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部编版九年级历下册教案★★★
第16课 冷战
一 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了解德国分裂的过程,认识柏林危机。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与影响。
二 过程与方法
概括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物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美苏冷战的相关史实,认识到美苏冷战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为此,我们要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提高自身综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重点:冷战的发生及表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难点:冷战政策的表现。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联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其实,战争才刚刚开始。”
教师提问:这里面的两个“战争”分别指什么?
提示:第一个“战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个战争指的是“冷战”。
教师讲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与苏联是坚不可摧的盟友,战争结束之后为何会成为对立的“敌人”?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刚刚开始的战争”——冷战。
一、冷战的发生
1.材料展示:如果说20世纪上半期也存在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三种制度的竞争,那么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竞争(美苏竞争)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教师提问:何为冷战?
提示: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1947年—1991年)
教师总结: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教师提问:美国发动冷战的原因?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展示:
材料一:1948年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生产占比。
材料二: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六、拿破仑和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杜鲁门
提示:二战后,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在全世界推行美式民主;谋求称霸世界。
3.教师提问:苏联加入冷战的原因?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展示:
材料一: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材料二:苏联以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为主体的1 200万人的武装力量雄踞欧亚大陆,堪与美国平分秋色。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仅作战飞机年产量就达40 000架。1949年成功制造出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提示:当时的苏联和美国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
4.材料展示: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访问美国时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地图展示:美苏冷战,“铁幕”。
教师提问:读图和材料,“铁幕”指什么?有何影响?
提示:“铁幕”是指苏联对东欧各国实行的所谓“高压控制”。丘吉尔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这是美国借丘吉尔之口发出的第一个“冷战”信号。
影响: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打响“冷战”的第一枪,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5.材料展示: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并宣称:“我们必须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反抗企图征服他们的少数武装力量和外界压力。”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中“自由国家的人民”“少数武装力量”和“外界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这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的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力量”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界压力”是指苏联。这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
提示:(实质)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6.教师补充: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核心。
7.教师过渡: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在经济方面,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提示: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图片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城市被毁、经济凋敝、人们生活困苦。
8.材料展示: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无偿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教师提问:你怎样看待马歇尔计划?
提示: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9.教师过渡:马歇尔计划使西欧经济得以恢复。同一时期,在如何处理德国的问题上,美苏两国再次出现了分歧。
二、德国的分裂
1.图片展示:“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
2.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教材和“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说说“四国”指的是哪些国家?分区占领德国是哪次会议作出的决策?请概括德国走向分裂的历程与影响。
提示:“四国”指美、苏、英、法。(会议)雅尔塔会议。(历程)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影响)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知识补充: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材料: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1949年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旨在帮助苏联自身和东欧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经互会在苏联的控制之下。
在经互会国家中,苏联的资本投资总量占80%。……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教师讲述:斯大林认为马歇尔计划会严重威胁到苏联对于东欧的控制,1949年,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强对东欧各国的经济援助。
2.图片展示:
图1 《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 图2 《华沙条约》签字仪式
3.教师提问:结合图片及教材,梳理北约和华约的历史要素。
历史要素 北约 华约
成立时间 1949年 1955年
建立国家 美、英、法等西欧国家 苏联和东欧国家
国家性质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共同点 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4.合作探究:冷战实质。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提示:(实质)美苏两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5.教师提问:冷战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在两极格局形成期间,世界保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
(2)两极格局之外,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逐步发展壮大。
(3)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6.教师提问:冷战的阴影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图片展示:美苏对峙、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双方核弹头竞赛、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提示:(消极影响)造成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世界之间的长期对峙;德国、朝鲜的分裂,引发了局部战争,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使得国际关系呈现出全面冷战、局部(亚洲)热战、冷热交织的特点。(积极影响)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节课介绍了冷战的发生及其表现。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二战后,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在苏占区成立了民主德国,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和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教学至此,请使用《名校课堂》同步训练部分。
《较量》
上图中左边的人物为赫鲁晓夫,右边的人物为肯尼迪,双方剑拨弩张,真实地反映了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冷战”,一起去探究其中的缘由。
一、冷战的发生
(一)冷战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4,思考:什么是“冷战”?
提示: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即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二)冷战的背景
小组合作:阅读下列材料,组内合作探究冷战发生的背景。
材料一:二战后美国力量介绍。
材料二: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苏联人民必须对战争有所准备。
——斯大林
材料三:苏联以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力量雄踞欧亚大陆,堪与美国平分秋色。1949年成功制造出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的核垄断……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提示: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教师补充:美、苏两国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教师过渡:拉开冷战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三)冷战的开始与表现
1.材料展示:
材料:今天希腊这个国家的生存,受到共产党领导的数千武装人员恐怖活动的威胁……正如希腊的情形一样,如果土耳其要得到它所需的援助,就得由美国供给它。我们是能够提供那种援助的唯一国家……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
教师设问:此次演讲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这次演讲的内容被称为“杜鲁门主义”,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材料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无偿赠予,10%是贷款。马歇尔称,这个计划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的。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教师提问:美国是慈善家吗?美国援助西欧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不是。是为了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进而遏制苏联。
教师过渡: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出台后,对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对德国的影响最大,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二、德国的分裂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5-76,思考:德国分裂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苏联与美、英、法三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柏林危机的爆发与解决。
2.图片展示:柏林墙。
教师提问:德国分裂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教师补充:1949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相继成立,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这种分裂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90年,德国才重归统一。德国的分裂是欧洲冷战的缩影。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教师PPT出示图片和材料:
《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
材料:《北大西洋公约》宣称:“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各缔约国可采取认为必要的行动,包括武力的使用。”
教师:上述材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成立北约有何意图?
提示:集体防御,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军事组织。
教师:针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
提示:经济上,1949年苏联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1955年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教师总结:“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55年华约建立,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教师:美苏对峙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提示:造成世界动荡不安、地区冲突不断,威胁世界和平。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战虽然结束了,但世界并不和平,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的对立,对世界局势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局部地区依然战火不断,动荡不安,世界和平仍然任重道远。
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