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匆匆》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匆匆》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3 08:3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5.匆匆
散文
朱自清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这一年,散文《匆匆》出版。
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922年3月,正是“五四运动”落潮期。身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作者一边感受着时代的变化,一边深感现实的无力,内心充满了迷茫苦闷。但他并不颓废消沉,用细腻隽永的文笔,写出了《匆匆》,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展现了现代散文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掌握字词
凝然:本文指眼睛定定地看的样子,此指注意力专注。
蒸融:蒸发融化。
伶伶俐俐:本文指脚步轻快的样子。
挪移:挪动;移动。
游丝:蜘蛛等所吐出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读完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情感呢?
朗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
梳理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三个部分。你会怎样划分?
1 提出主要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初步抒发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之情。
2-4 从“我”的生活角度形象描写时间匆匆流逝及情感态度。
5 作者再次发问,向世人提出警示。
阅读第1段,提出问题。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运用排比修辞,描绘一幅美丽而充满活力的春日画面,是大自然荣枯的规律。
三者可以再来与日子一去不复返形成对比,强调了作者 之情。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连用设问句,写出作者的两个猜想,强调作者对日子匆匆流逝的怅然若失和焦急不舍。
引出下文对时间匆匆流逝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具体描写。
怅然若失
焦急不舍
文章还有哪一处有连续发问的语句?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阅读第2-4段,回答问题。
1.阅读第2段,日子还有什么特点?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运用比喻修辞,把日子(时间)流逝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形象写出时间流逝无声无踪、难以察觉的特点,
运用叠词表达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惊恐痛惜不安之情。
追问:作者为什么说“八千多日子”而不说“二十四年”呢?
追问:作者为什么说“八千多日子”而不说“二十四年”呢?
第2段: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第4段: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用一个更有冲击力的数字表现时间流逝之多,与广阔的时间长河形成对照,揭示出人生命历程之短暂,
富有哲思,体现作者的痛惜不安。
阅读第2-4段,回答问题。
2.时间是怎样匆匆流逝的呢?
一天从早到晚,在作者起床、洗手、吃饭、凝思、叹息中悄悄流逝。
追问:作者怎样写时间匆匆流逝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运用拟人修辞,把太阳人格化,形象写出时间悄悄流逝,不易察觉,表现作者茫然无奈的心情。
阅读第2-4段,回答问题。
追问:作者怎样写时间匆匆流逝呢?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运用排比、拟人修辞和动词“跨过”“溜走”“闪过”,叠词“伶伶俐俐”传神写出时间流逝不易察觉、轻盈飞快的特点;强烈表现出作者懊悔无奈之情。
好处:抽象的时间流逝写得具体可感,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阅读第2-4段,回答问题。
3.第4段连续发问的内容有何关联?连续发问有什么作用?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运用设问与反问修辞,写出作者在反思—否定自我-再反思的过程;
强烈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无所作为的痛惜与不甘;
也表达了作者不愿虚度光阴积极向上的态度。
反思
否定自我
再反思
4.开头结尾都出现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分别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描绘春景,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怅然若失和焦急不舍。
引出下文对时间匆匆流逝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具体描写。
结尾再次提问,首尾呼应,强烈表达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无奈。
警醒人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阅读第5段,回答问题
归纳主题
本文围绕 ,运用 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时间具有 、 、 的特点;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 、 之情,警醒人们 ,也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态度。
匆匆
拟人、排比、
设问、反问
一去不复返
无声无踪
轻盈飞快
焦急无奈
痛惜不甘
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不愿虚度光阴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