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共46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课件(共46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3 10:2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说木叶
林庚
学习目标
1、抓关键语句,理顺思路,把握全文大意。
2、概括“木” 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理解“木叶” 与“树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深入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落木”即“落叶”,那杜甫为何 大胆用“落木” 不用“落叶”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词填空:
因为林庚先生说“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现在让我们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走进诗歌的殿堂。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
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资料链接
君子如玉,谦逊之风
常言说“做人”,而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的。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中文系办一份学生刊物时,学生主编去找林老题字,林老爽快应允,还对当时这位才上大二的学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下午行吗?”当他按约定时间赶到林庚寓所,林老已立在初春的寒风中等候,拿出写好题词的精美卡片,还抱歉地问学生:“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不知道适不适合刊物用?”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林庚是一位真正的长者。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题目解说
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能锭
言筌
窸窣
迢远
niǎo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tiáo
给右边加红颜色的字注音
得鱼忘筌
真知灼见
二、初读,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 (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
(总结全文)
这是什么?
树叶?
木叶?
黄叶?
落叶?
同一片树叶不同的表达,到了诗歌的艺术世界究竟会有怎样的意味呢?
“树”与“木”的形象
“树” 的形象
绿色、湿润、枝繁叶茂。
树与叶的颜色相近,树与叶都会带给我们密密层层的浓阴的联想。
“树叶”的形象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由于“树”与“叶”形象是比较一致的,所以古典诗歌中, 很少用“树叶”, “树叶”一般简称为“树”或者“叶”。
“树”和“叶”所描绘的画面往往是生机盎然的,其暗示了诗人愉悦的情感体验。
“木” 的形象
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木” 容易让我们想起了树干;“木”还会暗示它的颜色性——微黄和干燥。
说起“木”,我们很少会想到“叶”,因为“叶”原本不是木质的,“叶”是绵密、湿润的, “叶”会带给我们浓阴的联想,与“木”的疏朗形象完全不同。
“黄叶” 的形象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在那蒙蒙的雨中,“黄叶”虽然具有“木”微黄的颜色,却完全没有“木”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木叶” 的形象
而“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微黄、干燥的叶子飘零而下……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的缘故,也是众多诗人钟爱它的缘故。
“木叶” 的形象
所以“木叶”它带来的是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常用于表达秋风萧瑟时的离情别绪。
“落木” 的形象
而杜甫“落木”的形象完全去掉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无边落木萧萧下”画面就更显空阔了,其所暗示的情感比“木叶”这一意象更为悲凉!
合作探究
一、位置
开头句
结尾句
中间句(过渡)
……
文段中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有哪些特征?
二、标志
概括性
指示性
层次性
……
三、语脉
并列
转折
递进
起承转合
……
树叶
“木叶”是什么?
为什么很少见“树叶”?
“树” 常见,单单
“树叶”不常见?
“树叶” 简称为“叶”—洗练
“木叶”却不简称为“叶”
“树叶”为什么无人过问?
“木叶”大行其道,且发展出“落木”?
语脉
小学语文作业题
要求:把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连接:
1、张海迪姐姐瘫痪了;
2、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习;
3、张海迪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
4、张海迪姐姐学会了针灸。
1、虽然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可她还是瘫痪了。
2、张海迪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会了针灸,她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
3、张海迪姐姐之所以瘫痪了,是因为顽强地学习,非但学会了多门外语,甚至学会了针灸。
孩子们的生猛答案:
正确答案:
张海迪姐姐虽然瘫痪了,
但是顽强地学习,
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
而且还学会了针灸。
语脉
重点研读探讨
第4、5、6段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浏览第四段,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落木千山
空阔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饱满
枝叶繁茂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暗示
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
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艺术特征1:
落叶
“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学生品读第5段)
在古诗词中“木”的形象富有暗示性。它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种排斥使“木”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
(1)生活中语言的暗示性:
红色:热情。
白色:纯洁
绿色:生命
鸽子:和平
康乃馨:母亲
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也有相对稳定的暗示性:
月——美丽、忧愁、冷清、思念
①月上柳梢头 ②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别时茫茫江浸月 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⑤月是故乡明 ⑥举杯邀明月
雨:清新可爱,忧愁满怀
①空山新雨后 ②天街小雨润如酥
③夜来风雨声 ④渭城朝雨浥轻尘
⑤寒雨连江夜入吴 ⑥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送别、留恋
①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③杨柳岸晓风残月。
④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⑤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鸿雁——相思
①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②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请先读这段前面的内容)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精读课文第6段: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及“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的不同意味,体会“木”在颜色上的暗示性。
(方法提示:朗读第六段后面内容,抓关键词句,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疏朗微黄
干燥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 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合作探究
第五段中“不落于言筌”是什么意思?引用此语意在说明什么?
得言外之意,不执著与文字。——例子(论据)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观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拓展练习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陆游《卜算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卜算子》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中国诗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暗示性)特征。说说 “梅”的形象:  
王安石的《梅花》:默默无闻,不畏严寒,傲雪盛开,高贵圣洁的形象。
陆游的《卜算子》:寂寞、凄凉、饱受摧残,但绝不与阿谀奉承之徒为伍、坚贞自守的傲骨精神的形象。
毛泽东的《卜算子》:美丽坚贞,不畏严寒,大公无私,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示例:“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小结
树叶
木叶
落叶
黄叶
落木
物象
意象(有意之象)
诗人感情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传达情感的差异性
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得到启示
结束语
最后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
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作业
从学过的诗词作品中找出采用“酒”的意
象来表情达意的诗句进行分析。
谢谢指导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