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09 13:4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7张PPT。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从“ 会答” 到“ 会读+会答”一、研究课程标准和历年试题知导向,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有如下几个要求:1.整体把握:①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③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④阅读简单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作出判断;⑤能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⑥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语言方面:①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③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④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3.感悟评价:①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②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近3年山西省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考点明晰2010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小说《我们一样爱他们》考点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环境描写的作用;选词填空;谈感受等;议论文《熬住就是一切》考点有:中心论点;论证方法;补充论据;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去掉句子好不好,为什么;对词语的理解等。
2011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命运》考点有:概括人物性格;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用复句形式写句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句子等;说明文《成语里的歌声》考点有:说明方法;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理解;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从文中获得的知识等。
2012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我们会努力》考点有:省略号在语境中的作用;概括段落内容;结合句子谈感悟;词语的理解等;散文《青春》考点有:复句类型;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语言特色;结合句子谈感悟等;说明文《龙生九子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考点有:说明方法;题目的含义;对词语的理解。二、研究学生答题情况巧训练,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一) 学生答题失分表现失分表现一:
读文浮光掠影,解读偏离文意如:《心灵的“海底坐垫”》一文,第一题:心灵的“海底坐垫”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学生答题失分表现失分表现二:
审题走马观花,作答张冠李戴如:《温暖的扑克》一文,第三题:文中画线句子“‘那就这样吧,我要了。’我毫不犹豫地说。‘因为我想……’”。请你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把“我”这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学生答题失分表现失分表现三:
析题脱离文本,筛取整合欠准如:《日全食》一文,第二题是这样的:文中说“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21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此次日全食为什么说是“最壮观的天象”。 学生答题失分表现失分表现四:
拓展天马行空,感悟空泛失当如:《看海》一文中命题者设置的拓展延伸题: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与大自然相遇的经历,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学生答题失分表现失分表现五:
表述随心所欲,答案问题百出 学生易犯毛病:一、语病较多,不注意修改润饰文字,未能做到文从字顺;
二、层次不清,对一些多问及多点题目,采取杂糅答题,没有作逐层逐点的标注性解答;
三、缺少规范,对那些诸如手法分析,语言品味之类的试题,未能按照其固有的表达规律作答;
四、答案过长,对那些不限字数的试题,表述不够精要,答题不到位,不切要点。 学生答题失分表现失分表现六:
知识掌握不牢,概念模糊混乱 (二)复习措施1.训练学生养成读懂文章才做题的习惯。
答题前必须做到两读:一读,解决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概括);二读,解决文章表现什么(中心提炼)。 2.训练学生养成细致审题的习惯。
面对题干,先通大意:(1)这道题让我干什么?(2)有几个问题?(3)题干中的关键词是什么?(4)有没有特别的要求和限制?(字数、角度、范围等等)(5)答案最好以什么形式呈现才能紧扣题干问题?
3. 培养学生紧扣文本,优化整合信息的能力。
训练中,我要求学生①先从文章整体入手,把握全文,以免犯漏掉要点,以偏概全的错误;②再认真审视题干,审清试题的目的和要求,从而确立进行筛选的角度和范围。
有两种题型:
1.目的指向明确:
如:2008年山西省中考阅读《8分23秒的震撼》第二题:阅读第④段,说说小牛遇到了怎样的危险?(摘取法)2.目的指向不明确:
如《日全食》:文中说“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21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此次日全食为什么说是“最壮观的天象”。
这类题就要求我们注意利用信息标志:也就是文章中与回答问题相关的词语和句子。相关的词语如顺序词(首先、其次等)、关联词(因为、只有等)、代词(这、那等)、副词(已经、又等);相关的句子如过渡句、统领句、总结句等,把分散的信息提取并归纳出来,加工成完整的答案。(合取法)紧扣文本,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阅读模式,遵循“题从文中来,答到文中找”的要诀,就可以准确的筛取整合信息。4.训练学生的六种意识:
上下文意识(大部分题目的直接答案或答案线索可通过此法获得);
文章中心意识(大部分阅读题都和中心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角色意识(走入文本,与人物对话,体验情景);
联系意识(联系课本、课堂、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
要点意识(大部分题目可以对照分值确立要点);
规范意识(规范答题模式,答题语言)。
5. 加强各类文体知识和语法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准确掌握、区分阅读术语,学会运用语法知识。6. 引导学生探究各类文体阅读的答题规律、技巧,提高答题能力。结合历年考试的试题特点,我把记叙文阅读分为八大板块,每一板块我都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寻找这类题目,然后归纳出常见题型,共同商讨解题技巧,最后规范答题模式。以记叙文阅读为例,谈谈我的复习策略。一、整体感知寻捷径记叙文中的整体感知试题的考查,常常有以下几种情形:
1.概括文章(或部分段落)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
2. 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如:(2010 湖北恩施自治州) “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010 辽宁) “雪中小卓玛”
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2010 蚌埠) “牵挂”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重要的两件事。解题技巧:⑴步骤一: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基本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步骤二: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或事件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完成此类题目。
⑵一般陈述格式为:人+什么情况+事+结果(其中的“人”,特指主人公)对中心思想的归纳,常见题型为:“本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请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给你什么启示或启发”。
如:(2008 南充) “泪水中收获力量”
品读全文,指出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00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沙漠之心”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哪些启发?请简要谈谈。
解题技巧:⑴提炼归纳方法:
1.分析文章标题。有些题目巧妙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如:《白杨礼赞》
2.研究文章开头结尾。如:朱自清的《春》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语句。如:《故乡》
4.分析文章层次和人物事件。如:《背影》
5.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如:《最后一课》
⑵概括记叙文的中心的一般陈述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注意:如果原文有主题的明确表述,也可引用原文的话。}
二、理清顺序有方法对写作顺序的考查试题,往往有以下几种:
一是判断运用哪种写作顺序,
二是运用这种顺序的作用(表达效果)。
如:(2009 山东淄博) “躺在母亲身边”
第⑨、⑩两段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试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生命中给我首次拥抱的那个人”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解题技巧: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类型。
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如《月迹》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边叙 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如:《三颗枸杞豆》
作用:埋下伏笔,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同时,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和刻画人物形象,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三、思路线索分类型一般来说,常常从这些方面出题:找出文章线索,梳理故事情节,弄清人物的情感变化。
1、如:(2007 资阳) “稻子”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如:(2009 金华市) “那盆水仙花”
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
老头闯课堂→“我”善待老头→同学帮老头→▁▁▁→▁▁▁。
(2010 湖南长沙) “种春风”
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
有些嫌恶→▁▁▁→猛然打动→▁▁▁→▁▁▁。解题技巧:记叙文的线索:
①以实物为线索。如:《枣核》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孔乙己》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社戏》
④以时间为线索。如:《伟大的悲剧》
⑤以地点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⑥以感情为线索。如:《我的老师》
⑦以见闻为线索。如:《最后一课》如何判断文章的线索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文章线索的特征。文章的线索有两个特点:一是贯穿全文,它连接所有的材料,像串糖葫芦一样,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表示线索的文字会反复出现;
其次,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可以采取这些做法来抓文章的线索:①看文题②看反复③看抒情议论句④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提醒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多个线索,面对此类情况,我们只要理清其中之一就行了。
解题技巧:从划分层次来理清思路
上面两个题都可分为五层,我们可以先找出所给出的故事情节或感情所在的层次范围,推算出需要填空的层次范围,然后根据文中内容,仿照给出内容的句式作出回答。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文中有关的关键语句来理清思路。 四、分析文题有妙招此类题目的常见题型有:
1、考查题目的含义
如:(2009 山东临沂) “母亲的羽衣”
想一想,文中“母亲的羽衣”究竟指的是什么?
2、考查标题的作用
如:(2009 山东临沂) “母亲的羽衣”
以“母亲的羽衣”为题有什么好处?
3、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
如:(2009 厦门市) 通读全文后,请为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
4、如“六个馒头”中有这样一个题: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解题技巧: 题目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有的题只有一个表层含义,有的会一语双关,有两个含义。
如:《窗》解题技巧: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
①概括文章所叙之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②标明文章线索。如:《背影》
③点明文章中心。如:《白杨礼赞》
④表明写作对象。如:《我的老师》
⑤激发阅读兴趣。如:《母亲的羽衣》
这五点中①③④为内容上的作用,②是结构上的作用,⑤为艺术效果方面。标题的作用除此外还有设置悬念、烘托、象征等等。解题技巧: 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我们可以以贯穿文章的线索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中心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等。另外,在拟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简明、生动、有新意,要和文章内容紧密相关。 解题技巧: 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考虑。因此,分析文题要关注题目与主题的内在联系,关注题目的联想感悟点、关注题目与文章关键语句的关联性;关注题目与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这样我们才会从容应对这类题。五、分析人物有秘诀⑴如何分析人物?我认为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从直接描写入手。
2、从侧面描写入手。
3、从细节描写入手。
4、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5、从环境描写的作用入手。⑵中考考查题型及解题技巧 1、(2008 辽宁) “女教师的47个吻”
选文第⑿段画﹏﹏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文红眼圈红了,走过去亲了亲小丁丽,止不住流下泪来。)
2、①(2010 重庆) “好望角”
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
②(2010 浙江金华) “煤炭工和绅士”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
③(2008 南京) “田野上的白发”
简要说明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解题技巧:三个问题,问法不同,可都是考查我们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3、(2009 山西) “溃散的黑暗”
第⑦段写到了另外一个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解题技巧:侧面描写
答案示例: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盲姑娘乐观、坚 强的品质。)
4、(2008 江苏省) “开镰”
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请从(甲)(乙)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甲文: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澄黄是谷粒。
乙文:父亲躬身捧起一把谷子凑到鼻尖闻了闻,沉思片刻,又慢慢张开五指,任由谷粒从指缝间簌簌地洒落下来。)
(解题技巧: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更加突出,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5、(2009 沈阳) “敲雪”
选文第⒅段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
【解题技巧: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品质、性格,为下文做铺垫……】
6、如:(2009 福州) “一双脚上的修养”
文中第⑸段说“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女工此时的心理,把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解题技巧:要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女工,设身处地地去感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把她的心理活动流畅地刻画出来。)解题技巧 7、(2009 荆州市) “最美丽的谎言”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解题技巧:如何辨别文章的主人公?唯一标准就是看“谁”是最能体现作者意图和写作中心的,谁就是主要人物。)解题技巧: 第一问首先把握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哪些”表明答案不止一个。第二问人物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回答时要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紧紧结合文章的中心回答。解题技巧2、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如:《孔乙己》
②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如:《一面》
③抓住关键性词语。如:(2009 哈尔滨) “心灵折旧费”
请你说说⑦⑧两段中加点的“甩”和“抢”好在哪里?
④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如:对比手法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有:
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谨慎、勤俭、敬业、诚实、执着、势利…六、环境描写找规律环境描写一般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类。
1、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组合。其作用是: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⑵渲染某种环境气氛;⑶衬托人物心情;⑷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⑸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2、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描写的内容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等。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衬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
⑵渲染某种气氛。
⑶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⑷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从而表现文章主题。 中考考查题型1、如:(2010 福建晋江中考) “微笑的可乐”
开头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
【答案示例: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2、如:(2010 云南曲靖中考) “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第④段中划线句子“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环境描写。作用:①因为天气的寒冷,玛娅更加渴望得到那条围巾,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②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了玛娅对母亲的疼爱,同时也表明了玛娅是个热爱母亲、善良懂事的孩子。
3、 如:(2010 山西中考) “我们一样爱他们”
第一段属于小说三要素中的哪一种?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作铺垫。】 七、语言赏析选角度“语言赏析试题”。一般考查的形式有这么几类:
1、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的品味
2、重点句子内涵及作用的赏析
3、重点段落的赏析
中考考查题型如:《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理解“狡猾”这一词语的含义。
如:(2009 济南中考) “原谅”
请按照要求,为文中“我本能地跳了起来,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中“阴霾”这一词语作批注。
如:(2009 山西) “溃散的黑暗”
结合语境,品析第⒁段中加点词语“跌跌撞撞”的表达效果 解题技巧:步骤: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把握词语的感彩;
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
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即表现力。
解题思路及技巧:①结合语境,认真推敲;②遇到代词,从上查找;③由近及远,查找释句;④分析作用,要考虑全面,要紧扣句意、文段中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词语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来分析。
答题方法:①动词、形容词赏析: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或物的精神、品质);②反复强调的词语赏析:突出强调了……③感彩变化的词语赏析: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④答题格式:关键词含义=字面义+语境义+扣主题。中考考查题型及解题技巧1.如(2008 东山) “遥远的岛”
品味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
【解题技巧:联系上下文及文章主题分析句子描述(表现、揭示)了什么内容(道理)。
2.如:(2009 荆州) “向一棵树鞠躬”
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解题技巧:这道题考查的是哲理句赏析,这样答:这个句子告诉了……的道理(让我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3.如:(2009 河池) “豌豆要回到温暖的豆荚”
品味文中划线句子,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解题技巧:
答题格式:在内容上起到了……;在结构上起到了……。
内容上的作用包括:含义、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一定要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突出了……主题,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结构上的作用包括:呼应、过渡、伏笔、铺垫、总领、总结等;一般在开头:开篇点题,交代了……,总领下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在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扣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等。如果该句使用了修辞,还要从该修辞所产生作用的角度分析。
所以此类题以“内容+结构+修辞效果“的思路考虑分析,效果较好。4.如:(2009 兰州) “悠长的铃声”
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划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解题技巧赏析角度:①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现人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突出了……(对象的特点、作者的感情),加强节奏感。
夸张: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对偶: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
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引用:引经据典,增强文化底蕴。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某些情感,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对比: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渲染烘托:以景物以及人文气氛来烘托某种氛围、人物心情等。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的特征,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使文章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②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虚实结合: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③分析写人句子时,要侧重从描写方法角度去赏析。
④抓关键词语去赏析。(如:动词、叠词……)
⑤句式特点: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
疑问句: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制造悬念。
反问句:能加强……语气,使……的感情更强烈。
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⑥语言形式:优美、生动、准确、整齐、严密、简洁等。语言赏析类试题的答题套路:
运用___(修辞或表现手法等),___地写出了___(对象)的___特点。(答作用)。表现了作者___的思想感情(或突出了___的主题)。
如:(2010 江苏连云港) “母亲石”
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最后一段)
【解题技巧:或点明主旨,或承上启下,或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或突出……的中心。
思路与赏析句子相同。内容上、结构上作用都要关注到。】八、生发感悟看要求中考考查题型:
1、感受启示题
如:(2009 重庆) “为我唱首歌吧”
请简要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获得的启示。
(2009 武汉) “父爱陷阱”
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
解题技巧及答题格式解题技巧: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如: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谈。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点,这样更能写出自己的创意。
答题格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最后点出我们应该怎样。组织语言要简洁、流畅、有创意的表达。2.续写文字型
如:《白蝴蝶花》 假定你就是文中我的好友“嫣”,把你读完这个故事后的感慨写下来,作为文章的结尾。
【解题技巧:做这样的题,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和叙述角度,语言要流畅、优美。】3、人物评价型
如:(2009 武汉) “父爱陷阱”
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
【解题技巧:做这类题时,只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就可以了。】
4、选择判断题
如:(2009 扬州)
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解题技巧:做这类题,往往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可以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