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单元课时训练(解析版 )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单元课时训练(解析版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03 06:5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发展,成长为大型城市甚至超大型城市时会导致优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资源向该地区高度聚集,同时还会从劣势地区吸引人才、投资、人口、信息等优质资源。上述现象称为城市虹吸效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属于城市虹吸效应的有利影响的是( )
A.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向大城市集聚,利于提高劣势城市的教育、医疗水平
B.缩小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差距
C.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规模进一步扩大
D.人口回流,人口地区分布趋于平衡
2.劣势地区规避城市虹吸效应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B.禁止人口迁出
C.积极发展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D.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打造超级城市
2021年6月,浙江省成为建设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区。下表为2020年我国浙江、广东、甘肃和安徽四省部分指标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甲 乙 浙江 丙
土地面积(km2) 179643 425900 105703 140140
三次产业结构 4.3:39.2:56.5 13.3:31.6:55.1 3.4:40.9:55.8 8.2:40.5:51.3
人均生产总值 (亿元) 88210 35995 100620 63426
城乡居民收入比 1:2.49 1:3.27 1:1.96 1:2.37
注: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甲省( )
A.合资企业占比大 B.轻工业比重偏低
C.矿产、能源丰富 D.耕地面积比重高
4.与其他三省相比,浙江省先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最大优势为( )
A.产业结构较合理 B.人均生产总值高
C.社会经济差异小 D.土地利用率较高
碳排放对产业结构产生约束作用,而产业发展对碳排放产生胁迫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系数与碳排放效率(两者越接近,协调度越好)的协调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下列省(区、市)中,产业结构升级系数与碳排放效率协调度最高的是( )
A.山西 B.河南 C.福建 D.湖北
6.提高T省(区、市)产业结构升级系数的有效措施有( )
①加快科技创新
②加大政策扶持
③增大产业规模
④增加劳动力数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按时间由晚到早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8.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阶段城市化水平最低
②b阶段环境质量最佳
③c阶段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④b—c阶段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示四个阶段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按照区域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该地就业结构的变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
11.①阶段时,该区域处于( )
A.初期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D.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019年12月7日,《2018~201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正式发布并指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关注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现对长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进行评量,再将得分排序做比较,得出各城市的发展类型(下图)。若经济排名比环境排名靠前2位以上,则认为该城市“经济先行”;反之为“环境先行”;若二者排名差距小于2位,则视为“同步发展”。据此完成下题。
12.与长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现状描述相符的是( )
A.上海与南通经济水平相当 B.池州的经济水平高于苏州
C.杭州的环境质量优于南通 D.上海的环境质量与盐城相当
13.在我国主要城市群中,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高于京津冀城市群,这是因为珠三角( )
①人才多且环保技术更先进
②有更多的外资提供资金保障
③产业结构中轻工业比重较大
④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大都市围是依托空间经济染聚和扩散机制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构建上海大都布圈,打地具有全球形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大都市圈发展过程是( )
①多中心孤立集聚阶段 ②多中心强联系阶段
③多中心郊区化扩展阶段 ④空间聚合阶段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②③①④
15.上海市的主要辐射功能有( )
①城市核心功能 ②金融服务功能 ③农业带动功能 ④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襄阳、宜昌市是湖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通常是指在一省范围内,综合实力较周边城市强大,经济辐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辖的行政区范围,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且距离省会城市150公里以上、可以被赋予带动周边区域发展重任的大城市,一般设置一个或两个)。湖北省人多地广,武汉市一直是龙头城市,而且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是差距较小的宜昌和襄阳市,其余城市发展相对较慢。宜昌是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材料二 下图为湖北地区地形及部分城市分布图。
(1)说明襄阳和宜昌能够成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条件。(6分)
(2)简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设立对湖北城市化发展的意义。(6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高度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为了研究产业升级和转移对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带来的影响,研究人员制作了下表。
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三次产业结构概况
地区 2008年产业结构比重(%) 2018年产业结构比重(%)
上海 江苏 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第一产业 0.6 6.3 4.9 0.3 4.5 3.5
第二产业 41.5 51.5 51.3 29.8 / 41.8
第三产业 57.9 42.2 43.8 69.9 51.0 54.7
(1)绘制2018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饼状图。(4分)
(2)据表分析,2008年到2018年两省一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6分)
(3)分析2008年到2018年上海市二三产业比重变化的原因。(9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城发展起着辐射带动作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称为城市辐射。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下图为长三角主要城市分布图和201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部分城市辐射强度示意图。
(1)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9分)
(2)分析201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不同城市辐射强度的分布特征。(6分)
(3)与上海市的间距,苏南和浙北基本相当,但上海市对其辐射强度明显超过了浙北,分析其原因。(9分)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C;2.A
解析:1.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城市虹吸效应的有利影响是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规模进一步扩大,C正确;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向大城市集聚,利于提高大城市的教育、医疗水平,A错误;城市虹吸效应会扩大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差距,B错误;人口集中,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剧,D错误。
2.劣势地区规避城市虹吸效应可采取的措施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区域经济合作,A正确;禁止人口迁出不符合国家政策,B错误;积极发展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会扩大与大城市的差距,C错误;经济水平低,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能打造超级城市,D错误。
3.答案:A
解析:根据图文可知,甲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第二产业占比中等,人均生产总值高,经济发展水平高,广东、甘肃和安徽三省中应当是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以轻工业为主,B错误。第一产业泛指农业,甲省农业占比低,因此耕地面积比重应较低,D错误。广东第三产业占比最高,说明经济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时间早,合资企业的比重大,A正确,广东矿产、能源不丰富,D错误。故选A。
4.答案:C
解析:由图文可知,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差异最小,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不大,因此社会经济差异小,利于建设共同富裕的示范区,C正确。人均生产总值高不一定经济差距小,因此对先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不是最大优势,B错误。产业结构较合理和土地利用较高利于提高整体的经济水平,不一定利于共同富裕,CD错误。故选C。
5.答案:D
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四个选项中,湖北的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和碳排放效率的值最接近,说明协调度最高,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T省产业结构升级系数较低,碳排放效率较高,说明该省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该省(区、市)可以通过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①正确。此外,政府政策扶持也有利于提升T省(区、市)的产业结构系数,②正确。增大产业规模不会使产业结构升级,③错误。提高劳动力素质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劳动力数量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不大,④错误。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时期第一产业为55%,第二产业为20%,第三产业为25%,此时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应为区域发展的早期。b时期第一产业为20%,第二产业为55%,第三产业为25%,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问题较大,应为区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c时期第一产业为15%,第二产业为30%,第三产业为55%,此时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应为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根据各点的产业数值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较高的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故选C。
8.答案:D
解析:据上题的分析可知,a为区域发展的早期,城市化水平最低,①正确;b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低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要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②错误,④正确;c阶段此时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③错误。故选D。
9.答案:A
解析: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产业结构应为三、二、一的顺序,与其相匹配的就业结构也应逐渐转变为三、二、一的顺序。图中四地中,①地符合三二一的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答案:B
解析: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一般经历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的过程,就业结构也将逐渐实现这个过程。因此就业结构的变化顺序应为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二、三产业为主,并且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顺序应为③④②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答案:D
解析:①阶段,就业结构形成三、二、一的顺序,应为经济较为发达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D正确。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大,A错误。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大,B错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大,C错误。故选D。
答案:12.C;13.B
解析:12.略。
13.本题考查城市群的相关知识。珠三角城市群主要以轻工业为主,而京津冀城市群主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因此珠三角城市群环境污染较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整体较高。③正确。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小。④正确。京津冀城市群的环保技术相对更加先进,且有更多的外资提供资金保障,①②错误。B正确。故选B。
答案:14.B;15.B
解析:14.前工业化阶段,从空间组织上看是相互孤立的、小型的地方经济中心,工业化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空间上规模更大的集中和较大经济中心的出现,其活动范围也扩张到郊区。随着工业化日渐成熟,规模较大的经济中心增多,空间上更加接近,相互联系日益增多。最后的结果是经济中心互相依存,经济腹地相互交叉,经济活动的空间联系交错密集,大都市圈发展过程是①③②④,故选B项,ACD错。
15.上海大都市圈形成的主要条件有: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交通便利等。上海市的主要辐射功能是基于自身区位优势条件来带动辐射整个城市群,农业不属于其带动范围,③错误,故选B项,ACD错。
16.答案:(1)与武汉市距离适中(150千米以上)且不偏远;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周边城市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宜昌水能、襄阳旅游等资源丰富,各具特色和优势。
(2)完善城市等级体系,促进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湖北省城市化速度,提高湖北省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1)本题主要依托材料作答。二者距离武汉距离较远,符合大于150千米的要求且不偏远。二者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二者各具特色,宜昌水能资源丰富,襄阳市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优势明显。具备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条件。
(2)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后,可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城市等级和分工体系,带动整个湖北省城市化速度和水平提高。
17.答案:(1)

(2)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江苏、浙江由第二产业为主转化为第三产业为主;上海三次产业变化最显著。
(3)上海积极寻求先进发展模式,推动本地第三产业发展;上海经济发达,吸引众多第三产业入驻;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价、劳动力等成本增加,原有的低端制造业丧失竞争优势,转移出上海。
解析:(1)需要在图中注明产业、图名、图例。2018年江苏省第二产业结构比重计算为44.5%,绘制三次产业结构饼状图,

(2)读图表数据可知,两省一市的一二产业比重均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江苏、浙江由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此重大于50%)转化为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大于50%);上海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3%,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1.7%,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2%,三次产业变化最为显著。
(3)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经济中心,也是世界级别的大城市,因此积极寻求先进发展模式,推动本地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发展;上海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吸引众多第三产业入驻;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价、劳动力等成本增加,原有的低端制造业丧失竞争优势,转移出上海,转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上海市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较快,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显。
18.答案:(1)位于长江入海口,可以利用内河航运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位于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可辐射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航空、水运枢纽,是内陆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纽带。
(2)苏州、无锡、南通、嘉兴由于距离上海较近,地理位置优越,受上海辐射强度大;舟山、扬州等城市因距离上海较远,交通不便,受上海辐射强度较小。
(3)相比浙北,苏南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与上海的交通更便利;受省会城市辐射更弱。
解析:(1)注意设问要求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上海位于 长江入海口,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 ,可以利用内河航运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位于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可利用海运辐射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上海有多条铁路、公路在些交汇,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航空、水运枢纽,是内陆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纽带。
(2)从图中可以看出,辐射强度数值越高的,受上海辐射的影响越大,苏州、无锡、南通、嘉兴由于距离上海较近,地理位置优越,受上海辐射强度大,其中苏州最大;舟山、扬州等城市因距离上海较远,交通不便,受上海辐射强度较小。
(3)苏南相比浙北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经济基础更好,城市更多,城市等级更高;与上海的交通更便利;离南京较远,苏南城市受省会城市辐射更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