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3 07:5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1.通过故事再现和读图,掌握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3.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宋初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2.通过读课本、史料,了解赵匡胤集权“安”天下的具体措施;知道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知识目标
陈桥兵变遗址
导入新课
黄袍加身
黄袍加身石碑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涿郡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960年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在位期间,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时间:公元960年
(2)事件:陈桥兵变
1、北宋建立
宋太祖像
(3)都城:开封
(4)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
2、统一策略: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爱卿,如今我大宋已经建国,但北有契丹、北汉,南有诸国,朕想平定四海,该如何进兵?
陛下,臣认为应该先打南方。原因有三:首先,南方都是小国,易平定;再者,南方的经济发展比较好,打下了南方就有比较好的经济支持;最后,北汉正好可以作为阻挡契丹屏障。不如等我们收拾了南方各国,再来打北汉、扫契丹。
赵匡胤
赵普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局部统一
过程:先南后北
意义: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五代十国)局面。
2、统一策略: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雪夜访普图
普曰:“……唐季以来……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出自《续资治通鉴》
问计赵普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粮
天下自安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调换将领,军队定期换防。
杯酒释兵权
相关史事: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收其兵
“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
目的 措施
军事
政治 中央
地方
经济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2.知州实施三年一换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收归地方财赋至中央
削弱相权
加强君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收拢地方财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更戍法)
3.地方增设通判一职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建立二府三司制
度支
盐铁
户部
同平章事
枢密院
(三衙)
(财政 机构)
(行政 机构)
(军事 机构)
三司使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皇 帝
六部
三省(虚职)
(吏户礼兵刑工)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1.派文臣做知州
2.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3.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1.取消节度使的截留特权
2.设转运使,监控地方财政
控制地方



罢节度使兵权 ,收地方精兵
制钱谷
重文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影响: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中国通史》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臣、轻武将
3.注重文教:
①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③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④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宋太祖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去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危害大。”
想一想:宋太祖的话表明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宋太祖
结合课文,说一说:假如你是北宋时期的一名官员,你选择做文官还是武将?为什么?
北宋重用文官,压制武将; 文官地位和待遇都高于武将;武将受文官监督和管束。
读书——科考——做官——重文轻武
宋太宗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3、影响:
积极:①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③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科技发达、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消极:①重文轻武,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
②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并增加了朝政负担。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1)国家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
扩充禁军
分散军权
增设官僚机构
冗兵
冗官
冗费
积贫
战斗力弱,战败赔款
积弱
(2)内部土地兼并、农民起义
(3)边疆辽、西夏威胁
2、王安石变法
(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4)内容:经济、军事、教育
(3)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5)影响:
①积极: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宋神宗
王安石
②消极: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最后以失败告终。
三、王安石变法
(6).主要措施
领域 措施名称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知识拓展
庆历新政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庆历三年(1043年)提出改革措施,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得到宋仁宗支持。范仲淹主持的这场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因反对派阻挠只施行了短短几个月,但北宋统治局面已经为之焕然一新,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宋仁宗
范仲淹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强化集权
重文轻武:压抑武将,文臣统兵,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军事:“杯酒释兵权”,统调分离,更戍法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行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涉及经济军事教育,最终失败
课堂小结
1.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北宋引以为戒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定都东京 B.设置刺史 C.重文轻武 D.削弱相权
2.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超越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C
A
课后巩固
3.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4.北宋施行重文轻武,削夺方镇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重用文臣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同时又重视武备,年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削减军备节省开支 B.提高文官的地位和待遇
C.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D.加强君权防止武将专权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