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03 23:15:29

文档简介

勃利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
参考答案
1-5DDDCA 6-10:CDABB 11-15CDABD
16-20BCCBC 21-25DCDAB 26-30CDAAC
31、AB 32、ACD 33、BCD 34、ACD 35、AC
36、(10分,除标记外,每空1分)答案:(1)二 (2)效应T细胞;体液;抗体(2分)
(3)抗原(2分);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2分);灭活病毒疫苗中可能含有新冠病毒的核酸2分()
37、(10分,除标记外,每空1分)答案:(1)种间竞争;基本不变 (2)b;偏高 (3)增长;20(20--30);等于
(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0.75P/(M+N)或3P/4(M+N)(2分)
38、(10分,除标记外,每空1分)答案:(1)水平;初生 (2)偏大;不变 (3)15.6% (4)太阳光能和有机物输入
(5)0.5(2分)(6)a-b(2分)
39、(10分每空1分)答案:(1)不受意识控制
(2)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垂体;尿量和尿的成分
(3)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靶器官)
(4)CO2、NO勃利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45分)
1、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B.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C.保持捕捞强度1,用大中型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D.保持捕捞强度2,同时用中网目捕鱼可以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
2、下图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 D.捕食、互利共生
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①中若Ca2+浓度过低,易引起肌肉抽搐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4、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5、如果你马上要进行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进考场前心跳加速、汗腺分泌增加,是由于( )
A.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B.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C.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D.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6、高原反应是人体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而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急速产生的各种不适,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患者经鼻管或面罩吸氧(1~2L·min-1)后,症状基本缓解情况严重时需要进行输液等处理,医院给患者输液时需要使用生理盐水。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稳态的维持需要人体内氧气等组成成分的含量恒定不变
B.初入高原后内环境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速率会下降
C.由患病到康复的过程中,乳酸的含量会先升高后下降,最后维持相对稳定
D.输入的生理盐水中的Na+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无关 B.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只需要人体部分系统的参与
C.内环境处于稳态时人体不会生病 D.尿毒症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调有关
8、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神经元由轴突、树突、胞体和神经髓鞘组成
②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③轴突可接受来自同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的信号
④一条神经就是一条神经纤维,由轴突和包裹的髓鞘组成
⑤轴突和树突末端均有细小分支,遍布人体全身
⑥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约是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
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9、下图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A、B,C为神经纤维上的三个区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缩手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B→C
B.图中B区Na+的内流使膜外的Na+浓度小于膜内的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D.B为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与K+外流有关
10、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下列对促胰液素发现过程实验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一开始学术界普遍认为胰液的产生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B.沃泰默的实验证明胰液的分泌只与小肠神经有关
C.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彻底排除了神经的干扰
D.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促胰液素随血液运输至胰腺
11、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结、扁桃体、骨髓、胸腺和脾都属于免疫器官
B.胃液呈强酸性,属于人体抵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C.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
D.第三道防线是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1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说法,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在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B.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来缓解症状
C.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保持动态平衡
13、人体通过对机体产热和散热的调控,维持体温37.5℃左右。图是某人感染病原菌后的体温变化曲线,其中产热一定大于散热的过程是( )
A.ab段 B.bc段 C.cd段 D.bd段
14、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风湿性心脏病均为自身免疫病
C.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衰老细胞
15、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量( )
A.增加,以抑制其生长 B.增加,以利其生长
C.减少,以抑制其生长 D.减少,以利其生长
16、成人排尿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当膀胱充盈的压力通过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直接传到脊髓。在排尿中枢的控制下,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使尿液进入尿道,可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于是完成排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成人通常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反射
B.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膀胱壁的逼尿肌
C.排尿反射属于正反馈调节,利于使尿液顺利排出
D.排尿反射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
17、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厉行禁毒是我国一贯的立场和主张,面对当前禁毒新形势,青少年要掌握毒品致病机理的相关知识并做好禁毒宣传。结合图及可卡因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功能
B.吸食毒品会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多
C.多巴胺与结构①特异性结合并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D.“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会出现焦虑、失望、抑郁等情绪
18、如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均给予左侧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是(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1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表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表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C.预测某种群数量将逐渐增加的主要依据是丙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影响丁
20、λ表示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0-5年,种群呈“S”型增长 B.5-15年,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C.15-25年,种群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D.第30年,种群数量最少
21、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机体后能引起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
22、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一公顷水稻的年产量 B.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C.某湖泊每立方米水体鲫鱼的数量 D.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23、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24、生活在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道中的木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良好。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
A.互利共生、寄生、种间竞争 B. 种间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种间竞争 D.互利共生、种间竞争、寄生
25、下列有关陆地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耐寒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
B.草原生物种类约占地球已知种类的一半
C.荒漠中的植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D.森林生物群落中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26、下列关于陆地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灾过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一定增加
C.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27、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B.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采集、调查
C.采集的小动物只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
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
28、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29、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数值),其中正确的是( )
A.“草→兔→狼”这一捕食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C.图中b=h+c+d+e+f+i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30、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能量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下列关于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呈倒金字塔形
B.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属于次级消费者
C.城市生态系统可以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二、多选题(15分)
31、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B.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属于体液免疫
C.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
D.抗体、溶酶体、淋巴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32、在“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图小方格中酵母菌计数是10个
B.若用台盼蓝染色,只计数不变蓝的酵母菌
C.将适量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培养液进行高温处理,然后立即加入酵母菌
D.若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再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则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
33、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刺激中央前回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B. 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C. 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 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34、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完成峰顶测量任务。据科学家对珠峰地区的考察研究,发现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植被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图表示珠峰不同海拔地段的植被分布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海拔的升高,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温度、地形、土壤湿度等
B.珠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植被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要调查珠峰北坡生长的一种珍贵的草本药材的种群数量,可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这是珠峰海拔6000~7000m地段出现了绿色植物的原因之一
3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此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丁占有3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三、填空题(40分)
36、人类文明史也是一场与疾病的抗争史。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研究表明,新冠肺炎是由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肺炎。人感染后常见有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新冠肺炎侵入人体后,大多数病毒会被吞噬细胞吞噬,该过程属于人体第_____道防线。
(2)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寄生在宿主细胞中,_____能识别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后,会被_____(填“细胞”或“体液”)免疫产生的_____所凝集,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新冠病毒的预防主要是接种疫苗,灭活病毒疫苗是一种常见的疫苗。疫苗在免疫学上被称为_____,多次注射疫苗的目的是使人体内产生_____。正常人接种新冠灭活病毒疫苗后,需48小时后方可采样进行核酸检测,否则会出现检出病毒核酸的现象,其原因是_____。
37、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其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1所示,种群数量关系如图2和3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1中可以看出,轮虫与鲫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一般情况下,如果鲢鱼数量下降,该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填“上升”“下降”或“基本不变”)。
(2)图2为鲫鱼的种群数量相关曲线,要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鲫鱼种群数量应处于图中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第1~5年间,年龄组成为_____型,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年,第20~30年间该种群的出生率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若鲢鱼、鲫鱼和轮虫的同化量分别为M、N、Q,鲶鱼摄入体内的能量为P,粪便中的能量是25%P,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5%P,则前一营养级和鲶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100%。
38、某湖泊生活着芦苇、浮萍、金鱼藻等生物,并长期养殖鲫鱼。回答下列问题
(1)从湖岸到湖心依次生长着芦苇、浮萍和金鱼藻等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若从湖底裸地开始逐渐演替为陆生群落,这种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若调查期间有些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则该种群密度的估测数值会__________。当鲫鱼被大量捕捞后,其K值将__________。
(3)下图为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效率: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来源于____________。
(5)图中肉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图中数字___________所代表的能量之中。
(6)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39、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进行综合分析后发出指令, 通过神经的调节作用,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这类支配血管等的神经调节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 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________,促进肾脏 对Na+的重吸收,同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激活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的名称),并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这样通过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3)当该同学处在寒风中时,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被动员起来,此时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增 多,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不变”等),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其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这种调节系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轴。
(4)体液调节的体液因子除了激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填2种物质)也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