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B.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
C.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各行其是。
D.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2.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B.他引述孔子之语,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地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则属于“方”,安谧静止。
C.蔡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宣夜说的处境:“宣夜之学,绝无师法。(《晋书·天文志》)”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是历史的必然。
D.文中提到的“辰极”,指的是北极星;“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五星在天空的运行,看上去很不规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银河系,一个被天文学家称为“骨头”的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长卷须状的天体,可能从邻近的星体汲取生命能量,看上去非常年轻。
B.“日全食”发生当天,各大媒体的新闻记者和新闻采访车、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都放弃了休息,自始至终关注着这一天文奇观。
C.最近,天文学家们报告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双星系统,这一对双星位于银河系之外,属于大麦哲伦星系范围,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左右。
D.我国发射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将显著增加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研制水平,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科学活动是累积和渐进的,阅读科学史犹如登山,有时我们也可能跑一小段下坡路,或是绕过斜坡,但总的方向还是向上的,每个科学家都可以从前人达到的最高水平起步。相反地,艺术史则是一片冰天雪地,这里参差不齐地散布着许多小山。你可以攀登这些山峰中的一个,并达到极点——但却不能继续登高,只得下山回到平地,不断地重新开始。
A.研究科学和艺术都要关注过去和未来。
B.科学史和艺术史的阅读方法各不相同。
C.科学发展是累积渐进的,艺术发展是非连续性的。
D.科学活动经久不衰,相反地,艺术活动短暂易逝。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老大爷远远看见我,遂放下赶鸭的竿子,拉起敞开的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眯眯地向我走来。
B.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黄宗英谈到演员赵丹之死时说:“一个演员毕生塑造角色,而时代也塑造了他自己。他是在知心的观众欢迎的掌声和殷切的期待中,落下生命之幕的。”
D.小明看见王大伯家失火后,急匆匆跑来对母亲说:“着火啦!冲天的大火!大火吞噬了太阳!遮住了大地!”
6.下列对《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很早就已经形成了,在盖天说之前,已有两种学说,一种是“天圆地方说”,一种是“宣夜说”。
B.盖天说是一个富有科学意义的理论学说,它找到了适合其模型的数学方法,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满足社会需求。
C.“浑盖之争”促成了一些重要成果的出现,如《太初历》的制订,“勾股定理”的形成,唐代的天文大地的测量等等。
D.像“浑盖之争”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在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
7.下面文段有五处存在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公元1054年7月4日,清晨的东方,天空中贸然出现了一颗非常耀眼的客星。②这颗客星甚为壮观,③根据《宋会要》等古籍所记载,④在最初的二十多天里,⑤它不仅白天可见,而且晚上非常耀眼。⑥尽管它在此后亮度变暗,但仍然持续了近两年左右的时间。⑦在中国古代,客星可能表示彗星或者超新星爆发,⑧前者又常常带有不祥之意,因此这颗客星的出现想必也曾引起不小的恐慌。⑨如今,天文学的进步,我们对古代的很多天象记录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
阅读加蒂斯·斯卢卡的漫画《空对空》,按要求完成题目。
8.描述画面主要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40个字。
9.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5个字。
10.请用“天文学”作为开头语,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是天文学。它是使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对其他门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
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养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科技日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粳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
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12.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14.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5.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指原地坚守,不要越过雷池地界。后形容办事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语境是说袁隆平认为不能不敢打破权威的限制,熟语使用正确。B.金字招牌:意思是旧时店铺为显示资金雄厚而用金箔贴字的招牌。比喻高人一等可以炫耀的名义或称号。也比喻名誉好。语境是说企业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才能赢得好名誉,成语使用正确。C.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语境是说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都各自有自己的轨道,此处应为“各得其所”,其意思为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D.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语境修饰太阳的运行,成语使用正确。
2.答案:D
解析:A.“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为完全引用,“指出”后加冒号。B.“天道曰圆,地道曰方”为不完全引用,逗号应放在引号外。C.括号和括号中的内容应是解释“宣夜之学,绝无师法”的,故应放在引号外。
3.答案:A
解析:A.正确。B.搭配不当,“新闻采访车……放弃了休息”主谓搭配不当,可以将“和新闻采访车”删除。C.成分赘余,补语“约16万光年左右”中,“约”、“左右”语意重复,不能同时使用,应该删除一个。D.搭配不当,“增加……水平”动宾搭配不当,应为“提升……水平。故选A。
4.答案:C
解析:此题属于理解语段内容及概括分析语段,根据对语段的理解,联系选项内容,要找到语段的陈述对象是:“科学发展”和“艺术发展”,注意结合文段概括两个对象的特点:“科学活动是累积和渐进”、“艺术史则是一片冰天雪地”,可以概括为:科学发展是累积渐进的,艺术发展是非连续性的。故选C。
5.答案:C
解析:A项,“遂”是文言单音词,夹杂在白话文中间,语体色彩不协调,可改为“就”。B项,“从速交还”含有命令口气,不符合“失物启事”的写作目的。D项,“大火吞噬了太阳!遮住了大地!”一般用于书面语,用在口语交谈中不妥。
6.答案:D
解析:“在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错误,原文是“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不多见”不等于“绝无仅有”。
7.答案:①“贸然”改为“突然”。③“所”字删掉或改为“的”。⑤改为“它不仅晚上非常耀眼,而且白天也可看到”。⑥“近”和“左右”删掉其一。⑨“我们”前加上“让”或“使”。
解析:①词语搭配不当“贸然”与“出现”搭配不当,“贸然”意思是轻率地,不加考虑地。一般与“决定”搭配,不能与“出现”搭配。“贸然”改为“突然”。③结构混乱,“根据……所记载”中“所”字删掉或改为“的”。⑤语序不当,递进关系语序颠倒了,“客星”晚上能见到应是正常的情况,白天能看到是特殊的情况。改为“它不仅晚上非常耀眼,而且白天也可看到”。⑥不合逻辑,“近”表示接近,还没达到;“左右”表示或者接近,或者略微超过。“近”和“左右”删掉其一。⑨结构混乱,原句“天文学的进步”与“我们”都是主语,只能保留一个,可以在“我们”前加上“让”或“使”使其丧失主语的资格。
8.答案:左侧是冒出浓烟的化工厂,右侧是一个人在“气候变化会议”上演讲,冒出空白对话框。
解析:观察画面,左侧是密密麻麻的高大烟囱,冒出滚滚浓烟;右侧是一个在“气候变化会议”上发言的人,从他的嘴里冒出的对话框形如云朵,与左侧浓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空白的对话框仿佛预示着他的话是空话;两组“烟云”都飘向空中,让标题《空对空》一语双关,既指画面,也指画中人物的“空话”。
9.答案:讽刺了一些人空有豪言壮语,却没有实际行动的现状。
解析:概括寓意,首先看标题《空对空》,意思是以空头对付空头,形容空虚不实。画面中,左侧化工厂浓烟滚滚,对气候变化造成严重影响;右侧中,参加“气候变化会议”的人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想办法减少化工厂,恢复蓝天白云的美好环境,然而他却无视左侧的化工厂,只从嘴里冒出一连串空白对话框,这组对话框与左侧浓烟一样飘上天空,不但没减少浓烟排放量,反而增加了空中的“烟雾”;寓意某些人以空话来代替行动,实际上却并未对环境保护作出实际贡献。讽刺一些人光说空话,不干实事的情况。
10.答案:示例:天文学是使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对其他门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解析: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错误,原文说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假说”并不是确定结论。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错误,材料三只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
14.答案: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②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准确把握题干信息,然后回到材料中去寻找相关信息。“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相关的内容出现在材料三第二段,其后就是关于日本学者命名的介绍、中国研究人员的观点。那么分析原因就要明确中国研究人员的观点“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得出答案。另外,一定不能遗漏“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信息。
15.答案:《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经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需要概括每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水稻研究领先世界,并用较多篇幅对“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进行分析,可见《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的事实及其原因。材料二第一段介绍新闻事实,第二段介绍意义,侧重报道的是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在基因和化石两方面的研究,侧重报道的是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