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琥珀》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册下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借助课文内容,运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正确书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边读边思考,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知道解决不懂问题的方法(请教他人,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梳理课文内容,借助图式信息,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重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和找寻文中推测的依据,感受课文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图片导入,检查预习,夯实字词
人文主题:自然与科学。
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习作: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检查预习:正确读生字
琥珀 松脂 拂拭 嗡嗡 淹没 挣扎 渗出 推测 热辣辣 波涛澎湃
琥珀
王字旁表示珍贵的东西:珊瑚,玻璃,玛瑙……
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云实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化石。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常。琥珀透明,外观像松香,有淡黄色、褐色等多种美丽的颜色,有的还带着香味,包裹着小生命的琥珀尤其珍贵。
小资料
检查预习:正确读生字
琥珀 松脂 拂拭 嗡嗡 淹没 挣扎 渗出 推测 热辣辣 波涛澎湃
zhī
zhá
松脂:松树上流出来的胶装液体。
夯实字词
板块一:图片导入,检查预习,夯实字词
设计意图:借助单元导语页开启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本单元人文主题有整体认识。直观的琥珀图片和有关琥珀的介绍能让学生对琥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期待。同时,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别了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课堂上对于字词内容的学习就是学生分享和交流,并要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检测,夯实基础知识。
板块二:提出问题,自主解决,归纳方法
回忆提问的角度:内容,写法,获得的启发。
提前搜集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预设)
1.这篇文章围绕琥珀写了什么内容?
2.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3.这块琥珀中的苍蝇和蜘蛛会腐烂吗?
4.波涛澎湃是什么意思?
5. 什么是推测?为什么“从那块琥珀可以推测几万年发生的故事详细情形?”
6.这篇课文写到了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呢?
板块二:提出问题,自主解决,归纳方法
回忆提问的角度:内容,写法,获得的启发。
提前搜集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预设)
1.这篇文章围绕琥珀写了什么内容?
2.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3.这块琥珀中的苍蝇和蜘蛛会腐烂吗?
4.波涛澎湃是什么意思?
5. 什么是推测?为什么“从那块琥珀可以推测几万年发生的故事详细情形?”
6.这篇课文写到了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呢?
板块二:提出问题,自主解决,归纳方法
1.这篇文章围绕琥珀写了什么内容?
2.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3.这块琥珀中的苍蝇和蜘蛛会腐烂吗?
4.波涛澎湃是什么意思?
5. 什么是推测?为什么“从那块琥珀可以推测几万年发生的故事详细情形?”
6.这篇课文写到了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呢?……
分享交流自己是如何试着解决问题的?
方法归类:请教老师和同学,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
设计意图:回忆提问的角度能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出发,能够更好地把握学情,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同时,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从学生真实发生的学习情境出发,学生能更加容易习得和掌握尝试解决不懂问题的方法。
板块二:提出问题,自主解决,归纳方法
板块三:梳理信息,深层质疑,理解内容
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课文内容
段落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关键事件
1-9 一个夏日 海边树林里的松树上 苍蝇 蜘蛛 蜘蛛想要吃掉落在松树上的苍蝇,恰巧一大滴松脂落下来,它们被包裹进厚厚的松脂球里。
10-12 几十年 几百年 几千年 又是几千年
13-18 现在
默读课文,自主完成表格,交流分享。
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课文内容
段落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关键事件
1-9 一个夏日 海边树林里的松树上 苍蝇 蜘蛛 蜘蛛想要吃掉落在松树上的苍蝇,恰巧一大滴松脂落下来,它们被包裹进厚厚的松脂球里。
10-12 几十年 几百年 几千年 又是几千年 古老的森林 大海 包裹在松脂球里的苍蝇和蜘蛛 陆地下沉、海水漫上来,包裹着苍蝇和蜘蛛的松脂球被埋进了泥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琥珀化石。
13-18 现在 海滩 渔民 儿子 发现琥珀及由此展开的推测。
边读边画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句子。
琥珀的形成过程
板块三:梳理信息,深层质疑,理解内容
推测:有依据的猜测。
推测:小虫子在粘稠的松脂进行了挣扎。
依据:他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默读课文,联系琥珀的形成过程,思考作者推测课后习题三两个句子的依据。
默读课文,联系琥珀的形成过程,思考作者推测课后习题三两个句子的依据。
预设:作者写到树林里长着许多老松树,是因为只有老松树可以分泌松脂,才能形成松脂球。而热辣辣的太阳照着树林,也正是必须在炎热的夏天,松树才能渗出松脂。故事之所以发生在几万年前,是因为松脂变成松脂球再变成化石需要很长的时间。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学生也就把握了文章脉络。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两个核心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找寻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故事情形的依据,不仅及时解决了课后习题中的问题,同时将本文中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容进行了解释,还能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板块三:梳理信息,深层质疑,理解内容
板块四:对比阅读,品读语言,总结全文
同样是写琥珀的形成过程,阅读链接和课文的表达完全不同。
再次回到课文中,感受文中生动有趣的表达,分享交流。
板块四:对比阅读,品读语言,总结全文
作者简介
《琥珀》的作者正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柏吉尔,这个故事改选自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书中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有趣的童话故事,把晦涩难懂、枯燥的科学知识简单风趣地讲述给了读者。单看故事的目录就充满了趣味:风暴四弟兄,太阳请假的时候….这本书也被成为“科学的童话集”,很多大家想知道的科学知识的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链接的文字表达,让学生感受到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传递的魅力。同时向学生介绍《琥珀》的作者,激发学生对科学小品文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在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中,运用学习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更加深入地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内容。
板块四:对比阅读,品读语言,总结全文
《琥珀》学习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