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鸿门宴[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4-01 18: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课标背景下的: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2、能力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的能力。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细节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了解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体会文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落实教学目标,通过搭建平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做到读、写、议、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上,主要是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为此会发放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并且要求学生自理课文的语法现象和上网丰富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安排为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课时要落实文章的内容,扫除语言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的主人是你们,学习的创造者也是你们。现代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也要学会学习。今天老师就借助《鸿门宴》这篇课文,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学会自主地学习文言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质疑文章的字词
1、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主动勾画自己不懂的字词,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这一教学环节一定要开展,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发言,如果基础好可以课堂中完成。之后师生共同努力探讨重要的词语。
2、小组竞赛完成字词的整理
由各小组负责整理文章的重要词语(可以事先预习,也可以课堂中探讨)。之后经过展示,明确重点语法现象,评出先进小组。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字词。
相关知识省。
三、进行课堂练习扎实基础
省。
四、布置作业
1、查找相关的背景材料。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深入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第二课时则要进行对内容的探究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问:《鸿门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由学生复述相关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明确:鸿门宴发生在新丰鸿门,是项羽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在这个宴会上,刘邦、项羽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变得公开明朗,由此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2、师:“鸿门宴”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学生结合相关背景,谈谈对此次宴会的认识,同样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明确:“鸿门宴”是楚汉相争这段历史的开端,是双方力量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充分表现了刘邦和项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展示了二人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二、探究文章的情节人物
1、设计三个问题,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分组按照学生水平的差异,编为六人一小组(按照座位再编为一组),其中上、中、下水平学生各两人。
问题设计:
(1)请你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各个故事情节和文章线索。(第一大组)
(2)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进行分类,并结合课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问题较难,阅读中,教师必须做好指导,要深入这个小组中去,确定好水平较好的学生为探究中心,带动其他同学)(第二大组)
(3)结合课文,分析“楚汉战争”成败的原因。(第三大组)
(4)第四大组对相关组的问题进行总结。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明确:
(1)情节: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主要由这么几个情节构成:无伤告密· 沛公谢罪· 樊哙闯帐· 张良入谢·范增说羽·项王留饮· 项王赐酒·项王受璧·项伯报信·范增示意·樊哙陈辞·范增悲愤·张良献计 ·项庄舞剑·沛公出逃 ·沛公除奸。
此处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能快速把握文章的情节,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所以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语言多进行评价。
(2)人物形象: 《鸿门宴》是一次楚汉双方主要人物的聚会。作者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形象对比
   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
  主帅:刘邦————————————项羽
  (机智权变,善于用人)    (骄矜优柔,不善用人)
  谋士:张良————范增
  (老练多谋,沉着冷静)    老谋深算,急躁易怒
  部将:樊哙————项庄
  (勇猛胆大,临危不惧)   (忠为人臣,轻易放弃)
  内奸:曹无伤———项伯
  (使人告密,事后被杀)   (亲自告密,仍被重用)
此处最难分析,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一定要做好搭桥的作用,让学生去讲,而且要鼓励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分析的做法,适当地否定漫无边际地乱说。
此处可用的搭桥材料有:
A、“一个人的言行往往是内心性格和思想素养、道德意识的自然反映,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而面对突发事件和生死抉择的时候的言行是最反映人的内心本质的.不能从传言传说中来看待人物,那是主观的、不可靠。”
B、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C、配图加深学生对课文人物,感官上的认识。
提示学生从细节描写和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
(3)关于“楚汉相争”决定胜负的原因:
教师搭建平台:
决定“楚汉相争”胜负的原因有政治、军事、经济、谋略、用人等诸多方面,但领袖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的个性是关键。
毛泽东认为刘邦得胜的缘由:“决策对头,用人得当”“豁达大度,用人得当”。其所以如此,性格使然。
此处答案不能规定死,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分析,而且要鼓励个性化的阅读。要注意学生是否能做到史论结合。
三、拓展:
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主题:
项羽放走刘邦,纵虎归山,是项羽的 “妇人之仁”,还是他的“君人之度”?
搭建平台:对于项羽的性格命运有着诸多的评论: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究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毕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辩论结束后,由一位学生或多位学生进行总结,教师谈自己的观点:
项羽必败。这是因为:①性格上:他刚愎自用,不善用人,不用范增计谋,出卖曹无伤,信任破坏大计的项伯;崇尚武力,极端英雄主义,如:赞赏呵斥威胁自己的樊哙;凶狠残暴,火烧阿房宫三百里,活埋降卒二十万。②政治上:幼稚昏庸,缺乏大局观,缺乏准确的判断力,优柔寡断,贻误时机。③观念上:落后保守,无统一天下的雄心,只满足于做个“西楚霸王”。④恪守过时的分封制,废弃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所以说,项羽替代不了刘邦。
四、布置作业
选取文中一个人物进行分析,谈谈自己对他的看法,思考个人对于历史有什么样的作用,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借助参考书,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垓下之围》和发的材料《李将军列传》、《高祖本纪》。
上网找资料,查看《史记》的人物刻画特色的相关内容。
参考网站:1、http://www./site/TeacGroup/zhengzhi/ShowArticle.asp ArticleID=131 ( http: / / www. / site / TeacGroup / zhengzhi / ShowArticle.asp ArticleID=131 )
2、http://www./newbook/book22/zgwxs/zgwxs1-2-3.htm ( http: / / www. / newbook / book22 / zgwxs / zgwxs1-2-3.htm )
3、http://202.195.113.152:2080/gdwx/kecheng/2/2.5.htm ( http: / / 202.195.113.152:2080 / gdwx / kecheng / 2 / 2.5.htm )
4、http://www./SoftView/SoftView_26979.html ( http: / / www. / SoftView / SoftView_26979.html )(用户名ganfangtian密码RLA5KC )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三课时主要是结合《史记》的其它材料,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把有重大作用的人比作天上的星星,在司马迁的《史记》天空中同样也闪耀着很多星星,可以说这一些人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纪念碑上在永久地熠熠发光。一部《史记》就是一部人的历史,一部《史记》就是一部司马迁对前人的诠释。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物会在历史给我们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司马迁是怎样用自己的妙笔,是历史人物“生花”的。
二、回顾本文中历史人物,及作者使用的塑造人物的方法
学生根据所学,快速回答,明确:
作者通过矛盾冲突,通过人物语言和细节的刻画,塑造了主帅:机智权变,善于用人的刘邦,骄矜优柔,不善用人的项羽;谋士:老练多谋,沉着冷静的张良,老谋深算,急躁易怒的范增;部将:勇猛胆大,临危不惧的樊哙,忠为人臣,轻易放弃的项庄。
三、走进《史记》的人物刻画
学生利用预习所看的材料结合课文,进行阅读,探究。
问题设计:
1、《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试做简单的分析。
2、《史记》刻画的人物都有什么特点?(从类型、性格特征的总体印象)
3、《史记》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失败人物,而且作者大多抱以同情,并且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问题的探究一定要让学生多讲,教师不必给予答案,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四、展示学生第二课时对本文人物的评价。
五、布置作业
将自己写的人物评价加以润色,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字数在800字以上,抄在400格的作文稿上。
(主要是要让学生的作品投出去,找到更大的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