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四课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材分析】
本单元分2课:第9课为“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知识点包括: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物质交流、技术交流、文化交流)。第10课为“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拓展”,知识点包括: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在选必三《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第一、二单元介绍地域文化的发展,第三、四、五介绍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第六单元介绍文化的传承、保护。其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是基于单元设计的复习课,基本史事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都已经学过,都比较熟悉,所以本单元的设计可以侧重知识应用,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结合2017版新课标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史实,按时空顺序介绍古代、近代以来不同类型的商路(开辟、路线、兴衰等)和世界贸易网的形成(阶段、影响因素、贸易特征),认识商路的开辟和贸易网形成对促进贸易活动发挥的重要作用。
2、通过世界各国多姿多彩的茶文化,认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3、通过了解各国茶文化的形成,使学生感悟中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正确的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积极弘扬中国文化。
4、通过分析茶文化传播的意义,以及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关系,理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形成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教学方法】
主题教学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史料:
茶原产于中国的西南地区,相传神农为解毒而首次食用茶。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喝茶。
——据吴晓力:《一片树叶的传奇——茶文化简史》
教师讲解:接下来我们首先了解茶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走向世界的茶 ——商路的开辟、贸易网的形成和商品的流动
(一)长安以西,罗马以东——古代商路的开辟与区域贸易网的形成
教师出示史料:
概念界定: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的丝路是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乃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教师讲解:茶在公元四世纪左右传入印度,在唐朝传入日本、西亚,在17世纪以来逐渐传入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
学生完成任务一:根据51页和56页的课本地图和课本知识,分别判断茶叶传入西亚、日本、印度和欧洲的商路,简单介绍该商路的开辟时间、事件、路线、兴衰。
教师总结:
名称 开辟时间、事件 路线 兴衰
路上丝绸之路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 连通中国西北和中亚、西亚,直达欧洲 唐以后逐渐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 秦汉 郑和下西洋 东达日本朝鲜,西往东南亚、南亚、西亚,直通欧洲、东非 宋以后逐渐兴盛
草原丝绸之路 先秦 从漠北草原到达西亚、欧洲 明清以来逐渐衰落
西南丝绸之路 先秦 从中国西南到达南亚、东南亚 鸦片战争以来逐渐衰落
全球航路 15世纪,新航路开辟 以欧洲为中心通往世界各大洲 15世纪以后逐渐兴盛
设计意图:学生首先进行时空定位,准确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时空素养,夯实基础。
(二)纵横四海,走遍全球——近现代商路的开辟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课堂练习:
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每磅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已成为普通消费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新航路开辟的结果 B.国际贸易的发展
C.机器生产使茶叶产量提高 D.咖啡等新饮品的冲击
教师讲解:贸易的发展,推动茶文化的传播。
教师出示史料:
北美和俄罗斯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教师讲解:这段史料体现了在世界贸易中,各国为英国提供原材料,英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英国这种地位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全球贸易网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学生完成任务二:根据课本内容,回答问题,概述近现代全球贸易网的形成阶段、主要影响因素及主要特征。
教师:
设计意图:学生首先进行时空定位,准确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时空素养,夯实基础。
教师出示史料:
运输茶叶的旅途十分辛苦,当时的茶叶除少数靠骡马驮运外,大部分靠人力搬运,称为“背背子”。行程途中暂息,背子不卸肩,用丁字形杵拐支撑背子歇气。杵头为铁制,每杵必放在硬石块上,天长日久,石上留下的窝痕至今犹清晰可见。从康定到拉萨,一路跋山涉水,有时还要攀登陡削的岩壁,两马相逢,进退无路,只得双方协商作价,将瘦弱马匹丢入悬岩之下,而让对方马匹通过。
——吴晓力:《一片树叶的传奇——茶文化简史》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古代商贸艰险,理解茶作为商品的重要性和普通大众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互动、互鉴、互融的茶文化——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
茶文化的传播——丰富多样的茶文化
1、源远流长的中国茶
教师出示史料: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主导的思想还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礼”,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增进情谊。同时,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教师讲解:中国茶文化在魏晋形成以来,经历了唐朝的烹煮茶、宋朝的搅拌茶、明清的冲泡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有着丰富的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中国茶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教师出示史料:
播放清远制作人们制作擂茶的视频,展示现在奶茶的图片。
设计意图:知道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多样,认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关注现实,关心家乡,提高学习兴趣。
2、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日本茶道
教师出示史料:
南派禅宗吸收了很多道家的教义,开创了精致讲究的茶的礼仪。僧侣们汇集在菩提达摩的佛像前,按照圣餐礼似的庄严程式轮流从一个茶杯中喝茶。正是这种禅宗的饮茶仪式,最终在15世纪发展成为日本的茶道。
————[日]冈仓天心《茶之书》
播放关于日本茶道的视频
学生思考并回答: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的异同。
答案示例:
相同: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修身养性,人与人和平共处、互敬互爱......
不同:日本茶道有严格的程式;中国茶文化主导是儒家思想,日本茶道受禅宗的影响大;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之美,日本强调清寂之美;中国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更具有典型性......
3、多姿多彩的世界茶——英国下午茶
教师出示史料:
白人曾经嘲笑我们的宗教和道德,但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种褐色的饮料。如今,下午茶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杯盘盖碟相互碰撞而发出的微妙的叮当声里,从热情待客的女性衣裙互相摩擦而发出的柔和的沙沙声里,从是否需要奶油和砂糖的司空见惯的日常问答里,我们可以知道,“茶的崇拜”已经毫无疑问地在西方确立了。
——[日]冈仓天心《茶之书》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和英国下午茶的异同,了解中国茶文化对日本和英国的影响,树立文化自信,认识茶文化的多样性。
教师出示史料:
材料一:随着地理大发现后世界性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饮茶习俗传入西方,尤其在英国社会由上至下渐次传播开来,至18世纪末期基本实现普及并逐渐本土化。英国人的饮茶偏好由绿茶逐渐转为红茶且添加牛奶和糖,这既是欧洲农牧混合的产业结构特征使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甘蔗种植园主的力量。英国舍弃了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精神追求,更加重视饮茶的健康功能和家庭饮茶所蕴含的脉脉亲情,还发展出举世闻名的英式下午茶,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本土个性与特色。
——摘编自刘璋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学生进行探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饮茶习俗本土化的表现,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示例:
表现:饮茶偏好转为红茶添加奶和糖;更重视饮茶健康及和睦家庭的功能;发明了英式下午茶......
原因:农牧混合的产业结构;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活动中蔗糖和印度茶的大量进口;社会上层对饮茶方式的引导作用......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明白文化深受国情的影响,从而形成平等对待各国文化的态度。
教师出示史料:
材料二:唐代是古代中国文明的一个鼎盛时期,在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方面取得了光辉璀璨的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茶叶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首次向外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并且落地生根,成为了如今韩国和日本茶道的萌芽。
——吴晓力:《一片树叶的传奇——茶文化简史》
材料二: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疆管理。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交流到了世界各地。宋元时代,出现了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的习俗。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以茶叶为大宗、经蒙古高原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贸易也走向兴盛。
——据彭星霖《基于历史角度分析茶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兴衰变化》等
学生进行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原因。
答案示例:
原因: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商路的开辟与全球贸易网的形成;政府重视对外贸易;茶的作用多样;饮茶爱好者的提倡;茶文化的本土化......
意义: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丰富多样的世界茶文化;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传播了中华文化;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和唯物史观。
其他商品中体现的文化交流
教师展示图片:
学生完成任务三:说出服饰、更钟和瓷器中如何体现的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示例:
法国设计师波烈设计的“孔子”系列女装借鉴了中国的服装元素(宽袍大袖);中山装很明显有西服的影子,也体现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四维、严谨治身,以文治国等);
1690年左右荷兰生产的装饰有中国图案的茶叶瓶中有中国图案;
中国制造的更钟是外国钟表的技术和中国更的时间观念的结合。
教师总结:文化交流往往不是直接的照抄、照搬,而是基于国情进行学习、借鉴,形成文化的融合。“我想给,你又想接受,才形成文化融合”,在这种和平的交往中,文化之间互动、互融、互鉴,不断传播、交流、融合,使得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拓展:教师展示图片
学生:说出以下我们熟悉的商品中,体现了什么?观察身边的商品,看看它们包含了哪些文化元素。
教师总结:近代以来西方崛起,其文化也随着商品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相信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会逐渐提升。
设计意图:明确商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现实生活,理解现实生活。
学生进行探究:根据本课所学,分析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关系
教师总结;商路是商贸往来的重要途经,商贸往来推动文化交流;反过来文化交流也会推动商贸活动的发展。因此,各国都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重视传播本国文化。
教师展示史料:
只有成为文化大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
美国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
——美国前总统里根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承担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
学生进行探究: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交流的意义。
答案示例:
意义: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学生进行探究:本课的学习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示例:
启示: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商贸往来推动文化交流,文化的交流也推动商贸发展;应该积极弘扬中华文化;各国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之......
设计意图: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积极弘扬中国文化。
教师展示:本课总结
1.古代形成了丝路为核心的区域贸易网;近代形成了以欧美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
2.古代中国茶文化主要影响周边国家,近代以来茶文化走向世界。
3.随着商路的开辟,贸易网逐渐扩大,文化交流的范围、深度不断扩展。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任选下面一个作业完成
课后作业1:
翻开历史,我们发现,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有按照帝王的命令而走遍丝绸之路的张骞、耶律楚材、长春真人等;有出征的军人,如汉武帝的大将军李广利、唐朝的高仙芝和成吉思汗的西征军、以及伊斯兰时代初期的阿拉伯军队等;有被遣送往来的妇女们,如下嫁到匈奴主那里去的王昭君,被送往乌孙王那里去的刘细君等;有被宗教热情所驱使而西行的,以法显和玄奘为首的僧侣。有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景教等的传教士们;有汉人、维吾尔人、粟特人、印度人、伊朗人和阿拉伯人等各式各样的商人。所以,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科技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作业要求:请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以“我眼中的丝路”为题,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论证。
学生可根据课本知识可整理出:
答案示例:
观点: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
论述: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深刻影响了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创作。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中亚、西亚的杂技、魔术、舞蹈、音乐等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中医药知识也随着炼丹术传播到阿拉伯地区。
中国的茶在唐朝时期就沿着路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西亚、南亚等地,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东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家。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之下,在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例如世界闻名的日本茶道。
由此可知,丝绸之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遍及各个方面,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文化交流之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4页,将丝路文明传播的内容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说明东西文化的交流。进而加强对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关系的理解。
课后作业2:
吴觉农(1897年-1989年),著名农学家,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原名吴荣堂,因立志要振兴中国农业,故改名觉农。茶叶和丝绸一样,原产于我国。当看到英国人说茶的原产地在印度,而非中国时,吴觉农顿足疾呼:“一个衰败了的国家,什么都会被人掠夺!而掠夺之甚,无过于连生乎吾国长乎吾地的植物,也会被无端地改变国籍!……学术上最黑暗、最痛苦的事,实在无过于此了!”他决心对这种历史事实的歪曲进行回击,引经据典,写了《茶树原产地考》一文,雄辩地论证茶树原产在中国,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和关注。怀抱着实业救国、科技兴茶的愿望,他留学日本期间,认真专研日本先进的茶叶栽培和制造技术。回国后积极投身茶叶事业中,1931年为我国制定了第一部出口茶叶检验法典,1930-1937年间,在东南茶区设立茶叶改良场,1940年,努力促成复旦大学设立茶学系......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农业部副部长兼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为实现中国的茶叶经济新体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吴觉农为中华茶叶的振兴兢兢业业奋斗70余年,陆定一在《茶经述评》的序言中写道:“如果陆羽是茶神,那么说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
——据吴晓力:《一片树叶的传奇——茶文化简史》
作业要求:概括吴觉农对我国茶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分析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参考:
贡献:论证了茶树原产于中国;推动中国茶业的近代化;促进了茶业人才的培养;为中国茶叶新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有利于中国茶业的振兴......
原因: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受到重用;茶业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准确定位时空、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感悟吴先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