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6 10:5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材料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
A.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 B.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C.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 D造成了分封制的最终瓦解
2.孟子指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体现出孟子的主张是( )
A.爱民重民 B.节用而尚贤 C.善民教民 D.重刑以治民
3.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旨在( )
A.发展教育事业 B.强化地区管理 C.加强皇权统治 D.促进民族融合
4.汉武帝统治时期,不断征伐四夷,仅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南地后,便“兴十万余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此外,汉武帝还赏赐无度、极尽奢靡,以致出现倾尽府库也难以填补“兵甲之财、转漕之费”的情况。这些现象( )
A.标志着西汉王朝的由盛转衰 B.反映了当时国家经济调控能力较弱
C.是当时边疆危机加剧的表现 D.客观上推动了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
5.下表为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部分文献资料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 )
文献 内容
《搜神记》 羌煮(涮羊肉)、貊炙(烤全羊),翟之食也。自太始(汉武帝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蓄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
《梦溪笔谈》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长筒靴),有蹀躞带(能挂载小物品的衣带),皆胡服也
《旧唐书》 (松赞干布)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自亦释毡袋,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A.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B.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
C.“大一统”思想的强化 D.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6.唐代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躲避战乱,“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据统计,仅苏州一地,因战乱南迁于此的人口便达二十余万。这一现象( )
A.利于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 B.标志南重北轻人口格局的形成
C.导致南北长期的分裂对峙 D.消除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7.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人仕方式记载的全部1561人中,“科举人仕”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
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
8.北魏末年,贾思勰通过研究前人成果、搜集民间歌谣、走访农民老者、亲自耕作实践,最终撰成《齐民要术》,并在其序言中写道:“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酱醋),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由此可知,《齐民要术》( )
A.摒弃了传统农本思想 B.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
C.提倡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D.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9.据《宋史》记载,“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这说明宋代( )
A.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完善
C.冗员现象日趋严重 D.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10.为适应疆域空前辽阔的特点,元朝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如下图)。行中书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但受中央专制。据此可知,行省的设置( )
A.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实现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C.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1.北宋时期,煤炭虽然得到一定的开发和利用,如“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燃)薪者”,但煤炭最终未能引发推动社会实质性变革的“燃料革命”。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根源是中国古代( )
A.统治阶级的反对 B.工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C.煤炭资源的匮乏 D.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12.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表现了江南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到了元朝,散曲比宋词更为灵活,适应了市井演唱的需要。材料主要说明宋元时期( )
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C.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
13.明朝时期,政府规定:“凡使臣进贡,沿途关支廩(发放粮食)给口粮",并支付接下来行程的钱财。番夷土官使臣抵达北京后,则安置于会同馆,茶饭柴薪也完全由明政府免费供应,“量其来人重轻合与茶饭者,订拟食品桌数,扎付膳部造办”。这些规定( )
A.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明政府的负担 B.利于推动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 D.旨在宣扬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
14.下表为清朝在部分边疆地区的治理措施。这些措施( )
地区 措施
蒙古 击败准噶尔部;设立盟、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新疆 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并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西藏 中央政府分别册封达赖和班禅以“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并于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A.促进了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B.旨在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C.助长了边疆民族割据的倾向 D.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5.下表为某同学收集的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应是明清时期( )
明朝 (苏州)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明朝 (景德镇)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
清朝 朱家角镇人口分类:男口、女口、幼童口……雇佣口、奴仆口、婢女口、僧口……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B.经济重心的日益南移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16.明清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他们或在政治上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或在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或在思想上倡导经世致用理念。推动这些思想形成的根源是明清时期( )
A.理学思想长期的束缚 B.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 D.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17.《瀛寰志略》是徐继畲撰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著作。在书中,他阐述了自身对当时世界地理的认识,对西方文明的看法以及对西方国家强弱形势的考察。此外,当时中国思想界对西方的认识程度和取得的新突破在书中也有所表现。由此可知,该著作( )
A.提出了变法自强的主张 B.彻底否定了天朝上国观念
C.揭露了清朝的封闭腐朽 D.利于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18.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洪秀全宣称要开创一个无尔虞我诈的太平世界,并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然而在定都天京后,他不仅极力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其高级将领也广蓄妻妾。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B.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C.政策主张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D.完全没有建设新国家的意愿
19.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并在首刊上发表《京师强学会序》说:"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并强调“普鲁士有强国之会,遂报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维新”,号召知识分子要合众人之财力心思,拯救国家前途。全文激昂慷慨,爱国之情滥于育表,“读之多为之泪下”。由此可知,当时( )
A.维新变法运动群众基础雄厚 B.国人的民族意识已彻底觉醒
C.康有为注重思想舆论的引导 D.报刊是启迪民智的主要方式
20.有学者认为:1911年10月10日的起义是仓促发起的,新军军官的秘密被泄露,不到了3000人的士兵只得奋起自救,一个本省的旅长被迫统率临时政权;在革命者、立宪派及部分官僚的推动下,华南、华中各省以及东北的几个省,在六个星期内相继宣布脱离满清,实行独立。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使专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隐藏着失败的危险因素
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仅对南方诸省有影响力
21.下表是1913~1918年英、法两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两;指数:1913=100)。由此可推知,当时( )
年份 英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4951471 93.4
1917 51989135 53.6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1568858 29.6
A.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 B.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C.辛亥革命的反帝政策效果明显 D.一战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2.习近平在评述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由此可知,该历史事件( )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推翻了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C.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历史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
23.20世纪30年代中期,红军总政治部先后颁布了《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及《对回民的宣告》等文告,要求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的牛,“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这些举措( )
A.奠定了土地革命的群众基础 B.旨在扩大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C.有利于红军战略转移的实施 D.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24.二战中期,日本要求“伪满洲国”将产出原煤的30%(2.28亿吨)、生铁40%(1200万吨)运往日本;此外,还在蒙古和华北大力发展其国内短缺的畜牧业和棉花种植业。日军的这些做法旨在( )
A.加速日占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以战养战”,满足国内的社会需求
C.实现东亚区域内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D.打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垄断
25.关于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政治统治的腐败,即坚持党专政、个人独裁,肆意发动内战;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军事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还有的则认为是国统区经经济的崩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C.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26.1951年6月1日,自《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发表后,在数月间,全国各地捐款数额便达31847亿元(旧币值约10000:1)。此外,各省人民还积极捐助战斗机如东北人民认捐203架、华北人民认捐100架、苏南人民认捐120架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源于土改完成使社会生产力快速提升 B.是当时强大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C.实现了中美军事力量对比的彻底逆转 D.表明志愿军的武器主要来源于捐助
27.下表为我国某一时期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的占比情况。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占比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32.2%
合作社经济 53.4%
公私合营经济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0%
个体经济 7.1%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国民经济基本实现了全面恢复
C.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已被彻底废除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28.在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提出实行“三不原则”,即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同时指出,在协商时,“要发扬民主,要启发人家批评,要听人家的批评,自己要经得起批评。应当采取主动,首先作自我批评。”毛泽东的这些主张( )
A.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 B.彻底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风气
C.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思想基础 D.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29.据统计,1992年,我国约有1000万名公务员“下海”经商,虽然多以“停薪留职”的方式,但仍有超12万人辞职“下海”;此外,大批科研院所、高校等体制内的知识分子也加入了此次的“下海潮”。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
A.中国加入世贸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强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 D.公务员社会地位日益降低
30.下面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由此可知,我国的外交政策( )
时期 主要内容
1949年《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即从中国经日本到澳大利亚,经中东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及其周边国家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中共十九大 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A.包容性与灵活性并存 B.具有传承性的特征
C.坚持合作共赢的道路 D.蕴含意识形态色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西汉末以前,所谓三公是丞相、太时、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掌管武事,时设时废。《汉书》往往每逢大事,辄载:“事下丞相、御史。”唐代的行政中枢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若论其实,侍中、中书令在唐方为真宰相,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即宰相的构成愈加复杂,中枢权力更加分化。
—摘编自施建雄《王鸣盛论汉唐之际政治制度的得失》
材料二
通过这一调整,朱元璋大大地提升了皇帝的权力,致力于实现其所谓的“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的构想,然而改革的弊端也立时显现。据史料记载,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前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1160件,共计3291件事。大小事务都要汇集到皇帝那里作出最后决断,对皇帝的个人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摘编自李子龙《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地,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并对共进行评价。(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对宰相制度所采取的措施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8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在帝国斜阳里,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士大夫开始从求购“坚船利炮”中寻求新路。1865年,李鸿章在韩殿甲制造局、丁日昌制造局等基础上筹建江南(机器)制造局,并不断扩充,至甲午战前,无论规模还是生产设备,均为国内乃至亚洲机器制造局之冠。其产品主要有枪炮、水雷、弹药、机器等,中国第一台明轮蒸汽军舰“恬吉号”也由其制造。江南制造局每年享有经费30~70万两不等,主要用于向西方采购机器、原材料及聘请洋技工等。除了单纯的制造外,江南制造局附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等。其中翻译馆,在20余年间翻译出版了163种欧美书籍,另办有约30种辑刊。广方言馆不仅是晚清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西书出版机构,其衍生的兵工学堂也是中国设置最早的兵工学堂。
—摘编自孙晔飞陈娜《江南制造局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1950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在莫斯科同苏联政府领导人会谈,并商定苏方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随后,我国提出了建设独立自主的机器工业,讨论了建设汽车制造厂的议题,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工厂设计。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胜利下线,标志着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历史的结束。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江南制造局建立的背景及其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发展相比江南制造局的有利条件并分析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的历史意义。(10分)
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根据材料信息“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中间为公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井田制,其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井田制出现在奴隶社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瓦解,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的出现推动了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排除C项;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材料没有反映出井田制遭到破坏,且分封制最终瓦解是在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之后,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等可知,孟子主张既要爱护人民、善待人民,也要以礼仪道德教育人民,故选C项。爱民重民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思想,排除A项;节用而尚贤是墨家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重刑以治民是法家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信息“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欲求学的以吏为师”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进行思想控制,进而加强皇权统治,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4.D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的扩张政策和挥霍无度的举措导致了当时财政出现了危机,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盐铁官营制度的实施,故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处于西汉的兴盛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因支出过大导致财政危机出现,这与国家经济调控能力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对匈奴的作战,使边疆危机日益缓解,排除C项。
5.A 材料分别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中原地区富贵人家多崇尚少数民族的食物,南北朝以来中原人民吸收改进了少数民族的服装,以及唐朝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衣食住行方式及文化,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民族间在生活习俗上的交流融合,与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及“大一统”思想无关,排除B、C两项;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导致大量人口迁移至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不仅为其带来了丰富了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从而利于促进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南重北轻的人口格局形成于宋朝,排除B项;安史之乱并未导致唐朝南北分裂,排除C项;唐宋后,区域经济差异性呈现加强趋势,排除D项。
7.C 由图可知,唐朝后期平民入仕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扩大了选拔的范围,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护封建统治,也没有涉及其公平性,排除A、B两项;传统选官制度在唐朝仍处于重要地位,门第观念并未完全扭转,排除D项。
8.B 由材料“贾思勰通过研究前人成果、搜集民间歌谣、走访农民老者、亲自耕作实践,最终撰成《齐民要术》”可知,《齐民要术》是在总结前人农业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和传统技术的推广,故选B项。《齐民要术》强调“起自耕农”表明其重农倾向,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对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而不是提倡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耕作模式的转变,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悉隶三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通过增加宰相人数、增设新机构,分解了相权,使皇权得到加强,故D项正确。官员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办事效率,排除A项;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完善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项;冗员现象日趋严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0.D 材料“行中书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但受中央节制”,说明统治者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皇权问题,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均排除。
1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煤炭的商业价值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进而难以引发社会性的“燃料革命”,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统治阶级是否反对煤炭的开发利用,排除A项;我国古代的工业水平并不落后于世界,部分时期处于领先地位,排除B项;我国煤炭资源并不匮乏,排除C项。
12.B 根据材料信息“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器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适应了市井演唱的需要”可知,宋词对市井生活的描绘体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到了元朝,散曲的出现更加适合民间百姓,这都说明宋元时期文学呈现出世俗化趋势,故B项正确。城市娱乐活动丰富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通俗文化的发展而非主导,排除C项;材料中仅提到了江南经济的繁荣,没有涉及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的信息,且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外国朝贡使团的生活开销均由各地政府及中央政府承担,这无疑会增加明朝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政府对国外使团的优待,不涉及民间贸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朝贡贸易,与近代国际贸易发展相悖,排除C项;朝贡贸易旨在宣传明政府的国威,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通过武力平定了边疆地区的叛乱后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政策,这一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政策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D项正确。清政府的统治政策尊重了当地民族的风俗传统,并未使边疆民族的社会形态发生转变,排除A项;清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巩固清王朝的政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排除B项;清政府的武力平叛以及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等职位的设置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管控,排除C项。
15.C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点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因此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至清末才逐渐废除,排除A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在政治上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观念”“在思想上倡导经世致用理念”可知,三位思想家具备了启蒙思想的特征,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结合唯物史观可知,导致这些思想形成的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理学思想的束缚和君主专制的强化并非其思想形成的根源,排除A.D两项;西方启蒙思想在18世纪逐渐形成,C项与史实相悖,排除。
17.D 根据材料“自身对当时世界地理的认识,对西方文明的看法以及对西方国家强弱形势的考察”“中国思想界对西方的认识程度和取得的新突破等在书中也有所表现”可知,该书有利于推动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革新,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变法自强是维新派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天朝上国观念的存废,且“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介绍西方世界,未揭露清政府的封闭腐朽,排除C项。
18.A 根据材料“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广蓄妻妾”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地位平等的朴素追求,但领导者在运动取得一定成就后又逐渐暴露封建等级思想,并逐渐腐化堕落,这正是其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局限性,与官本位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高层的腐化,与政策随意性无关,排除C项;太平天国试图建立新国家,只是受困于阶级局限性而未能成功,排除D项。
19.C 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注重发挥报刊的宣传作用,积极调动国人的家国情怀,以激发国人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的意识,这反映了康有为注重发挥思想舆论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康有为的文章调动了部分国人的家国情怀,并不能说明维新变法运动拥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初步觉醒,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报刊是启迪民智的主要方式”的结论,排除D项。
20.B 根据材料“一个本省的旅长被迫统率临时政权”“在革命者、立宪派及部分官僚的推动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进展迅速,但推动其发展的势力错综复杂,革命者、立宪派、旧官僚及投机分子鱼龙混杂,为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故B项正确。彻底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无关,排除C项;辛亥革命主要影响华南诸省,也辐射到北方部分省份,排除D项。
21.D 根据材料可知,1914年以后,英法对华出口货物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一战,英法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这有利于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改变,中国经济便无法摆脱对列强的依赖,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英、法对华出口货物,不能直接反映国人的消费情况,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目标,排除C项。
22.A 根据材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为五四运动,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项正确。1928年,二次北伐的胜利,使北洋政府的统治彻底覆灭,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排除C项;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关,排除D项。
23.C 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期”“《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长征时期,红军总政治部颁布的条例有利于降低红军与沿途各省市少数民族的矛盾,维护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团结,进而保障红军长征的顺利进行,故C项正确。此时处于长征时期,与土地革命及扩大革命根据地的范围无关,排除A.B两项;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排除D项。
24.B 根据材料“将产出原煤的30%(2.28亿吨),生铁40%(1200万吨)运往日本”“在蒙古和华北大力发展其国内短缺的畜牧业和棉花种植业”可知,日本通过侵华战争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以满足其国内经济发展及支撑其侵略战争,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日军对中国经济的剥削,A项与史实相悖,故排除;C项与史实相悖,故排除;日军的做法旨在通过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以满足其经济、军事上的需求,而非打破列强对中国经济的垄断,排除D项。
25.A 根据材料可知,在研究解放战争时,不同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国民政府的溃败作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反映了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故A项正确。“无法形成统一结论”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学者素养无关,排除C项;历史解释需要有严谨的论证过程,排除D项。
26.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6月1日,中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推行爱国公约,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向前线捐钱捐物,有力地保障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全国人民的这些行为切实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展现了极强的民族凝聚力,故B项正确。此时土改仍在进行中,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夸大,排除;捐助的武器只占志愿军武器的一小部分,排除D项。
27.D 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中国社会经济成分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已被基本消灭,这反映了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故D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排除A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实现全面恢复、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且材料中经济成分的变化与国民经济恢复、土地改革无关,排除B、C两项。
28.A 根据材料“提出实行‘三不原则’,即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要发扬民主,要启发人家批评,要听人家的批评,自己要经得起批评。应当采取主动,首先作自我批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三年自然灾害后,党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背景下,毛泽东在政治上强调发扬民主精神,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左”倾思想,这有利于推动该时期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和发展,故A项正确。“彻底纠正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排除C项;七千人大会是对党的工作的总结与调整而非重心转移,排除D项。
29.C 根据材料“1992年”“超12万人辞职‘下海’”“大批科研院所、高校等体制内的知识分子也加入了此次的‘下海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确立,商业经营环境不断优化,这推动了大批体制内人员辞职开展经商活动,故C项正确。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A项;此时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排除B项;D项与史实相悖,排除。
30.B根据材料“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可知,不同时期,我国的具体外交政策虽然不同,但都遵循了独立自主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传承性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包容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合作共赢,排除C项;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且材料中的对外政策未体现意识形态色彩,排除D项。
31.(1)变化:由独相制变为多相制(或实行群相制或集体宰相制)。(3分)评价: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利于避免决策失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9分,任答三点即可)
(2)措施:废除丞相职位,权分六部。(2分)消极影响: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降低了国家的决策效率;强化了君主专制,易造成统治腐败。(6分,言之有理即可)
32.(1)背景:“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及洋务运动的兴起;两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西方工业文明的不断传入。(6分,任答三点即可)特点:属于官办企业;发展速度快,生产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对西方的依赖程度较深;影响深远。(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人民建设新国家的热情高;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相继开展,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援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6分,任答三点即可)历史意义:使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分,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