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桂花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3 14:5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桂花雨》教学案例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桂花之美好和故乡之美好。
全文八段。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乍看波澜不惊,一想却已有法有情。有故乡,情便有了发端;有桂花,情便有了寄托。点明桂花开花时节是在中秋前后,便与下文八月是台风季节相勾连,为风前摇花铺路。第二段说明自己因香爱花,唯桂花最爱。第三、四段说“靠海”,说“台风季节”,说“被风雨吹落香味便差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要起“风”了,爱桂花的人是不忍让桂花被风雨吹落的,这样,第五段的提前摇桂花就理所当然了。第六、七段时间上由八月延伸到全年,空间上由故乡延伸到杭州,但不管时空如何变换,故乡的桂花都是无可替代的,因为故乡的桂花香已经浸入“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深深的爱恋。
寓情于物是本文创作的一个特点。让学生懂得这种写法,就能透过“桂花”看到“故乡”,就能透过“物”看到“情”了。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箩、杭”,会写“懂、箩、婆、糕、浸、缠、茶、捡”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领悟“寓情于物”写法。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爱恋,并领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诗句导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学生欣赏有关桂花的诗句,从中领悟诗人笔下的桂花。
2.欣赏图片,引出课文。同学们,我们一边喝着桂花茶,吃着桂花糕,吟诵者诗人的桂花诗,欣赏着不同种类的桂花跟随琦君一起去欣赏《桂花雨》。
出示课题设计意图:增进学生对桂花的了解,激发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课文赏析  
1.读课文,思考:桂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句子读一读。
2.交流:找出文中描写桂花的语句。出示课件 ,引读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是因为桂花虽然笨笨拙拙的,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喜欢桂花,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写到: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3.“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三、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小节。想想从哪颗感受到作者的快乐。用——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
四、精读感悟作者(心情)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小作者怎样“缠”?谁能表演一下吗?
  (2)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a.从“老是”、“缠”这个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盼望早点摇桂花)
  b.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
  c.对呀!作者是不是用错了?感叹号一般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作者这里用感叹号是为了?
 (说明作者自己非常急切盼望早点摇桂花)(说明作者恨不得马上就摇桂花。)
  d.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2—3人)
 (3)读得真好!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是件大事,她迫不及待想摇桂花,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有点烦,但又很耐心地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4)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更加急切了,心想这桂花怎么还开不足呀!
  2. 所以当母亲吩咐提前摇桂花的时候,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作者为什么乐了?
 (A.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母亲为什么提前摇桂花呢?
 (因为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赶紧吩咐提前“摇桂花”。)
  B.提前“摇桂花”,那是因为桂花如果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就——差多了。如果赶在下雨之前把桂花摇落下来,那桂花就——朵朵新鲜、完整。哎,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是作者期盼已久的大事,她自然高兴,当然“乐”了。
  3.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快乐和这样的景象读出来,试一试(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4.桂花纷纷落下,像()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
b.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
  c.桂花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
5.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a.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b.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
c.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6.摇桂花是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可想摇桂花在作者的心里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
让我们来甜甜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引读第4节。
1.摇花除了给作者和全家人带来了欢乐,还给谁也带来了欢乐?
2.我们只知道桂花开得最茂盛时,香飘——十里,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气里。现在怎么会“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桂花可以制作食品吗?]
  (因为全年人们都能品尝到桂花作的食品,如课文中说的桂花卤、桂花茶、桂花糕,除此以为还有桂花酒酿、桂花元宵)
  3.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给作者带来了童年的快乐,给一家人带来天伦之乐,给全村人带来丰收之乐。桂花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我念中学时到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出示母亲的话)
1.你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2.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哪些方面比不上)   
关注桂花、馈赠桂花的快乐。 桂花给邻居带来的香甜。 收获桂花的快乐。 吃着这些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香甜四季,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桂花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3.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正如杜甫诗中说的那样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爱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母亲难忘,作者我也难忘。难怪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五、寓情于物
1.切入:故乡是根,是一个人与这个世界最早发生联系的地方。有故乡,才有故事。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故乡,不讲道理,只讲感情。
2.思考:琦君的这篇散文,既表达了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那么,这两种感情那种才是最核心的?
3.提炼:是的,思乡才是最核心的。桂花只是思乡之情的一个寄寓。将某种情寄寓在一样具体的事物上,这种写法叫做——寓情于物。
六、课堂小结
1.桂花是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可想摇桂花在作者的心里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最后,让我们来甜甜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2.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不管她是在台湾写的,还是在美国写的。总之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板书:爱花思乡情)
  3.所以作者说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七、拓展阅读
1、作者琦君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   
2、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