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下册2.6导体和绝缘体(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下册2.6导体和绝缘体(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03 11:2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2.6导体和绝缘体
设计者 审核者 执教者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出检验导体和绝缘体的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检测。 2.能根据实验记录,归纳、概况出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2.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身边的不同应用。
教学重点: 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物体的导电性。
教学难点: 检测方法科学、规范。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由易拉罐剪下来制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回形针等待检测的物体,电路检测器1个,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路的知识。在这一课中,学生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流是否能够通过,也就是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情况不一样:有些物体容易使电流通过,具有导电性,这样的物体叫作导体;有些物体不容易使电流通过,不具有导电性,这样的物体叫作绝缘体。该检测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身边材料性质的认识,加深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学生能够使用电路知识来分辨导体与绝缘体,解释不同现象背后电流不能流动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 一、聚焦(教学导入) 1.在连接电路时,我们为什么要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学生思考交流) 2.这节课我们继续借助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二、探索(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主问题1:材料盒中的20种物体,哪些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阅读课本34页探索部分,梳理实验方法。 2.思考实验注意事项。 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交流实验方法,预测被检物体能否使小灯泡亮起来,填写在导学单上。 2.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并做好记录,与预测进行比较。 3.将能使小灯泡亮的物体放在一边,不能使小灯泡亮的放另一边,仔细观察他们的异同。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交流实验现象和互学中问题3。 2.展学方式:小组小循环。 3.展学时,声音洪亮,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补充、质疑和评价。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 通过测试搜集证据,发现有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有些物体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通过测试、比较和分析最终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主问题1预设答案 1.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玻璃不能让小灯泡亮,钢管、铅笔、铜丝、铅丝、铝丝、铁丝、硬币、回形针能让小灯泡亮,电路检测器两端连接卷笔刀、导线、插座的塑料部分不能让小灯泡亮,一端连接塑料部分,一端连接金属部分不能让小灯泡亮,两端都连金属部分能让小灯泡亮。 2.金属能让小灯泡亮,塑料、陶瓷、木块等不能让小灯泡亮。 三、研讨(教学总结) 1.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检测结果相同吗?我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对于同一种物体的检测,不同小组检测结果如果不同,可再重复检测。) 2.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下图中的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 (让学生意识到通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用导体材料使电流通过。) 四、拓展 1.阅读安全提示: 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的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如果我们触及了家中使用的电路,电流就会通过人体而危及生命。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部分,不能触摸导体部分,还要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脑上。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课后练习: 找找家里用电器上的导体和绝缘体。
板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