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走进信息世界--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浙教版(广西)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走进信息世界--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浙教版(广西)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3-03-03 09:0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进信息的世界》信息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基本说明
授课题目 《走进信息的世界》
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 授课课时 2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年级 七年级
授课人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套教材选用的是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该教材在从学生的主体性知识与能力建构出发,设置了必学与选学的若干栏目。但是由于教材编写时间久远,里面的部分内容与案例不太贴近现实生活,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主题一“走进信息世界”,将该主题分为两个课时进行讲授,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内容为信息以及信息的特征。学习信息的特征,体会信息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信息甄别的意识。
四、学情分析
一般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成分中形式运算思维已经逐步占了优势。同学们能够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思维具有预计性,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思维能够跳出旧框架。 七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追求新颖、独特的因素,追求个性色彩和系统性、结构性。虽然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学习风格分析 待了解分析 起点能力分析 信息技术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操作性较强,并且七年级新生刚刚进入中学生活,学习积极性较高,较为热情,但是学生的能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感兴趣的点不是学习,而是局限于网络娱乐,对教材的知识不感兴趣,同学们对于课程的认识有待提高。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信息的含义以及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途径; 了解信息的基本特性; 正确识别信息的真伪,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的能力,体会信息的无处不在,掌握学习基本概念,理解基本概念的方法; 能针对具体信息选择适合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甄别; 情感与态度: 能感受信息的各种特征,体会信息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养成信息甄别的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性;信息的甄别 (二)教学难点:信息的甄别
七、教学方法与策略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
八、课前准备
检查教学环境,准备教学PPT
九、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 引入信息的概念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课件导入,“在水一方”让学生回答此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信息? 提问:“在水一方”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信息? 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 提问: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学生答: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
过渡语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
新课讲授 (一)实践学习环节1 实践学习一: 准备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三种不同液体,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发出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1.教师:可见,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根据颜色、气味等各种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事物,如何获取信息呢? 2.教师:请举例说明。 3.教师: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时空限制,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摄像机、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使人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正因为如此,信息的来源很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很多,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探究活动,体会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如何科学地选择获取途径。 学生:回答问题并填表。 1.学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2.学生:显微镜、电话、网络……
2.探究学习环节2 探究学习:假如我们想知道室外的气温,有多少种途径呢?它们各自的操作步骤又是什么?所获取的气温精确度如何?请完成下发在桌面的表格。 1.教师:早晨起床,我想知道今天的气温,以便增减衣服,需要上网查询吗?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2.教师:我准备外出旅游,需要了解目的地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呢? 教师总结:信息来源多种多样,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信息需求和物质条件,选取适当的方法。 1.学生:(直接到室外感觉以下即可。) 2.学生:(天气预报。)
过渡 以上我们通过两个实践活动,了解了信息的含义,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什么是信息。
3.游戏学习环节3 (做游戏)将班级成员平均分成四组,每组指定一名同学做裁判,记录活动完成时间,防止违规现象。然后展示游戏规则,分发纸条,注意纸条上的号码各不相同。 四组学生同时按规则开始游戏,各组裁判记录游戏过程,比较传输结果和原始电话号码是否相同。 1.讨论: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了纸条的内容? 教师:总结存储性(纸条、磁盘文件)、传递性 教师:请网虫组同学打开各自的文件,发现共享的信息没有丢失。 教师:总结共享性。 2.讨论:哪几组所传的电话号码准确无误?哪几组所传的电话号码误差很大?为什么? 教师:总结信息的失真性。 3.讨论:假如我有一个好消息想告诉远方的朋友,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假如传递信息的范围扩大到全球,那么传输方式及传输效果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当传输范围扩大到全球后,可能采用的信息传输方式将变为广播、电视、电话、E-mail、QQ、MSN、邮局邮寄信件等,相应的传输条件、速度、结果又将发生改变,同时还会带来费用问题,我们要根据情况选择经济适用的途径来传输信息。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实验,尝试归纳信息的主要特征。 讨论:为什么大家知道了纸条的内容? 2.讨论:哪几组所传的电话号码准确无误?哪几组所传的电话号码误差很大?为什么? 3.讨论:假如我有一个好消息想告诉远方的朋友,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假如传递信息的范围扩大到全球,那么传输方式及传输效果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4.拓展环节 同学们畅谈一下未来信息!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实践活动,分别从事物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三个角度,进行了探究和讨论,归纳出信息的含义和5个主要特征,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
十、板书设计
十一、教学评价
十二、教学流程
十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能体现我们教材处理水平,要将一节没有操作内容,纯粹是知识与概念讲授的课,设计为一堂融知识、观念与信息道德为一体的好课,就要求我们努力创设情景,恰当应用信息案例,将概念性知识巧妙融入其中;要预先收集一些直观的图片、影视或动画来阐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减少空洞的纸上谈兵;通过应用举例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 重要意义;通过对未来信息社会提出的展望,让学生自主联想畅谈对未来信息设想,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