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
的中
对文
化交
流
遣唐使
鉴真东渡
唐与新罗
的关系
玄奘西行
定义: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贡献:
把唐朝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
影响:
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次数:
6次
抵达日本时间
754年
贡献: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意义: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罗派遣使节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新罗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①文化:
② 贸易: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③制度: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④科技:
史事:
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回到长安后主持译经工作
贡献:
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成书:
《大唐西域记》
作用:
知识巩固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3、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了解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
4、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5、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6、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通过《五代十国形势图》让学生掌握国家分裂给社会带来的危害;通过时间轴让学生识记安史之乱、唐朝灭亡等的时间。
2、史料实证:通过课文中的“相关史事”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原因。
3、历史解释:知道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其影响;理解五代十国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4、唯物史观:通过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唐朝从兴盛走向衰落、灭亡不是某个人造成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安史之乱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
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
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
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
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
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
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
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
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唐玄宗
安禄山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安史之乱的背景是什么?
答:安史之乱的背景:
① 政治上,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② 社会上,矛盾尖锐,边疆形势
日益紧张。
③军事上,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④力量对比上,中央与地方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⑤边将势力上,安禄山势力过大。
相关史事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
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
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
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
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高力士
杨贵妃
李林甫
杨国忠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1、唐玄宗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呢?
答:因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
重用高力士、李林甫、杨国忠,荒废了朝政。
2、 高力士、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有哪些危害?
答: 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
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借口
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
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史称“安史之乱”。安
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
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
潼关,逼近长安。唐玄
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
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唐肃宗
史思明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什么叫安史之乱?从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最终结果如何?
答: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开始时间是:755年
结束时间是:763年
最终结果:安史之乱被平定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
南下,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
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
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
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
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
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
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
于763年被平定。
×
×
灵武
范阳
潼关
成都
马嵬[wéi]驿
洛阳
长安
河东
平卢
井陉(xíng)
睢huī阳
九原
阅读上边资料回答:安史之乱叛军攻下了哪些地方?最后叛军为什么会败?
答:叛军攻下: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叛军失败原因: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将
镇守西北精兵内调;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叛军接连内乱。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安史之乱持续多少年 有什么影响?
答:安史之乱持续的时间:8年。
影响:①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②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③使节度使权势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lú)但蒿(hāo) 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答: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
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
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
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
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
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黄巢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答: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且相互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所以发生了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
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
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
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起义领导人是谁?起义取得了成绩?有什么意义?
答:起义领导人:黄巢。
成绩: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大齐政权)。
意义: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黄巢
原为农民起义军
将领的朱温,后投降
唐朝,被封为节度使,
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
了黄巢起义。他逐渐
控制朝政,陆续兼并
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朱温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唐朝是何时,被谁灭掉的?唐朝被灭亡后,建立起什么朝代?
答:唐朝灭亡时间:907年。
灭掉者:朱温。
建立的朝代:后梁。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
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
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
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
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
五代十国”。
阅读上边资料回答:什么称为五代十国?
答:五代十国是指: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
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突出特点是什么?南北方政权的各有什么特点?
答:突出特点是:更迭分立。
北方政权的特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政权的特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相关史事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的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侵袭,成千上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谬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汹涌的海水再不能逞凶,钱塘江附近变成富庶的农业区。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发生什么自然灾害?谁解决了这一灾害?有什么影响?
答:自然灾害是: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侵袭,成千上万亩农田被淹。。
解决者:国王钱谬。
影响:钱塘江附近变成富庶的农业区。
阅读上边资料回答:此画描绘的是什么情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情形: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聆听琵琶弹奏的情形。因为当时的皇帝大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皇帝非常害怕武将、权臣夺权。所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皇帝知道自己无野心。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五代十国的皇帝大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建立政权后,往往君臣猜忌。皇帝非常害怕武将、权臣夺权。为了避祸,一些权臣故意放纵享乐,以示没有野心。此局部画面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聆听琵琶弹奏的情形。
知识拓展
周世宗改革
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
世宗,具有宏大志向,即
位后大力扭转混乱局面,
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但因身患急病,39岁就去世了。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周世宗是哪个国家的皇帝?他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答:国家:后周。
改革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 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
意义: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请在囗内画“√"。
皇帝荒废朝政
发生严重灾荒
杨贵妃得宠
节度使权力膨胀
农民负担过重
军队战斗力薄弱
√
√
√
课后活动
2.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
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二
根据材料,说一说五代时期武将掌权造成的危害。
课后活动
答:危害:军队战斗力薄弱中央无力控制地方,藩镇守将抢掠财物,滥杀无率,百姓生活艰难等。
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影响:
发展趋势:
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安史之乱
与
唐朝的衰亡
安史之乱
原因:
时间:
755—763年
定义:
755年,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黄巢起义
原因: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且发生兼并战争,中央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唐朝灭亡
经过: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影响: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时间:
907年
灭亡者:
朱温
灭亡后建立的朝代:
后梁
五代十国的
更迭与分立
更迭:
五代十国
特点:
北方:
南方:
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763年
平定时间
课后活动
1.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衰退,地方势力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是( )
A.藩镇割据
B.政权分立
C.农民起义
D.宦官专权
A
课后活动
2.《唐朝》是中国著名重金属摇滚乐队唐朝乐队于1992年发行的首张专辑,这张专辑在中国摇滚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唐朝灭亡的时间是( )
A.755年
B.875年
C.884年
D.907年
D
课后活动
3.“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一首诗。下列与黄巢发动农民起义无关的是( )
A.宦官专权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赋役繁重
C
课后活动
4.文学作品是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下列诗句,能反映唐朝盛世气象的(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
课后活动
5.下面是小明整理的唐朝灭亡后的历史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①五代十国中的十国都是南方政权
②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
③《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是南唐时期的情景
④政权更迭与分立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D
课后活动
6.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先后出现在我国(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西北地区
D.东南沿海
A
课后活动
7.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五代”都在北方黄河流域
②“十国”都在南方地区
③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④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
课后活动
8.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叛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 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D
课后活动
9.据统计,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二十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二百五十万石。这说明( )
A.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
B.隋唐具有繁荣开放特征
C.唐朝的繁盛于大运河
D.大运河有助于唐朝统治
D
课后活动
10.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等历史事件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是( )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取决于皇帝的素质
B.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C.防止地方力量的膨胀,强化中央集权
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C
课后练习
商鞅变法
修都江堰
秦朝的建立
大泽乡起义
秦的灭亡
东汉建立
黄巾起义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
张骞第二次通西域
西汉对西域的管理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魏建立
卫温到夷洲
1、写出下面历史事件相对应的时间。
西晋建立
孝文帝改革
隋朝建立
隋的统一
开通大运河
唐朝建立
李世民即位
太平公主入藏
鉴真到日本
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平定
唐朝灭亡
课后练习
2、背本课知识点
3、预习第6课
谢谢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