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茗扬天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茗扬天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5 23:2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新”视角下的高中历史课堂研究
“茗”扬天下
【特别说明】
本课是统编版教科书教学内容的整合尝试。课程内容包括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和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实施的准备】
一、教学立意
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二、学理支撑
1.价值引领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2.学术支撑
(英)麦克法兰著;杨淑玲,沈桂风译.《绿色黄金》[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12.
周重林,太俊林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07.
(英)马克曼·埃利斯,理查德·库尔顿,马修·莫格著;高领亚,徐波译.《茶叶帝国》[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01.
(美)埃丽卡·拉帕波特著;宋世锋译.《茶叶与帝国口味如何塑造现代世界》[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01.
仲伟民著.《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21.11.
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六新”视角下的高中历史课堂研究
仲伟民.《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J].学术月刊,2007年第4期.
庄国土.《18世纪中国与西欧的茶叶贸易》[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三期.
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茶叶贸易》[J].清史研究,1998年第三期
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阶段与特点》[J].中国农史,1996年第二期
(以上是我主要参考阅读的文献,并不仅限于此)
三、课标要求
1.17全球联系的建立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
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3.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四、教材分析
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同时也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其中,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存在于世界其他区域的商路,同样展示出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2
“六新”视角下的高中历史课堂研究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明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中国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等历史事件,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认识,这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是学生对茶类商品所引发的和平贸易以及竞争战争缺乏理性认识,对世界经济发展缺乏联系地分析思维能力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近代以来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认识到战争背后的经济动因。
2.通过时间轴和地图资料呈现茶叶传播路线,分析商路贸易的变迁,渗透时空观念,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茶叶传播的过程。
3.通过地图史料、图片史料以及博物馆史料等多种史料的呈现解读,学生能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提高分析史料价值的能力
4.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由盛转衰原因的深度学习,学生在借鉴已有历史解释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经济贸易的历史解释。
5.通过学贸易冲突与中国在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努力,呼吁学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为华茶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贸易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近代以来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由盛转衰的原因
八、教学策略
适度整合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逻辑链,学生合作探究,开展深度教学,聚焦核心素养。
九、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视频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2.学法指导:唯物史观的运用方法、运用时间轴的方法、历史地图的解读方法。
3
“六新”视角下的高中历史课堂研究
【课程实施的过程】
“茗”扬天下
一、声“茗”远播
探究一:为什么世界上会形成茶以“cha”和“tea”为代表两种发音系统?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
——2020·北京卷·20“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问题1:这两种发音是从哪里传播出去的?
问题2:这两条传播路线有何不同?和什么路线相似?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商路的开辟对促进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二、争“茗”夺利
1.贸易竞争——谁来贸易茶?
2.产业竞争——谁来生产茶?
探究二: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近代以来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由盛转衰的原因。
4
(

国背夫
) (

度产茶过程版画
)“六新”视角下的高中历史课堂研究
中国 英国
中国的茶叶的经营方法是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茶商各谋各业,且股本无多,不能购置先进设备。 1826年,英国人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 市场需求。
《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 英国商定。 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排挤和削弱中国茶在欧洲的市场。其 他帝国主义国家也纷纷效仿。
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 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 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 的地。
5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等
【方法引导】
唯物史观:生产力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补充知识:高一政治经济过程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高一地理知识工业区位因素:原料、能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政策等
【设计意图】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由盛转衰的原因。
“六新”视角下的高中历史课堂研究
三、“茗”运与共
1.共品共享
【情境】2019年第74届联合国大会19日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该决议草案由巴勒斯坦代表“77国集团和中国”于11月21日提出。这是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
——《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人民网
【设计意图】培养家国情怀,认识中国的大国担当,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2.品多元文“茗”
【活动】请同学们品世界各地的茶,猜测原产地,请学生分享感受。
【情境】世界多元茶文化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品茶思复兴
【情境】据统计,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但中国茶叶贸易,特别是高端红茶贸易的世界市场份额却远低于英国。
——摘编自英国麦克法兰《绿金:茶叶
帝国》
假设你是A.商务部领导人
B.教科附茶叶公司CEO
C.教科附茶叶公司宣传部长
D.教科附茶叶公司市场调研部长
E.教科附茶叶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
F.茶文化爱好者
探究三:根据课堂所学,谈谈在现代国际市场上如何提高中国茶叶经济的竞争力?
【设计意图】培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为祖国复兴作出贡献的责任感。
6
“六新”视角下的高中历史课堂研究
【课程实施的反思】
1.【新课标】主题式教学尝试
课标中要求设计新的综合性的学习主题。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主题教学、问题教学、深度教学、结构—联系教学等教学模式,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盘新整合,也可以对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不同模块进行整合,设计出更具有探究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
2.【新教材】融合教学的尝试
由于四川现未实行部编版教材,但即将实行已成大势所趋,且新课标颁布至今已有四年。因此,如何在现行旧教科书之下,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本次课程结合新课标新教材进行了融合教学的尝试。
3.【新评价】教学评一致性尝试
设计本身从课程视角来看,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和教学活动是一致的;从教学视角来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课堂评价是一致的,都应该聚焦学习目标。但本次课在这方面的尝试还不够。
4.【新高考】试题融入教学的尝试
本次课运用2020年北京新高考试题中第20题的材料进行分析,变试题情境为教学情境进行教学。
5.【新课堂】学生主体教学的尝试
本次课以问题驱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学科本
质,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