凤时,也是王熙凤伺候完老太太用膳,才回自己房间吃饭。这些规矩都是已经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形成礼治秩序,如果破坏礼治秩序,比如乱伦,就会遭到众人唾弃——注意,不是告官,通过法律制裁——焦大说贾府爬灰、养小叔子时,是说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哭贾琏丧期娶尤二姐时,也是要求见了老太太、太太和众族人,大家公议。相应的,《红楼梦》里也写了几桩讼案,一个是薛蟠打死人案,一个是王熙凤教唆张华告尤二姐悔婚案,一个是贾雨村古扇案,无论是原告、被告还是法官,若从乡下人看,都是是非人,古扇案里的石呆子很无辜,也是个“呆子”。
故答案为:男女有别首先体现在贾府男女居住环境有很大差别,基本上男性在外宅活动,女性在内宅活动,需要东西也是由丫鬟或女仆在二门托男仆出去置办。日常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只有宝玉是个特例,穿梭在两个世界间。男女有别还体现在男女道德标准上,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被王熙凤抓包后,鲍二家的就上吊自杀了,而贾琏却没有任何道德压力。
【点评】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23.【答案】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第一处,可根据后文“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反向推断,近视患者戴眼镜后“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 ”。第二处,从后文弱视“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中分析,得知“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第三处,是对全文的总结,根据这一处前的文字内容,并结合全文基本内容可推断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故答案为: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简明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段,用心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再揣摩应填入的语句。
24.【答案】略
【知识点】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在途中”,在这里要理解其抽象含义,即在奔赴目标的过程中。材料给出了三种角度立意:第一种,“沿途佳景是迷人的,要学会领受那些额外之得”,“佳景”是美好的景色,我们要学会去“领受”,也就是在奔赴目标的途中,我们不要因为急匆匆赶路而错过了沿途的风景,享受“途中”的过程也很美好;第二种,“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诱惑”是不好的东西,我们要坚决抵制,如何抵制?那就是“心无旁骛”,要立场坚定,矢志不渝,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前两种观点似乎相悖,其实也是辩证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辨别何为“佳景”,何为“诱惑”,然后采取不同的态度。第三种“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不是没有意义,就算中途易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啊”,“诱惑与困惑”是阻扰我们前行的东西,或者以“糖衣炮弹”的形式诱惑我们,或者以困难、挫折的形式阻扰我们,但这些东西也有意义,就在于它可以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中途易辙”到底算不算“另辟蹊径”则需要我们去用理性辨别,如果“在途中”发现既定目标不适合自己,可以“另辟蹊径”;但如果是因为遇到了困难而“中途易辙”则不可取,还是应该像第二种观点一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无论人类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个人,我们总是在途中”,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写成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由个人到家庭到国家,思考逐渐深入,要谈到具体做法。
此题很有思辨性,考查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考生要选择感触最深的几点来写,注意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式的使用。
立意:
1.享受过程,不问结果。
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战胜困难,矢志不渝。
4.灵活把握,另辟蹊径。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天津市东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模拟测验试卷
一、(9分,每小题3分)
(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小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 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 ……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黄沙漫天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B.黄沙漫天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过眼云烟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D.过眼云烟 妥当 以卵击石 如火如荼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B.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C.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道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B.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C.《太卫·科波菲尔》是美国作家狄更斯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以大卫的成长史为小说主线。小说中米考伯夫妇那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被称为“米考伯主义”。
D.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浪漫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答案】1.A
2.D
3.B
【知识点】文学常识;近义实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黄沙漫天”,风大将地面上的沙土吹起,现在多指是由气候、环境恶劣导致。前文有“生态衰”,用来形容“楼兰古城”,此处应选“黄沙漫天”。
第二空,“妥善“,妥当完善。“妥当”,稳妥适当。语境中与“利用”搭配,应选“妥善”。
第三空,“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此处与“竭泽而渔”相对应的应是“杀鸡取卵”。
第四空,“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如日中天”,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此次用来形容公益活动热烈开展。应选“如火如荼”。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①语序不当。“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句序不当,先“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再“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②搭配不当。“制造”和“财富”搭配不当,改为“创造财富”。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战国时”错误,是春秋时;“开创了道家学派”错误,应是儒家学派。
C.“美国作家”错误,狄更斯是英国作家。
D.“浪漫主义作家”错误,列夫·托尔斯泰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故答案为:B。
二、(9分,每小题3分)
(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万事, 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我们要统筹“两个大局”,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准确把握“头等大事”。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倘若粮贪受制于人,必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切实增强保障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节选自《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材料二:
农业农村部新闻 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一文中提到,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大概会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意味着未来国家粮食安全会出现恶化,对此农业农村部如何回应?
潘文博指出,目前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国粮食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超过200公斤,目前我们国家人均口粮消费不到150公斤。
潘文博还指出,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粮食品种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三大谷物中,稻谷平衡,略有盈余,小麦供求平衡,玉米前几年库存较高,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现在玉米的结构已经趋于合理了。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供求基本平衡。进口谷物的总量偏少,2019年净进口谷物是1468万,全国内的产量2%左右。
唐珂指出,我国谷物进口最主要是用来作品种调剂,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针对社科院报告里面提到的“十四五”末可能出现1.3亿吨粮食缺口,唐珂认为,这应该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而不是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这种进口有效满足了国内蛋白饲料和油脂的需求。
(《“十四五”末或有1. 3亿吨粮食缺口?农业农村部回应》中新网2020年8月26日)
材料三:
表1:2019年全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播种面积同比涨幅、总产情况
(来自国家统计局2019年数据)
表2:2019 年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来自农业农村部2019年数据)
材料四:
我国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而餐桌上游的整个粮食产后损失同样严重。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到底有多大?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任正晓指出,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餐桌,过程很长,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据测算,每年我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达700亿斤以上。
我国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一半左右,由于储存设施简陋,缺乏技术指导服务,损失比例在8%左右,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损失400亿斤以上。
我国粮食物流方式落后,散粮运输比例约为15%,大多采用包粮运输方式,抛洒、遗留损耗大。全国粮食企业有近1800亿斤仓容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损失大。这些环节每年损失损耗粮食逾150亿斤。
由于消费习惯误区,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剐产物综合利用率也很低。加工环节每年造成口粮损失130亿斤以上。
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餐桌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有关方面估算每年餐桌浪费食物价值达2000亿元。
(节选自《必须正视的“粮蚀”危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政府以“头等大事”来抓粮食安全问题,让人民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B.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严重,其中比较严重的是储藏环节,其造成的粮食损失远远超过运输、加工等环节。
C.虽然我国的人均口粮有剩余,但依然要进口谷物,目的是调剂品种,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
D.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了出品率,造成了浪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19年我国优化了粮食种植结构,加大了短缺品种的种植面积,减少了盈余或平衡品种的种植面积。
B.2019年我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最大的是玉米,单位产量最高的是小麦,大豆的种植面积小,单位产量低。
C.2019年我国进口粮食中玉米上涨超过30%,大米进口下降超过10%,说明当前我国的玉米还十分短缺。
D.2019年我国的大豆和小麦播种面积同比涨幅高于其他两种谷物,但是市场对大豆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来保障与满足。
6.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不能轻言过关,应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更要看得深,想得远。
B.“十四五”末期或将出现1. 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和进口谷物等渠道,可以解决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问题。
C.大量的粮食浪费从生产开始,涵盖了加工、储存、运输、食用各个环节,而我国农村的储存设施简陋,农民专业技术缺乏等因素是造成大粮食浪费的关键因素。
D.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条件日渐富足,可是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带来的浪费触目惊心,改变不良消费方式和观念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答案】4.C
5.A
6.B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目的是”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我国谷物进口最主要是用来作品种调剂,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选项忽略了限定词“最主要”。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单位产量最高的是小麦”错误,单位产量最高的是稻谷。
C.“说明当前我国的玉米还十分短缺”错误,依据材料二“玉米前几年库存较高,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现在玉米的结构已经趋于合理了。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供求基本平衡”,说明玉米不短缺,所以进口玉米的原因不是短缺。
D.“大豆和小麦播种面积同比涨幅高于其他两种谷物”错误,依据图表可知“小麦”的播种面积同比涨幅最低。
故答案为:A。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可以解决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问题”说法绝对,依据“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可知,“结构性矛盾”是无法彻底解决的。
故答案为:B。
三、(28分)
(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季氏①将伐颛臾②。冉有、季路③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④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⑥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⑦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⑧。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材料二: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荀子·臣道》
[注]:①季氏,季康子,名肥,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②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④先王,指周之先王。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⑥夫子,这里指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⑧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县。
7.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兕出于柙 柙:关猛兽的笼子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通“嫉”,嫉妒
C.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
D.势齐则不壹 壹:统一
8.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蟹六跪而二螯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故制礼义以分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
D.此之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0.下列说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错误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④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虽然仅三百多字,却是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全章可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以冉有之言始,以孔子之驳终,孔子针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作答,且都抓住要害,鞭辟入里,要言不烦,以理服人。
B.材料一包含了孔子对季氏的谴责和对学生的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在与冉求、子路的谈话中宣传了行仁政、施教化的政治主张,表现了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执著的追求。
C.材料一具有非常浓厚的论辩色彩,孔子以充足的理由谴责季氏攻打颛臾的战争决策,多方面论证季康子的错误,在其中运用了驳论、比喻论证、归纳推理等多种逻辑方法。
D.先秦士子们的交际语言很多时候言在此而意在彼,比如材料一开头冉有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又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都是以此形成委婉含蓄的效果。
1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3.请根据上面的两则材料的具体内容,说明:
①季氏为什么攻打颛臾?②这样做又会带来什么危害?
【答案】7.B
8.D
9.A
10.D
11.C
12.①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②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贫困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13.①季氏认为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②在境内兴起干戈,会造成国家混乱,甚至让国家陷入穷困。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5)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贫困而担忧社会不安定。若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材料二:
名分均等就不能使人成为部属,势位平齐就不能统一指使,众人平齐就不能指使他人。有天有地,就有上下的差等分别,英明王者开始立国,处理国事就要有制度。两人都尊贵就不能互相侍奉,两人都卑贱就不能互相指使,这是天的定数。两人势位平齐而好恶相同,事物不能满足两人,就一定会相争,相争就一定会混乱,国家混乱就一定会穷困。古代的圣王厌恶混乱,所以制定礼义制度来做区分,令人有贫富贵贱的差等,就足以同时覆盖两者之上,这是养育天下的根本。《尚书》说:“维持整齐在于不平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 疾:厌恶。句意: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句意: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
B.动词,成为;动词,给。句意: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况且您曾经给过晋君恩赐。
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句意:所以制定礼义制度来做区分。/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D.助词,起到提前宾语的作用。句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曾拿刀碰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若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结构一致,应在三句后面各自断开,排除BC;
“则”一般用于下句句首,其前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④是孔子批评冉有的话;⑤是孔子主张通过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使远人归服;⑥是孔子批评冉有、季路的话。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多方面论证季康子的错误”错。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并非多方面论证季康子的错误。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乃……与”,固定句式,恐怕……吧;“尔是过”,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过尔”,责备你。
(2)“国”,邦国;“家”,家族;“患”,担忧;“不安”,不安定。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①问,结合材料一“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可知,季氏认为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第②问,结合材料一“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材料二“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可知,在境内兴起干戈,会造成国家混乱甚至让国家陷入穷困。
四、(17分)
(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山石①(节选)
(唐)韩愈
山石荦确②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③。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①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辞去节度推官一职,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②荤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③鞿: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首叙写游踪的诗。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到惠林寺的所见所感。
B.“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到寺之前的行程,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展现行程的艰苦。
C.结尾四句,总结全诗。“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
D.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绚丽飘逸,洋溢真挚之情,状写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
15.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D
15.结合前四句诗,分析出对山间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结合六至八句诗,分析出对寺中质朴生活的欣赏、满足之感;结合后四句诗,分析出对受人牵制的幕僚、官场生活的厌倦,归隐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绚丽飘逸”错误,所谓“绚丽飘逸”一般是辞藻华丽,队长工整,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而本诗主要是对日常的平凡之事(像入寺、坐阶、看画、铺床、睡觉等)、客观之景(像大石、蝙蝠、芭蕉、栀子、月光等)的描绘,气势遒劲,风格壮美。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看诗歌的注释,如“韩愈辞去节度推官一职,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交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尤其要关注“韩愈辞官”这一信息;
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诗歌是按照行程叙写,从“黄昏到寺”“升堂坐阶”“以火照画”“铺床拂席”到“天明归去”展现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前四句重点描写山间的景象,“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等展现出雨后的清新景象,表现出诗人对这些自然景象的喜爱之情;如诗人所写寺庙的日常之事,入寺、坐阶、看画、铺床、睡觉、吃羹饭,生活虽然质朴,却有人情之美,一句“疏粝亦足饱我饥”可以看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之感;最后四句主要抒写诗人所感,“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人生如此自可乐”是对前面生活的感受“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而后面三句以及注释中背景的介绍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受人牵制的官场生活的厌倦,“岂必”意为“何必”,作者说“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这也应该是作者辞官的原因吧,而这受人牵制的幕僚生活与寺庙中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生活形成对照,让诗人萌发了归隐的念头。
16.(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开篇即点出了“三纲八目”的“三纲”,即“   ,在亲民,   ”,这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2)《<老子>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3)《过秦论》中,作者写陈涉起义,先说陈涉缺乏号召力,然而结果出人意料,“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贾谊《过秦论》)
(4)谗谄之蔽明也,   ,方正之不容也,   。(《屈原列传》)
【答案】(1)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邪曲之害公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至”“末”“赢”“景”“幽”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故答案为:(1)在明明德 在止于至善
(2)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3)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4)邪曲之害公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五、(18分)
(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飘香的胡柚林

过了小雪节气,果园里的胡柚全都摘下树了。家里地面上,堆满金灿灿的胡柚。娇凤奶奶坐在小竹椅上包胡柚。薄膜袋子用手捻开,吹一口气,放进一个胡柚,顺手一转,袋口拧成一条绳。包胡柚是个简单活计,却耗时间。这满地的胡柚两万多斤,没有半个月哪里包得完。
广播里播完新闻,开始播送戏曲。娇凤奶奶知道,11点了。她起身,把电饭煲的电源打开,然后出门。她要去胡柚林里看看,老伴儿这会儿还在地里干活呢。今天风大了起来,娇凤奶奶出门时紧了紧衣服——天真的冷下来了。
天气虽冷,但胡柚林却枝繁叶茂,将人藏了起来,只有轻微的声音被风送出来。娇凤奶奶躬身钻进林子,绕过两棵树,这才见到徐老师。徐老师是她的老伴儿,正执一柄锄头,在离胡柚树根部一米多的地方,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一棵树,总要刨十来条浅沟。施好了肥,再用浮土覆上。也有人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那样一浇水,肥力就流失了。徐老师觉得这么干,是对胡柚树的不尊重。
“还没好呢?该吃中饭了。”娇凤奶奶说。
听见声音,徐老师歇下锄头。风从胡柚树梢掠过,呼呼地响。徐老师额上冒出微汗。
徐老师如今七十六岁,娇凤奶奶六十九岁。两个人在一起,将近五十年了。

胡柚的“祖宗树”就在胡柚林中。给那棵树下肥,徐老师格外舍得下本。
你这是偏心。娇凤奶奶说。
但徐老师只管自己下肥,一锄一锄,刨开地表的泥土。这棵胡柚老树,已经一百二十岁了。当年徐老师还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在了,年年秋天挂果,满树金灿灿的。那时候,全村也只有这么一棵,家里人都管它叫“橘子树”,只是这一棵“橘子树”结的果实,口感与别的树不一样。
到了1983年,浙江省常山县农业局调查林果资源,发现徐老师家这棵果树有些特别。特别在哪?这棵树,看起来像香泡树,却不是香泡树;果实吃起来像橙子,又不是橙子,酸中带甜,味道不错。由于这棵树所在的地方,是澄潭村的“胡村”这个小村庄,大家就把这果子称为“胡柚”。专家算了算,当时那棵树的年龄,就已七十多年。
后来,县里决定繁育推广这棵果树。由这棵老树繁衍出来的胡柚群体,遍布整个常山县,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徐老师家的这棵树,由此成为常山县的胡柚“祖宗树”。
有人追根溯源,问徐老师这棵胡柚树是从哪里来的呢?徐老师也说不好。
澄潭村的祖先,在明末从浙江汤溪迁入,但他们的祖居地,并没有柑橘栽培的历史。因此,胡柚并不是祖先迁徙时带入的。澄潭本地倒是有各种橘树种植的传统,专家们说可能是自然杂交产生的。看来这是块宝地,种子在这里落地发芽,诞生出美妙的果实。
在徐老师的自留地里,胡柚树的实生群体还有一批,有十几棵,树龄在五十多年。当时为了挑选培育最有品质的胡柚,农户和科技人员一起,经历了漫长时间的选育,慢慢地才让品种定型下来,然后推广到全县各地。

徐老师退休已经十四年了。退休前,徐老师是一名中学教师,教数学教了四十一年。
娇凤奶奶问他,你这一辈子,教了多少学生?
徐老师一下算不出来。真要算,一年两个班,那就得一百多人,四十多年,你说得有多少?
倒是常常有学生在路上见到他,叫一声“徐老师好”。有时看对方面孔,面熟得很,但徐老师也想不起对方是哪一届的学生了。
有时也有三五个学生,结伴来家里看他,顺便也看看那棵胡柚“祖宗树”。他的学生,有开工厂的,有外出务工的,有在家种田的,跟春天胡柚树上的花朵一样多。
徐老师的儿女们都在外地,徐老师退休之后,儿女们都希望二老能享享清福,也商量着让二老搬到城里去住,可他们没有去城里。
还是住在乡下老家舒坦。徐老师说,这角角落落,闭着眼睛都能摸到。空气好,水好。娇凤奶奶补充说。
还有这胡柚树呢,一百多棵,也不能不管。徐老师又说,这棵胡柚“祖宗树”,我得好好照料呀。
胡柚成熟时,一两万斤果子,都要采摘下来。现在村庄里的年轻人不多,很多事情都是老两口儿互相帮衬着,自己慢慢干。慢就慢一点,不着急。
胡柚树高高的,免不了要爬树。胡柚疏果,把青果摘下一部分来,晒干了也能卖钱。有一次,就在爬梯时,娇凤奶奶一不小心跌了一跤,把手摔伤了。后来到省城医院住了二十天,出院后,又在杭州的女儿家里休养了三个月。
“你们还真把自己当年轻人了,这怎么行?”“为那一点胡柚,不值当!要我们说,那些胡柚树,干脆不要管了。”儿女们心疼地说。
老人家嘴上应承着,可心里还丢不下那些胡柚树。休养好了,回到老家,老两口儿转着转着,又转到胡柚林中去了。

刚采摘下来的胡柚,并不是最好吃的。果子得放一放,放上一个月两个月,果实里面的糖分多了,就甜了。剥开厚厚的柚壳,果实的囊粒汁液饱满,一口下去,汁水又鲜又甜。
除了口感好外,胡柚还有药用价值。胡柚清凉,利肺,能预防感冒。胡柚壳剥出来煎水喝,村里人感冒了,这么一碗喝下去,发一身汗,感冒好得快。
徐老师和娇凤奶奶平常侍弄这些胡柚树,都是慢慢来。做得动,多做一点;做不动,少做一点。“有得做,都是好事情。”徐老师说。
“祖宗树”上结的胡柚,特别受欢迎。这棵树年年能结果一千多斤,有人开价五千元,想把整棵树包了。也有人说这个价钱太便宜,应该卖一万元,或者更贵一点。徐老师笑笑。他说,“祖宗树”一百多年了,这树结的果,不能只看卖多少钱。只要大家喜欢胡柚的味道,自己就心满意足。毕竟,胡柚的好滋味,都是用时间养出来的。

吃过中饭,徐老师又扛着锄头去胡柚林了。
娇凤奶奶也跟着去。徐老师干活的时候,娇凤奶奶就在一旁看一会儿。看看树,看看草。
穿过林间的小路,风吹着胡柚树叶哗啦啦地响。等这一批复合肥下完,天气会完全冷下来,树叶也要落光了。
但是,等到冬天过去,春天再来,胡柚花开的时候,整个林子像落雪一样,那个香啊!
十里飘香。娇凤奶奶喃喃地说着。
不止十里啊,现在一个县的胡柚面积十万亩,说百里飘香也不过分。徐老师接一句:继续干活。
干活的声音,安安静静的,却随风飘到远远的地方去了。
(取材于周华诚的同名文章)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徐老师家的胡柚老树,见证了村民祖先迁徙的历史,被称为“祖宗树”。
B.本文的线索为飘香的胡柚林,围绕这一线索主要叙述了退休的徐老师和娇凤奶奶不顾儿女的反对,管理、照料胡柚林的事。
C.作者写徐老师桃李满天下,是为了反衬出他退休后的生活辛苦而寂寞。
D.文章多次出现徐老师和娇凤奶奶的对话,表现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眷恋,以及对胡柚树的珍视。
E.文中加点的数字,有真实准确说明事物的作用,又有表达情感的作用。
18.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9.文中徐老师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20.为什么说胡柚林是“飘香”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1.文章最后两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7.A;C
18.①运用动作描写,展现徐老师对劳动的热爱和一丝不苟的精神。②运用对比手法,将别人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的做法与徐老师“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的做法进行对比,突出徐老师劳动认真以及对胡柚树的尊重与热爱。
19.①热爱家乡,自觉养护家乡的林果资源等。 ②热爱劳动,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一丝不苟,认真耐心地劳动)。 ③责任感强,执著坚守,参与家乡林果资源养护。 (④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⑤不图(淡泊)名利)
20.①胡柚开花和结果都有香气,随风飘散; ②胡柚作为胡村特产,已经被推广到常山县,甚至更远的地方; ③胡柚林彰显了徐老师热爱家乡、老有所为的优秀品格和强烈的责任感; ④胡柚林蕴藏着徐老师夫妇相濡以沫、互重互爱、相互理解支持的美好感情; ⑤胡柚林体现了地方政府保护、开发本地资源,积极帮助农户发展果业的爱民之心与担当精神。
21.①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赞扬徐老师以及胡柚造福乡里。 ②表现徐老师勤恳劳动,淡薄、宁静的特点。 ③结尾一语双关,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表面讲干活的声音传到远方,实际上也在讲徐老师的精神传播到远方。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额抒发了什么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和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结尾的作用的能力。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徐老师家的胡柚老树,见证了村民祖先迁徙的历史”错误,由“这棵胡柚老树,已经一百二十岁了”“澄潭村的祖先,在明末从浙江汤溪迁入,但他们的祖居地,并没有柑橘栽培的历史。因此,胡柚并不是祖先迁徙时带入的”无法推知这棵胡柚老树见证了迁徙的历史;且归因错误,由“由这棵老树繁衍出来的胡柚群体,遍布整个常山县,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徐老师家的这棵树,由此成为常山县的胡柚‘祖宗树’”可知,被称为“祖宗树”是指这棵老树繁衍的胡柚群林,遍布常山县,“祖宗”是指当地胡柚的祖宗。
C.“是为了反衬出他退休后的生活辛苦而寂寞”错误,其一徐老师退休后选择在家乡养护果林是对家乡、劳动的热爱,并非辛苦寂寞。
故答案为:A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句的能力。
“正执一柄锄头”“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施好了肥,再用浮土覆上”,七十多岁高龄还亲自培植胡柚树,运用动作描写,展现徐老师对劳动的热爱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也有人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一棵树,总要刨十来条浅沟。施好了肥,再用浮土覆上”运用对比手法,将别人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的做法与徐老师施肥的方法作对比,“徐老师觉得这么干,是对胡柚树的不尊重”,表现徐老师劳动的一丝不苟,对胡柚树的尊重与热爱。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如退休后选择在家乡培植胡柚,儿女们要接他进城,他也不去,“还有这胡柚树呢,一百多棵,也不能不管”“这棵胡柚‘祖宗树’,我得好好照料呀”,由这些内容展现出他对家乡的热爱。
如七十多岁高龄还亲自培植胡柚树,“正执一柄锄头,在离胡柚树根部一米多的地方,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这些内容展现出对劳动的热爱,虽然退休也要老有所为;别人在施肥的时候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而徐老师“觉得这么干,是对胡柚树的不尊重”,表现出劳动的一丝不苟。
如退休前坚持教学一线四十多年,退休后坚持培植家乡的“祖宗”胡柚树,这些表现出责任感强和执着坚守。
如“他的学生,有开工厂的,有外出务工的,有在家种田的,跟春天胡柚树上的花朵一样多”,学生之多说明他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
如“‘祖宗树’上结的胡柚,特别受欢迎。这棵树年年能结果一千多斤,有人开价五千元,想把整棵树包了。也有人说这个价钱太便宜,应该卖一万元,或者更贵一点。徐老师笑笑。他说,‘祖宗树’一百多年了,这树结的果,不能只看卖多少钱。只要大家喜欢胡柚的味道,自己就心满意足”,他不计较胡柚树果实的价钱,这表现出他不图名利。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和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从标题来看,“飘香”修饰“胡柚林”,所以首先分析其表层意思。结合“胡柚花开的时候,整个林子像落雪一样,那个香啊”“十里飘香”“不止十里啊,现在一个县的胡柚面积十万亩,说百里飘香也不过分”可知,这飘香是说胡柚开花和结果散发的香味随风飘散。
接着逐层深入分析深层意思。
由“后来,县里决定繁育推广这棵果树。由这棵老树繁衍出来的胡柚群体,遍布整个常山县,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可知,胡柚作为这里的特产被推广到整个县,这“飘香”是说胡柚名气的影响之大和推广种植的面积之广。
由徐老师退休后坚持在家乡培植胡柚树、侍弄“祖宗”树来看,这遍地飘香的胡柚林彰显了徐老师热爱家乡、老有所为以及自觉养护家乡的林果资源的品格和责任感。
由徐老师和娇凤奶奶二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留在家乡培植胡柚树来看,“还是住在乡下老家舒坦。徐老师说,这角角落落,闭着眼睛都能摸到。空气好,水好。娇凤奶奶补充说。还有这胡柚树呢,一百多棵,也不能不管。徐老师又说,这棵胡柚‘祖宗树’,我得好好照料呀”,这胡柚林中蕴藏着夫妻二人的美好情感。
由地方政府保护、开发本地资源以及帮助农户发展果业来看,“县里决定繁育推广这棵果树。由这棵老树繁衍出来的胡柚群体,遍布整个常山县,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当时为了挑选培育最有品质的胡柚,农户和科技人员一起,经历了漫长时间的选育,慢慢地才让品种定型下来,然后推广到全县各地”,这胡柚林展现出政府的爱民之心和担当的精神。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结尾的作用的能力。
“不止十里啊,现在一个县的胡柚面积十万亩,说百里飘香也不过分”,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由胡柚的香气远飘百里,写出了胡柚栽种面积广泛,赞扬徐老师以及胡柚造福乡里。
“干活的声音,安安静静的”表现徐老师勤恳劳动,淡薄、宁静的特点。
“干活的声音,安安静静的,却随风飘到远远的地方去了”,结尾耐人寻味,余韵悠长,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表面讲干活的声音传到远方,实际上也在讲徐老师的精神传播到远方。
六、(9分)
22.(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请以《红楼梦》中的相关人物或情节为例,解读《乡土中国》中的“家族”“男女有别”“差序格局”或“礼治秩序”中的任意一个章节或核心概念。要求: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答案】男女有别首先体现在贾府男女居住环境有很大差别,基本上男性在外宅活动,女性在内宅活动,需要东西也是由丫鬟或女仆在二门托男仆出去置办。日常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只有宝玉是个特例,穿梭在两个世界间。男女有别还体现在男女道德标准上,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被王熙凤抓包后,鲍二家的就上吊自杀了,而贾琏却没有任何道德压力。
【知识点】文学常识;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乡土中国》;《红楼梦》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乡土中国》和《红楼梦》都是高中必读书目,虽然《乡土中国》主要说的是乡下人的社会,而《红楼梦》讲的是贵族家族的生活,但以儒家思想为首的传统文化仍然贯穿整个中国各阶层和时代,故可用以《乡土中国》视角分析《红楼梦》。
写出《红楼梦》中一个或几个相关人物或相关情节。能针对题目中要求的《乡土中国》的相关情节或核心概念进行有效阐释 。解读正确,表述简洁、全面、恰切。
如家族。《乡土中国》中说“我们的家族包括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宗教等复杂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所以家族是绵延的事业社群,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它是以父系原则,可以包括5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在红楼梦中,贾府就是典型的以父系原则组成的大家族,而且它还包含宗教(有家庙、道观、尼姑庵)、经济、政治(政治联姻以及政治派系)等。贾府的男子严格按照排字取名:从第一代水字辈,紧跟着代字辈,文字辈,玉字辈,最小的草字辈,女儿就未必了,贾敏是随兄弟排了文字的,但四春就是自己排了。
如差序格局。费孝通说“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儒家的五伦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人伦是中国道德体系的核心,贾政打宝玉时就说“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弒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贾政每见贾宝玉和贾环就骂,贾珍还让人唾贾蓉,而小辈不能有任何不快的表现,只能称诺,而贾环见宝玉也不敢则声“宝钗素知他家规矩,凡作兄弟的,都怕哥哥。”
如礼治秩序。《红楼梦》里小辈的每天要去长辈那里晨昏定省,贾政要召见宝玉,宝玉一大早洗漱之后去贾政那里行省晨之礼”,除非生病才能免除。宝玉从外面回来,第一件事也是先去给贾母请安,“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贾母吃饭时,媳妇都只能站在旁边伺候,“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后来贾母让王夫人坐了,李王二人仍然立于案旁布让;刘姥姥见王熙凤时,也是王熙凤伺候完老太太用膳,才回自己房间吃饭。这些规矩都是已经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形成礼治秩序,如果破坏礼治秩序,比如乱伦,就会遭到众人唾弃——注意,不是告官,通过法律制裁——焦大说贾府爬灰、养小叔子时,是说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哭贾琏丧期娶尤二姐时,也是要求见了老太太、太太和众族人,大家公议。相应的,《红楼梦》里也写了几桩讼案,一个是薛蟠打死人案,一个是王熙凤教唆张华告尤二姐悔婚案,一个是贾雨村古扇案,无论是原告、被告还是法官,若从乡下人看,都是是非人,古扇案里的石呆子很无辜,也是个“呆子”。
故答案为:男女有别首先体现在贾府男女居住环境有很大差别,基本上男性在外宅活动,女性在内宅活动,需要东西也是由丫鬟或女仆在二门托男仆出去置办。日常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只有宝玉是个特例,穿梭在两个世界间。男女有别还体现在男女道德标准上,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被王熙凤抓包后,鲍二家的就上吊自杀了,而贾琏却没有任何道德压力。
【点评】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23.(2020·兴庆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弱视与近视不是同一种病。近视多发于学龄期人群,是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因素等造成的“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眼病。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①   。而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看远看近视力都不好等症状。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②   ,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③   ”。
【答案】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第一处,可根据后文“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反向推断,近视患者戴眼镜后“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 ”。第二处,从后文弱视“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中分析,得知“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第三处,是对全文的总结,根据这一处前的文字内容,并结合全文基本内容可推断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故答案为: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简明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段,用心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再揣摩应填入的语句。
七、(60分)
24.(2023高二下·东丽开学考)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课堂上,同学们读了梁遇春的散文《途中》,老师说:“无论人类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个人,我们总是在途中。你们对‘在途中’有哪些思考呢?”
一个学生说:“沿途佳景是迷人的,要学会领受那些额外之得。”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不是没有意义,就算中途易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啊。”
……
你是怎样看待或面对 “在途中”呢?请以“也说‘在途中’”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要局限于梁遇春散文的内容或套作梁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略
【知识点】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在途中”,在这里要理解其抽象含义,即在奔赴目标的过程中。材料给出了三种角度立意:第一种,“沿途佳景是迷人的,要学会领受那些额外之得”,“佳景”是美好的景色,我们要学会去“领受”,也就是在奔赴目标的途中,我们不要因为急匆匆赶路而错过了沿途的风景,享受“途中”的过程也很美好;第二种,“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诱惑”是不好的东西,我们要坚决抵制,如何抵制?那就是“心无旁骛”,要立场坚定,矢志不渝,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前两种观点似乎相悖,其实也是辩证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辨别何为“佳景”,何为“诱惑”,然后采取不同的态度。第三种“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不是没有意义,就算中途易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啊”,“诱惑与困惑”是阻扰我们前行的东西,或者以“糖衣炮弹”的形式诱惑我们,或者以困难、挫折的形式阻扰我们,但这些东西也有意义,就在于它可以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中途易辙”到底算不算“另辟蹊径”则需要我们去用理性辨别,如果“在途中”发现既定目标不适合自己,可以“另辟蹊径”;但如果是因为遇到了困难而“中途易辙”则不可取,还是应该像第二种观点一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无论人类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个人,我们总是在途中”,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写成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由个人到家庭到国家,思考逐渐深入,要谈到具体做法。
此题很有思辨性,考查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考生要选择感触最深的几点来写,注意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式的使用。
立意:
1.享受过程,不问结果。
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战胜困难,矢志不渝。
4.灵活把握,另辟蹊径。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