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实词解读方法
1.字音推断法
推断某个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以将其扩充为双音节词,再依据语境取舍。例如:朝——早晨、朝廷、朝见、朝代;辞——言辞、文辞、推辞、辞让、告辞。
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例如:“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中“属”通“嘱”,意为“嘱托”。
2.字形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陶澍就擢巡抚”,我们可以从“擢”字的构成成分大体“猜”出该词与“手”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出“擢”在这里是“提升”的意思。
3.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4.语法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形容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5.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环境则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实词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一句的内部语境为“希望能将运输粮草的费用拿来就地加价购买粮草”,由此可推知“籴”在此处意为“买进”。
6.邻字推断法
邻字推断法即根据相邻字的意义来推断相邻的实词的意义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文言文中合成词词义的分析。此类合成词通常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词构成,分为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两类。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一句中的“疲敝”为同义复词,运用邻字推断法进行分析,可知“敝”与“疲”意义相同,意为“疲劳”。
考察重点: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①名词的活用(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作状);②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③形容词的活用(动词、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3.古今异义
二、文言虚词解读方法
1.分析语法结构
例如: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2.理清逻辑关系
例如:拱手而问曰。
3.看清标志词句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语。
例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一个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词。《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鸿门宴》中的“大王来何操”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何”为疑问代词,作前置的宾语,意为“什么”《过秦论》中“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意为“被”。
三、文言断句的方法
1.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常用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怎么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资治通鉴》)。
2.文言虚词断句法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 “初”“唯”“斯”“今”“凡” “且”“窃”“请” “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 “邪(耶)”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 “何如” “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 “故” “是故” “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 “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⑤其他虚词。“以”“于”“为”“则”“而”等虚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3.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在一些对话的标志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例如:曰、云、言。注意两点:—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4.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和固定结构已成为断句的显性标志,我们可以据此来断句。
常见典型句式有以下几种:判断句式:……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也),孰与……乎,岂……哉,奈何……乎。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判断句式:……者……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也),岂……哉(乎/耶),奈何……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不亦乐乎
何厌之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特殊结构
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表反问,把……怎么样;把……怎么办);无乃……乎(与)(表推测,恐怕……吧),况……乎,何以……为(表反问,为什么要……呢),与其……孰若……(表选择,与其……不如)。
如太行、王屋何/将奈社稷何/国不堪贰,军将若之何
无乃尔是过与
况君之宠弟乎
何以伐为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1)而
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
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2)何
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多么”。
常见虚词
(3)乎
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4)乃
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5)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6)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7)若
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
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
(8)所
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9)为
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
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
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
③兼词“于之”;
④作形容词词尾。
(11)也
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
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
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
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
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
介词:①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②表比较,“比”。③被动,“被”。
(15)与
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
①副词:表判断,“就是”。
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
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
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真题速递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负而前驱 负:背,用背驮东西
C.函梁君臣之首 函:匣子,此处是动词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列举
D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用后唐庄宗由盛转衰的事例加以论证,再进一步得出结论。
B.作者用对比手法描述庄宗事例,“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为下文铺垫;“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印象深刻。
C.文章用庄宗“得与失”“盛与衰”的内容作为立论的历史根据,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
D.文章题目是“伶官传序”,表面写伶人,实际上是通过回顾庄宗的事例,强化对“人事”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 (宠)爱伶人才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