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2019年,小浪底水库来水、来沙量大增,是自水库运行以来进入黄河下游水沙量最多的一年。由于排水排沙,小浪底水库以下河段淤积明显。下图示意2019年小浪底水库下游三个不同河段槽宽与断面冲淤面积关系(正表示淤积,负表示冲刷),伊洛河口以上接近小浪底水库,夹河滩离小浪底水库最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19年夏季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江淮地区气温偏低 B.东北平原积水内涝
C.黄土高原植被干枯 D.天山南北阴雨连绵
2.越往上游,相同槽宽的断面冲淤面积越大,主要是因为( )
A.径流量小 B.水流速度慢 C.沙源丰富 D.河道宽度大
3.小浪底水库在春季水量较小时排水排沙不利于黄河下游的( )
A.航运 B.防洪 C.供水 D.灌溉
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回答下面小题。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少
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
③污染严重,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
5.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更有利于保障水质
D.解决了北方水资源紧缺的威胁问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开始,我国制造业发展遭遇严峻挑战。下图示意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东部沿海承接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关键条件是( )
A.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B.广阔的消费市场
C.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 D.临近产业转出地
7.第四次产业转移( )
①存在中国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
②转出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
③使我国东部沿海完全成为产业转出区
④使我国制造业受到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第四次产业转移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产业升级 B.降低生产成本 C.增加就业岗位 D.扩大销售市场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是目前重要的国际多边经济谈判组织,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原名为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TPP主要体现的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 )
A.世界政治多极化 B.世界经济全球化
C.区域经济一体化 D.地缘合作与冲突并存
10.TPP的成立( )
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利于成员国间商品、劳务、资本等自由流通
③拉大了成员国间经济差距
④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1.古代中国的商船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商船一般选择夏季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出发,冬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
B.夏季航行到索马里附近海域时发现此处水温异常偏高,且海面上有大量捕鱼的渔船
C.当他们顺风由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发现当地正午日影位于南方
D.返航时途经加尔各答港可以大量购置黄麻,带回国内
12.“一带一路”上适合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相“嫁接”的地区是( )
A.东南亚 B.西亚 C.南亚 D.中亚
13.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错误的说法是( )
A.“丝绸之路经济带”活跃中西部区域经济
B.“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过剩产能开辟了新的市场
C.“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东部地区资源的开发
D.“一带一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品牌自主化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有(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淤,以减少下游河床中泥沙淤积。冲淤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故黄河以“多淤善徙”而著称。最近一次的大规模尾闾(指江河下游)河道变迁发生在1976年,刁口流路废弃,河水向东经清水沟流路入海。刁口流路废弃后虽切断了黄河对该流路水、沙的直接供给,但废弃河道的泥沙沉积过程并未完全中止。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位置(a)及1976~2016年刁口流路河口三角洲岸线的变化情沉(b)。相关研究发现,自刁口流路废弃以来,甲~乙段平均每年约有10×104吨泥沙不断充填废弃河道,河道主槽高程累计抬升0.3~2.0米。
(1)简析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淤善徙”的自然原因。(9分)
(2)说出刁口流路废弃40余年来,其河道长度和河口岸线的变化特征。(6分)
(3)指出刁口河道废弃后甲~乙段淤积的泥沙来源,并简析该废弃河道泥沙沉积的过程。(9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能源东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下图是西气东输一期工程管道分布示意图。
(1)简述能源输出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6分)
(2)有专家认为天然气输送与管道运输二者“相互成全”,解释其中的道理。(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1分)
材料一 20世纪后半期,美国基于国内劳动力成本高和保护环境的考虑,开始将制造业中、低端环节向不发达国家转移,即“去工业化”。1970年,美国的第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3%、38%、59%;而到了2000年,其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6%、24.9%、73.5%,同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5.1%。下图示意美国工业区的分布。
材料二 自2008年以来,美、日等发达国家则提倡再工业化战略。特朗普上台后更是秉持“美国优先”原则,主动设置贸易壁垒并实施贸易保护以增强本国制造业优势,促使跨国公司的产业回流本国,希望重振美国制造业。
(1)简述20世纪后半期美国的“去工业化”对其国内社会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2)指出美国再工业化的区位优势。(3分)
(3)面对发达国家制造业从中国回流本国的态势,分析中国制造业应采取的对策。(12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夏季雨带的分布,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2019年,小浪底水库来水、来沙量大增,说明黄河径流量增大,即北方地区降水量偏多,该年夏季风偏强,形成南旱北涝,江淮地区气温偏高;雨带在北方停留较久,华北、东北降水量偏多,利于植被生长;天山地处非季风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故B选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断面冲淤面积的分布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越往上游,越接近小浪底水库的坝下,越接近排水排沙的沙源地,所以断面冲淤面积越大。故C选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小浪底水库排水排沙对黄河下游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黄河下游目前不具备通航条件;在水量较小时排水排沙容易造成泥沙在黄河下游干流河床淤积,导致河流水位抬升,不利于防洪;水位抬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供水和灌溉。故B选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到京津,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夏季降水多,调水量大,冬季水量少,①正确;调水没有现在的渠道,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②正确;穿越黄河,为避免受黄河影响,要建穿黄隧道,④正确;中线水质较好,工程建设利于改善受水区的生态环境,③⑤错误。故选B。
5.答案:C
解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于大量调水,会减轻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A错误;可能是输水线路沿线地下水位升高,加重土壤盐碱化,B错误;中线工程采用封闭的输水线路,更有利于保障水质,C正确;有利于缓解北方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但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D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第三次产业转移主要从亚洲“四小龙”转到我国东部沿海,关键条件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东部沿海获得了优先发展,A正确;该产品不是主要针对东部沿海市场,B错误;东部沿海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会影响产业转移,但不是当时的关键条件,C错误;该产业是从美国开始转出的,我国东部沿海据美国远,且距离产业转移地的远近会影响产业转移,但不是关键条件,D错误。故选A。
7.答案:B
解析:第四次产业转移主要是从我国东部沿海转移到东南亚、非洲,同时还转移到美国,日本、德国;从转移到东南亚、非洲可知这些区域经济落后,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同样较为落后,且距离东部近,所以存在中国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①正确;从转移特点看,该产业同样向发达国家转移,转出的不一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②错误;从图可知从我国东部沿海转出的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但我国东部沿海不可能完全成为产业转出区,③错误;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东南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依托低要素成本,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局面,④正确。B①④正确,故选B。
8.答案:C
解析:该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该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产业升级,A错误;美国等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制造业回流会增加生产成本,B错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失业人数增多,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来增加就业岗位,C正确;产品是面向世界市场,制造业回流后,不会扩大销售市场,D错误。故选C。
9.答案:C
解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体现。C项正确,并未体现世界政治、经济及区域冲突问题,ABD项错误。故选C。
10.答案:C
解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成立有利于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推动了成员国之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了亚太地区成员国经济的快速增长,②④正确,①错误;区域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成员国间经济差距越来越小,③错误,C项正确。故选C。
11.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商船出发的时间为北半球冬季,返回时间为北半球夏季,A错误。夏季索马里由于吹拂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索马里寒流),上升补偿流地区渔业资源丰富,B错误。从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日影朝北,C错误。加尔各答盛产黄麻,D正确。故选D。
12.答案:B
解析:“一带一路”上适合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相“嫁接”的地区是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B正确。东南亚、南亚位于湿润区,阴雨天多,太阳辐射能较少,A、C错误。中亚深居内陆,不临海,D错误。
13.答案:C
解析: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活跃中西部区域经济,A正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过剩产能开辟了新的市场,B正确。我国东部地区属于资源调入地区,C错误。“一带一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品牌自主化,D正确。故选C。
答案:14.A;15.D
解析:14.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存在的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因此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固定表土、减少径流。A正确。
15.本题考查河床清淤相关知识。将水库下游河床中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强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流量较大,流速较快,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对河床清淤,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冲淤效果最佳。持续放水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较小,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D正确,B错误。
16.(1)答案: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下游地势低平,加之河口处海水顶托作用显著,河水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抬升;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手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冲淤变化明显,河道易迁徙。
解析:下游河道“多淤善徙”,即是分析为什么河流易发生淤积,同时为什么河道易发生迁徙。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黄河流经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的河流含沙量大,黄河携带泥沙向下游入海口地区搬运,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同时受到河口处海水顶托的作用,使得河水流速进一步减慢,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大量沉积,导致河床抬升,河道易发生淤积。黄河下游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下游地区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而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河岸相对松软,易被流水侵蚀,其冲淤变化明显,河道易发生迁徙。
(2)答案:河道长度不断菱缩;河口岸线不断向岸(南)蚀退;河道长度萎缩和河口岸线向南蚀退的速度越来越慢。
解析:根据图b信息可知,刁口河道废弃四十余年以来,其河道长度不断萎缩(注意图中海岸线的位置)。同时,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自1976~2016年,图示区域河口海岸线不断向陆地一侧(南侧)退却,根据图中岸线之间的疏密信息可知,相邻两条岸线之间的时间跨度相同,但自1976~2016年,岸线逐渐密集,表明河道长度萎缩速度以及河口岸线向南侧退去的速度越来越慢。
(3)答案:泥沙来源:刁口流路河口三角洲。沉沙沉积过程:受风浪和潮流影响,潮流携带悬浮泥沙回溯(倒灌)。废弃河道:上涌过程中因流速降低,挟沙能力下降,悬浮泥沙逐渐沉积。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76年刁口流路废弃,河水向东经清水沟流路入海,所以废弃后的刁口河道甲乙段的淤积的泥沙来自黄河的可能性很小,由于该地以前是黄河入海口所在地,黄河自该处入海时沉积了大量泥沙,形成刁口流路河口三角洲,之后黄河改道,该地受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减少,而受海洋潮流以及风浪的影响,潮流向岸运动中,携带悬浮泥沙倒灌废弃河道,随着潮流上涌,流速降低,挟沙能力下降,悬浮的泥沙逐渐在甲乙段淤积,所以刁口河道废弃后,甲乙段淤积的泥沙来源主要来自于刁口流路河口三角洲。
17.(1)答案:获得资金补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获得资金补偿;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能够带动西部相关产业(如建材、钢铁等)发展,增加就业;能够促进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沿线城市天然气的利用,利于能源结构调整。
(2)答案:天然气输送为管道运输带来需求;管道运输使天然气输送更加便利。
解析:首先天然气输送为管道运输带来需求,促进了管线的铺设,促进了管道运输的发展;其次管道运输为天然气输送提供了最合理的运输方式和封闭的运输工具,使天然气输送更加便利,成本更低,管理更方便,更安全。
18.(1)答案:导致工业失业人员增加,工人收入减少;贫困、治安等社会问题加剧;加剧城市空心化,影响城镇化发展。
解析:工业化中,制造业位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利润最低,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中低端的制造业不断向外国迁移。但真正解决就业的还是制造业,制造业的大量外迁,导致工业失业人员增加,工人收入减少;由于收入减少,城市产生贫困、治安等环境和社会问题;产业外迁,加剧城市空心化,减少财政收入和城市建设,影响城镇化发展。
(2)答案:有丰富的资源;有庞大的市场;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有强大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有发达、灵活的资本市场。
解析:美国再工业化的区位优势:美国煤炭、石油、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美国经济发达,有庞大的消费市场;美国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链条较齐全;美国科技发达,有强大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制造业的后劲十足;美国金融市场发达,融资渠道较完善,有发达、灵活的资本市场。这些都有利于美国实现再工业化。
(3)答案:完善产业链,建设高质量、现代的产业链;挖掘中国国内市场的潜力,激发国内消费活力;加大科技投入,促使制造业升级;给予政策扶持,减税降费,降低国内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解析:面对发达国家制造业从中国回流本国的态势,分析中国制造业应采取的对策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的产业链,打造全球产业链最完善的高地;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国内市场的潜力,激发国内消费活力,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消费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研发水平和创新水平,促使制造业升级;加大政策投入和扶持力度,减税降费;加快基础设置的建设,提高物流通行速度,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国内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