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海水“制碱”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册化学

文档属性

名称 3.3 海水“制碱”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册化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03 19:3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 海水“制碱”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流程简图如图),反应原理为NH3+H2O+CO2+NaCl=NH4Cl+NaHCO3(析出),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沉淀池中的反应物共含有4种元素
B.通入氨气的作用是使溶液呈碱性,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更多地析出沉淀
C.图中X可能是氨气
D.过滤得到的“母液”中一定只含有两种溶质
2.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铁屑溶于稀硫酸:
B.食盐溶于硝酸钾溶液:
C.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D.用石灰乳粉刷过的墙壁日久会变白变硬:
3.只用一种试剂就能把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鉴别开来,这种试剂是(  )
A.氯化钡溶液 B.碳酸钠溶液 C.酚酞溶液 D.石蕊溶液
4.若向相同质量的NaHCO3和MgCO3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多
B.二者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一样多.
C.碳酸镁消耗稀盐酸的溶质少
D.二者消耗稀盐酸的溶质一样多
5.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1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无色的溶液是(  )
A.Ag+、Cl-、Fe2+、 B.、K+、Ca2+、Cl-
C.Cu2+、OH-、、Ba2+ D.、、Na+、Cl-
6.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干冰升华需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B.Ca(OH)2能与酸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食用水产品防腐
D.小苏打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发生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7.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2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NaCl BaCl2 Na2SO4 B.Na2CO3 NaCl Na2SO4
C.CuSO4 NaCl NaNO3 D.Na2SO4 HCl KCl
8.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作火箭燃料的助燃剂
B.氢氧化钠固体能吸水,可用来干燥CO2气体
C.稀氨水含氮,可用做氮肥
D.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9.下面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Cl、HCl、Na2CO3、NaOH B.H2SO4、BaCl2、KNO3、NaOH
C.CuSO4、Na2CO3、NaOH、KCl D.NaCl、KCl、HCl、NaNO3
10.下列各组离子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K+、Cu2+、SO42﹣、Cl﹣ B.K+、Na+、CO32﹣、Cl﹣
C.NH4+、Na+、NO3﹣、OH﹣ D.Na+、Ba2+、NO3﹣、SO42﹣
11.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a2+、CO32﹣、OH﹣、Na+ B.Na+、SO42﹣、OH﹣、Cl﹣
C.Ba2+、H+、OH﹣、Cl﹣ D.NH4+、NO3﹣、OH﹣、K+
12.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3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Al3+、 、 B.Na+、Cu2+、 、OH-
C.Mg2+、K+、 、Cl- D.Ca2+、Na+、 、Cl-
二、填空题
13.有A,B,C,D四种化合物,A是硝酸盐,B是酸,C是碱,D是含+3价元素的氯化物,它们能够发生以下反应:
①A,B的溶液混合后,出现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②B,C的溶液完全反应后,得到食盐溶液
③C,D的溶液混合后,出现红褐色沉淀
(1)写出A,B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C,D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如图所示的物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A.白醋(含醋酸) B.全效洗洁精
(1)小明取少量白醋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成   色.
(2)小爽注意到全效洗洁精使用注意事项中有“勿用于金属及大理石表面”.为了探究其原因,她将全效洗洁精分别滴在两种物质上:①铁钉②大理石,均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推测:
①产生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
②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15.在“①水②氮气③稀有气体④明矾”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①食品包装袋中防腐的气体是   ;
②净化水时用作絮凝剂的是   ;
③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   ;
④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光的是   .
16.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胃酸平的主要成分是Al(OH)3和小苏打,写出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时的化学方程式     ,患胃溃疡的病人不适合服用小苏打的原因是    .
17.已知下列事实:
①人的胃液里含有少量盐酸.
②可溶性钡盐会使人中毒.
试回答:透视检查胃病时,让患者口服硫酸钡是否会使人中毒?   
能否用碳酸钡代替硫酸钡?   原因是   .
18.我们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它有助于消化但胃酸过多,但胃酸过多会引起胃部不适.有时可以用小苏打治疗,反应的方程式为   ,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变化的离子是   (离子符号表示)
三、综合题
19.自来水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
(1)自来水厂从水库中取水,常在沉淀池中加入   以加快悬浮物的沉淀.
(2)为除去不溶性杂质,必须经过   操作.
(3)在加工过的水中加入活性炭可以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性.
(4)自来水厂常用氯气(Cl2)做消毒剂.氯气和水反应能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5)小燕取一张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自来水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pH   7,自来水呈酸性.
(6)小林取一瓶自来水,又从实验室取一瓶蒸馏水用于实验,结果忘记贴标签了,小林根据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他取来两支试管,分别取两液体各1﹣2mL于试管中,再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看到   是自来水,无明显变化的是蒸馏水.写出硝酸银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属于   反应.请利用你学过的知识,再设计一种方法帮小林鉴别这两瓶液体,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
20.分析下列化学反应,回答有关问题:


(1)分析总结以上两个反应的规律是:碱与含铵根离子的盐反应都生成盐、水和   。
(2)标出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
(3)根据以上两个方程式的反应规律写出氢氧化钙与氯化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1.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如图总结了 NaOH 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 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反应③能够发生,你可以选择的物质是   (填序号)。
A、K2CO3 B、H2SO4 C、CO2 D、HNO3
(2)为了验证反应④,小明向NaOH溶液滴入一定量的某种盐溶液,观察到产生了蓝色沉淀,请你写出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一个即可)
22.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以下步骤:(以K2SO4与BaCl2反应为例)
①写出K2SO4与Ba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把易溶于水、易离解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方程式可改写成:2K++SO42﹣+Ba2++2Cl﹣═BaSO4↓+2K++2Cl﹣.
③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SO42﹣═BaSO4↓.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请回答:
下列各组中的离子,在pH=13的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Mg2+、Cl﹣、SO42﹣ B、Na+、K+、Cl﹣、OH﹣
C、Na+、Cu2+、Cl﹣、SO42﹣ D、Na+、K+、Cl﹣、CO32﹣
(2)写出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写出一个与离子方程式Ag++Cl﹣═AgCl↓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1)HCl+AgNO3=HNO3+AgCl↓
(2)3NaOH+FeCl3=Fe(OH)3↓+3NaCl
14.【答案】(1)无
(2)H2;CaCO3+2HCl=CaCl2+H2O+CO2↑
15.【答案】②;④;①;③
16.【答案】NaHCO3+HCl=NaCl+H2O+CO2↑;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造成胃部气胀,易造成胃穿孔
17.【答案】否;否;因为碳酸钡可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钡,引起中毒
18.【答案】NaHCO3+HCl═NaCl+H2O+CO2↑;Na+、Cl﹣
19.【答案】(1)明矾
(2)过滤
(3)吸附
(4)+1
(5)<
(6)白色沉淀;AgNO3+HCl═AgCl↓+HNO3;复分解;取样,加热蒸干;留下固体的是自来水,而没有固体的是蒸馏水
20.【答案】(1)氨气或NH3
(2)
(3)
21.【答案】(1)BD
(2) (或 )
22.【答案】(1)K2SO4+BaCl2=BaSO4↓+2KCl;BD
(2)CO32﹣+2H+=H2O+CO2↑
(3)HCl+AgNO3═AgCl↓+H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