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03 23:1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泰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某煤矿发生瓦斯爆炸,致使数百人困于矿井下,被困人员保持内环境的稳态能增加生存机会。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机制是( )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C.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人体膝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乙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的影响
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会引起屈肌收缩
C.若刺激神经元甲的Ⅰ处会引起伸肌收缩,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
D.若刺激神经元甲的Ⅰ处,则可在Ⅱ处和Ⅲ处记录到膜电位变化
3.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的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B.组织液是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
C.激素能被体液特异性地运输到相应组织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
D.HIV在人体内环境中不能增殖,但能破坏人体体液免疫过程
4.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轴突末端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B.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C.在神经纤维上及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抑制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
D.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不一致
5.切除垂体后的幼龄小白鼠可能会出现
A.智力发育正常
B.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
C.甲状腺发育正常
D.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升高
6.青春痘(又名痤疮)是因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脂质分泌增多,堵塞毛囊口而形成。雄性激素起作用时,与皮脂腺细胞内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引起脂质分泌增加。由于毛囊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因此痤疮通常会伴随炎症的发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痤疮丙酸杆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来自细胞质基质
B.雄性激素通过作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调节细胞代谢影响脂质的分泌
C.痤疮患者体内通常能检测到抗痤疮丙酸杆菌抗体的存在
D.痤疮发生的原因是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和痤疮丙酸杆菌大量增殖所致
7.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会产生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病原体可携带多种抗原分子并引发机体产生多种抗体
B.新细胞毒性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染病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可被外来抗原直接致敏而活化
8.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B细胞激活的信号来自于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
B.神经元的树突可以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C.激活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与细胞外的抗原结合形成沉淀
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需要在光的刺激下才能合成,在单侧光的刺激下才能表现出向光性
B.赤霉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细胞分裂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二者都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C.某些植物出现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是由于体内生长素合成不足导致的
D.生长素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表现出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0.植物能感知外界光照变化,调节脱落酸和赤霉素合成,保证冬天(短日照)休眠、夏天(长日照)生长。有关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日照能促进所有过程,短日照能抑制所有过程
B.10℃有利于过程②④,30℃有利于过程⑤⑥
C.图示体现了植物的生长发育仅受激素调节
D.图示三种激素的合成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11.某高山苔原带不同海拔的牛皮杜鹃种群存活曲线如图所示,图中纵坐标表示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该苔原带中牛皮杜鹃的分布型均为集群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3条存活曲线可反映不同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
B.中海拔的牛皮杜鹃与水螅和小型哺乳类动物的存活曲线都不同
C.高海拔的牛皮杜鹃进入第II龄级比例最小,其分布型是种内竞争导致的
D.低海拔的牛皮杜鹃存活能力最高,其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12.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群落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鹦鹉科鸟类和猿猴均为北方针叶林的特有动物
B.陆地上荒漠群落和苔原群落尚未达到顶级状态
C.因气候恶劣,沙漠植物的生长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D.形成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的气候条件为低温高湿环境
1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食物网中生物的数量
B.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C.一片森林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4.有关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图中只有两条捕食链
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③细菌在捕食链中占有第二、三、四、五共四个营养级
④该食物网所处的生态系统为森林生态系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15.下图为我国稻蟹共作生态系统结构简图。此生态农业模式能提高水稻产量。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与单作稻田相比,输入的能量来源在光能基础上增加了饵料和粪肥
B.与单作稻田相比,营养结构更加复杂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与单作稻田相比,水稻产量提高的原因有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和杂草
D.河蟹取食老叶、河蟹粪便还田均体现了生态工程原理中的循环原理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错选得0分,少选得1分,共15分。)
16.下列调查活动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鲤鱼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C.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直接吸取上层菌液
17.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从而使Cl-内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脊髓的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外仍有离子进出
B.甘氨酸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起膜外的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若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则会引起肌肉痉挛
18.如图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可表示植物利用的氧气
B.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
C.分解罐中的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出物分解,为立体农业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
19.小鼠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如图所示,其中数字标号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a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只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B.图中的e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其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C.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c细胞只有一个来源
D.图中的免疫细胞除了c细胞外均可特异性识别抗原
20.水杨酸(SA)是一种简单的酚类化合物,被认为是一类新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科研人员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处理对百日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表1 外源水杨酸对百日草株高的影响
水杨酸浓度/mmol·L-1 株高/cm
0.0(CK) 18.75±2.74
0.5 20.37±2.89
1.0 16.03±2.77
表2 外源水杨酸对百日草干重的影响
水杨酸浓度/mmol·L-1 干重/g·株-1
根 茎和叶 花 单株干重
0.0(CK) 0.77±0.22 5.85±1.76 4.07±1.19 10.68±2.18
0.5 1.38±0.31 13.61±2.25 11.76±3.78 26.75±5.38
1.0 0.76±0.18 7.20±2.01 4.54±2.12 12.51±3.31
A.1.0mmol·L-1的外源SA处理后百日草平均株高有所下降
B.0.5mmol·L-1的外源SA处理提高了百日草各器官的干重
C.适宜浓度的外源SA可促进百日草株高和干重的提高
D.1.0mmol·L-1的外源SA对百日草根、茎、叶干重的变化均起抑制作用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桑基鱼塘人工生态系统是种桑养蚕与池塘养鱼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此模式形成了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的生产链条。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_________。
(2)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搭配,互利共存,实现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原理;塘泥中含有鱼的粪便,用塘泥作为肥料,可以促进桑树生长,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原理。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桑基鱼塘人工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4)当桑叶价格高,卖桑叶比卖鱼更合算时,当地农民会将蚕沙用作桑树的肥料,而不是喂鱼。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工程建设除了要考虑生态学、工程学原理,还需要关注_________。
22.梯田多由小田块组成,是中国的农民几代人改造出来的人工盛景。
(1)梯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各种生物,它们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__。
(2)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中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20 18 16 17 19 18
(3)如在适当时间将禾花鱼引入稻田,禾花鱼以落水的禾花为食,鱼肉具有禾花香味而得名禾花鱼,禾花鱼可作成美食被人们享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_________价值。
(4)能量流经梯田生态系统的渠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填成分)能将禾花鱼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23.如图是人体内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A、B和a、b、c代表相关结构,①、②、③代表不同的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从A传到B导致B兴奋,c的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
(2)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将兴奋传至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一方面使骨骼肌颤栗,另一方面使肾上腺素和___________(填序号)的含量升高,产热增加。
(3)血糖含量降低时,会刺激___________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调节血糖升高的原理是___________。
(4)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的分泌属于激素分泌的___________,甲状腺通过分泌激素调节全身细胞的代谢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的 功能。
(5)某病人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递质)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从免疫角度上说,该疾病属于___________病。临床上可以切除___________来治疗重度患者,其原因是切除该器官能抑制T细胞的发育,使细胞因子不能产生,从而减少抗体的产生。
24.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中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提高血糖浓度。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2)在血糖浓度的神经调节过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中,②结构是体温调节中枢___________。该器官既是神经中枢,又能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靶细胞感受激素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
(4)糖尿病患病机理是___________分泌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代谢受阻,血糖浓度升高。
25.某兴趣小组对生长素相关应用和研究非常感兴趣,并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芽的数量大大增加,从生长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个图中,能正确反映生长素浓度与芽位置关系的是(侧芽1、侧芽2、侧芽3分别表示距顶芽的距离由近到远)________。
A. B.
C. D.
(3)番茄营养丰富,若正常传粉形成幼果后,用高浓度生长素喷洒幼果,可能出现的是( )
A.种子明显增多 B.形成无籽果实
C.部分果实脱落 D.果实较大
(4)下面是研究生长素的三组实验设计示意图。
①根据实验1结果可知,切除尖端的幼苗,向左弯曲生长,其生长素最终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实验1是为了研究幼苗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且能促进幼苗下端生长,应补充的对照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2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泰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答案
1.D 2.B 3.D 4.A 5.D 6.B 7.A
8.B 9.D 10.D 11.B 12.D 13.B 14.D 15.A
16.BCD 17.ABD 18.D 19.ACD 20.ABC
21.(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自生 循环
(3)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4)经济学原理(经济和社会的实际状况)
22.生物群落 随机取样 18只/㎡ 直接 食物链(网) 分解者 无机物
23.负电位变正电位 ② 胰岛A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分级调节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自身免疫 胸腺
24.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变 血糖含量降低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糖蛋白 胰岛素
25.(1)解除了顶端优势(解除了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
(2)B
(3)C
(4) 幼苗尖端 将未接触过幼苗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幼苗切面右侧(对照组为空白琼脂块,其他与实验组相同) 实验结果为幼苗向左弯曲生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