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章 第3节 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章 第3节 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02 14:59:1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章 第3节 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2.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3.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收音机的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当你打开收音机时,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收音机中传出的优美的乐曲有时也会成为噪声
B.“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越剧烈,说明物体的音调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
D.关掉收音机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4.许多成语对声现象有着生动的描述。下列成语中描述声音响度的是(  )
A.声如洪钟 B.曲高和寡 C.悦耳动听 D.余音绕梁
5.如图所示是同学们自制的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玻璃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依次升高
C.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由玻璃瓶内的水柱振动引起的
D.用同样的方法向瓶子里吹气,从左到右发出声音的音调依次升高
6.当悦耳的上课铃声响起时,你会迅速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产生听觉的部位是(  )
A.大脑 B.耳蜗 C.听小骨 D.鼓膜
7.当你在“打哈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哈欠”影响了(  )
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
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 D.神经冲动的传导
8.人听到声音需要以下结构的参与,请选出正确的顺序(  )
①听小骨 ②鼓膜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①②⑤
9.当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身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嚼饼干的位置离自己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自己听到的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
D.饼干太干了
10.(2021七下·越城期中)2018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MV红遍网络,唱者激情无限听者观者动容,激发人性中真实、温暖、朴素的爱国情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B.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C.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D.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11.(2022七下·杭州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形成听觉的部位在耳蜗
C.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青少年听音乐时应少用耳塞,并控制音量
12.(2022七下·嘉兴期末)如图是北京冬奥会上合唱团演唱《奥林匹克颂》的场景。根据人声音的不同特点,合唱团常分为高音部和低音部,这是依据不同人的声音(  )
A.音调不同 B.音色不同 C.响度不同 D.声速不同
13.(2022七下·乐清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某人乘船时会晕船,这与下列耳的哪个结构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14.(2022七下·余杭期中)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拔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B.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C.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的关系
D.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的关系
15.(2022七下·余杭期中)科技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机器人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当幼教机器人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B.能区分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主要是依据他们的响度不同
C.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16.(2022七下·临海期中)为响应国家号召,城市建设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速铁路两旁建有隔音板、在噪声环境中工人戴耳罩、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减小噪声污染 B.减小大气污染
C.绿化美化环境 D.减小水污染
17.(2022七下·温州期中)人得了咽喉炎容易引发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菌和病毒会经血液流到中耳
B.细菌和病毒会经外耳道进入中耳
C.细菌和病毒会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D.细菌和病毒会经鼻泪管进入中耳
18.(2022七下·义乌期中)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震耳欲聋”描述的是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低一些
19.(2022七下·龙游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B.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20.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21.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22.(2021七下·西湖期末)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的频率,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3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二、填空题
23.耳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下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能够产生振动、传导振动的结构分别是[   ]   和[   ]   。
(2)人晕车是由于位于耳中的感受器[   ]   和[   ]   ,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3)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   ,而听觉是在   形成的。
(4)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   (填“外”“中”或“内”) 耳发炎。
24.音乐小组的几名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根据波形图可以知道:三种乐器具有相同的   ,不同的   。(均填“音色”或“音调”)
25.(2022七下·仙居期末)如图是去年元宵晚会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茉莉花》的情景,琴声是由琴弦的   产生的;人们只听琴声就能根据    (选填“音色”、“音调” 或“响度”)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26.(2022七下·余杭期中)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填字母)。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27.如图所示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
(3)将钢尺伸出桌边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28.超声波和次声波: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听觉频率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大多数人的听觉范围是
   Hz。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叫做   ,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   。蝙蝠利用   捕食。
29.(2021七下·新昌期末)2020年10月14日上午8点,新昌县首届全民健身季启动仪式暨江滨健步走活动在江滨公园隆重举行,现场的干部职工引吭高歌《歌唱祖国》。如图是健步走时的部分画面。
(1)“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选填 “音调”、“响度”或“音色”)
(2)岸边大量的树木在    (选填“声源处”、“人耳处”或“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从而使生活环境更安静。
30.(2021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管,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龙同学发现: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 越低。小龙在查阅资料后终于弄懂了口吹笔套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笔套内的空气柱。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吹笔套管产生声音的音调跟   有关。
(2)事后小龙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如图),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   。
三、实验探究题
31.(2022七下·上城期中)
(1)现代城市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如图,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目前,隔壁小区进行施工,白天总能听到一些声音,这对上课的大家来说属于噪声,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
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
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   。
(3)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丙
(4)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 两端开口,C 处开一小口)和“活 塞”组成。将“活塞”从 B 处塞入,在 A 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 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32.(2020七下·温岭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大小有关;
(4)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生产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音调发生改变,故B错误;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琴弦的振幅越大,因此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但是如果在晚上大家休息时播放,会影响大家的休息,此时变成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音量不变,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变。当快速播放时,声音的振动频率增大,即发出声音的音调升高,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而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
(4)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解答】A.音乐虽然优美,但是在晚上人们休息时响起,也会影响大家,此时为噪声,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越剧烈,说明物体的振幅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关掉收音机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解答】A.声如洪钟,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A符合题意;
B.曲高和寡,其中的“高”和“寡”描述声音的高低,即声音的音调,故B不合题意;
C.悦耳动听,描述的是声音的特点,即声音的音色,故C不合题意;
D.余音绕梁,描述的是声音的特点,即声音的音色,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①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②音调高低与频率大小有关,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玻璃瓶振动发声,故A错误;
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瓶子,由于瓶子和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因此瓶子的振动频率逐渐减小,即音调逐渐降低,故B错误;
C.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由玻璃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C错误;
D.用同样的方法向瓶子里吹气,空气柱的长度逐渐减小,而振动频率逐渐增大,则从左到右发出声音的音调依次升高,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题考查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从外耳到中耳,在传入内耳,内耳中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接收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经过传入神经把信息传进大脑,最终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解答】A.大脑是产生听觉得部位,正确;
B.耳蜗是听觉得感受器,是接受声音的刺激,产生信息并传导信息的器官,错误;
C.听小骨是将声音放大传入内耳的器官,错误;
D. 声音会引起鼓膜的振动,将振动传递给鼓室,有听小骨把声音发达传入内耳,错误;
故答案为:A.
7.【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耳的结构和听觉得形成;
【解答】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振动的空气达到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感受到了声音;人的口腔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连,中耳中的鼓膜能接受声波刺激,可产生振动,打哈欠会影响鼓膜的振动;
故答案为:A.
8.【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从外耳到中耳,在传入内耳,内耳中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接收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经过传入神经把信息传进大脑,最终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解答】耳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厅,半规管和耳蜗,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所以先④外耳道,在②鼓膜,以听小骨,③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最终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故答案为:B.
9.【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振动的空气达到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感受到了声音;
【解答】 当自己在嚼饼干时,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直接传导大哦自己的听觉中枢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损失的少,所以自己会感觉到声音大的惊人。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4)根据声音特性的知识判断;
(2)(3)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 A. 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来增大声音的大小,使观众听得更清楚,即增大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故B正确;
C.在同一地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相同,因此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和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一样快,故C错误;
D.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
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
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解答】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A正确。
B: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形成听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错误。
C: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C正确。
D:青少年听音乐时应少用耳塞,并控制音量,D正确。
故选B。
12.【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人声音的不同特点,合唱团常分为高音部和低音部,根据“高低”可知,这是依据不同人的声音音调不同,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3.【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收集并引导声波传至外耳道,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可以把声波的振动转为机械性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如图①听小骨,②耳蜗,③听神经,④鼓膜。
【解答】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
故选B。
14.【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大小有关;声音的特点叫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描述可知,拨动钢尺的振动幅度相同,而钢尺伸长桌面的长度改变,即振动频率大小不同,那么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同,因此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3)(4)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A.机器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能区分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主要是依据他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机器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
故选A。
16.【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方法和途径:①在人耳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声源处减弱,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速铁路两旁建有隔音板,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噪声环境中工人戴耳罩,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那么它们的共同目的是减小噪声污染,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7.【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下面是耳的结构模式图:
可见,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据此解答。
【解答】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鼓室。得了咽炎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
故选C。
18.【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3)(4)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震耳欲聋”描述的是声音的大小,即响度大,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的特点,也就是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低一些,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9.【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在波形图上,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表示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波峰的个数越多,说明振动频率越大,即音调越高;波形的特点决定了声音的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 甲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小,而丙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大,则甲的振幅小于乙的振幅,即甲的响度小于丙的响度,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都有3个波峰,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也就是音调相同,故B正确;
C: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C错误;
D:甲和丁的波形完全不同,则音色肯定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20.【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对声音传播、声音特性以及影响因素和声音的利用等知识判断。
【解答】A.甲实验中,随着真空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我们听到的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
B.乙实验中,钢尺伸长的部分越短,振动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
C.丙实验中,乒乓球跳起的幅度越大,说明音叉振幅越大,则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丁实验中,用手弹击塑料瓶的底部,蜡烛的火焰会迅速熄灭,则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21.【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判断;
(4)根据响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A.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哨声是筒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只会改变空气振动的幅度,不会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只能改变响度,不能改变音调,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能够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频率,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22.【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有关;声音的特点叫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从音符1~7,音调越来越高,而它的频率越来越大,那么得到: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3.【答案】(1)⑦;鼓膜;⑥;听小骨
(2)④;前庭;③;半规管
(3)⑤;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4)中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①耳廓,②外耳道,③半规管,④前庭,⑤耳蜗,⑥听小骨,⑦鼓膜; 声音的产生过程: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振动的空气达到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感受到了声音;
【解答】(1)产生振动的是⑦鼓膜,传导振动的是⑥听小骨;
(2)④前庭和③半规管是位置感受器,可以感受位置的变化;
(3)人的听觉感受器在⑤耳蜗中,听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4)咽鼓管连接着咽部与鼓室,所以容易引起中耳炎;
故答案为:(1)⑦、鼓膜、⑥、听小骨(2)④、前庭、③、半规管(3)⑤、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4)中
24.【答案】音调;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在波形图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表示振幅的大小,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波峰的个数多少,反应频率的大小,即音调的高低;波形图的形状反应声音的因素。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三个波形图中都只有三个波峰,即声音的音调相同。三个波形图的形状细节不同,则具有不同的音色。
25.【答案】振动;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解答】(1)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2)人们只听琴声,就能根据音色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26.【答案】(1)瓶壁;低
(2)空气柱;大;高
(3)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的知识解答。发声体的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小,听到声音的音调越低;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发声体的长度越小,振动频率越大,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3)根据(2)中得到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瓶壁。盛水越多,相当于瓶壁越重,则振动频率越小,那么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空气柱。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水撞击引起里面的空气柱振动。由于水面不断升高,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则振动频率越来越大,因此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故A正确,B错误;
水面越高,流水下落的高度越小,自然空气柱的振幅越小,因此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故C、D错误。
故选A。
27.【答案】(1)物体振动
(2)响度;音调
(3)能量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由物体的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据此分析解答。
(3)声音的利用: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解答】(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3)将钢尺伸出桌边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8.【答案】20~20000;超声;次声;超声波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根据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认识和利用解答。
【解答】超声波和次声波: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听觉频率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大多数人的听觉范围是 20~20000Hz。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3。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
29.【答案】(1)响度
(2)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大小,也就是响度;
(2)岸边大量的树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从而使生活环境更安静。
30.【答案】(1)空气柱长短
(2)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从左到右,三个笔帽的长度逐渐增大,则里面空气中的长度逐渐增大,而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据此描述二者的关系。
(2)根据音调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吹笔套管产生声音的音调跟空气柱长短有关。
(2)根据图片可知,竹笛发声时,是从②到⑤之间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竹笛发声音调最高时,肯定空气柱的长度最短,故选a。
31.【答案】(1)响度;传播过程中
(2)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D
(4)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分析解答。
(2)突然遇到巨大声响时,如果鼓膜内外的气压不相同,那么鼓膜就会振破,因此此时最关键的是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相等;
(3)分析各个选项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4)①根据声音的传播知识判断;
②根据声音的产生知识判断;
③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④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
【解答】(1)噪声监测设备显示的是周围环境的声音的大小,即响度。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甲:雄娃通过鸣囊振动发声,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乙:听不到真空罩中的电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丙:太空中宇航员用无线电交谈,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丁:蝙蝠用超声波探测飞行,说明声音传递信息。
因此乙和丙用了相同的声学知识。
故选D。
(4)A.哨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32.【答案】(1)A;B;D
(2)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图甲中的橡皮膜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后,能量被图乙中的橡皮膜吸收而振动起来,右边的乒乓球吸收橡皮膜的能量跳动起来,据此分析即可;
(2)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反映了橡皮膜的振动幅度,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的关系即可;
(3)实验1中,橡皮膜的振动不明显,无法直接观察到,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将橡皮膜的振动放到,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实验2中,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相当于橡皮膜振动的幅度越大,那么声音的响度越大。
【解答】(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声音具有能量、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由振动产生,而不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选ABD。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章 第3节 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大小有关;
(4)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生产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音调发生改变,故B错误;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琴弦的振幅越大,因此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但是如果在晚上大家休息时播放,会影响大家的休息,此时变成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2.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音量不变,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变。当快速播放时,声音的振动频率增大,即发出声音的音调升高,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收音机的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当你打开收音机时,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收音机中传出的优美的乐曲有时也会成为噪声
B.“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越剧烈,说明物体的音调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
D.关掉收音机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而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
(4)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解答】A.音乐虽然优美,但是在晚上人们休息时响起,也会影响大家,此时为噪声,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越剧烈,说明物体的振幅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关掉收音机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许多成语对声现象有着生动的描述。下列成语中描述声音响度的是(  )
A.声如洪钟 B.曲高和寡 C.悦耳动听 D.余音绕梁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解答】A.声如洪钟,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A符合题意;
B.曲高和寡,其中的“高”和“寡”描述声音的高低,即声音的音调,故B不合题意;
C.悦耳动听,描述的是声音的特点,即声音的音色,故C不合题意;
D.余音绕梁,描述的是声音的特点,即声音的音色,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如图所示是同学们自制的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玻璃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依次升高
C.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由玻璃瓶内的水柱振动引起的
D.用同样的方法向瓶子里吹气,从左到右发出声音的音调依次升高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①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②音调高低与频率大小有关,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玻璃瓶振动发声,故A错误;
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瓶子,由于瓶子和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因此瓶子的振动频率逐渐减小,即音调逐渐降低,故B错误;
C.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由玻璃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C错误;
D.用同样的方法向瓶子里吹气,空气柱的长度逐渐减小,而振动频率逐渐增大,则从左到右发出声音的音调依次升高,故D正确。
故选D。
6.当悦耳的上课铃声响起时,你会迅速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产生听觉的部位是(  )
A.大脑 B.耳蜗 C.听小骨 D.鼓膜
【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题考查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从外耳到中耳,在传入内耳,内耳中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接收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经过传入神经把信息传进大脑,最终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解答】A.大脑是产生听觉得部位,正确;
B.耳蜗是听觉得感受器,是接受声音的刺激,产生信息并传导信息的器官,错误;
C.听小骨是将声音放大传入内耳的器官,错误;
D. 声音会引起鼓膜的振动,将振动传递给鼓室,有听小骨把声音发达传入内耳,错误;
故答案为:A.
7.当你在“打哈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哈欠”影响了(  )
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
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 D.神经冲动的传导
【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耳的结构和听觉得形成;
【解答】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振动的空气达到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感受到了声音;人的口腔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连,中耳中的鼓膜能接受声波刺激,可产生振动,打哈欠会影响鼓膜的振动;
故答案为:A.
8.人听到声音需要以下结构的参与,请选出正确的顺序(  )
①听小骨 ②鼓膜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①②⑤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从外耳到中耳,在传入内耳,内耳中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接收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经过传入神经把信息传进大脑,最终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解答】耳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厅,半规管和耳蜗,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所以先④外耳道,在②鼓膜,以听小骨,③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最终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故答案为:B.
9.当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身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嚼饼干的位置离自己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自己听到的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
D.饼干太干了
【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振动的空气达到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感受到了声音;
【解答】 当自己在嚼饼干时,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直接传导大哦自己的听觉中枢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损失的少,所以自己会感觉到声音大的惊人。
故答案为:C.
10.(2021七下·越城期中)2018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MV红遍网络,唱者激情无限听者观者动容,激发人性中真实、温暖、朴素的爱国情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B.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C.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D.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4)根据声音特性的知识判断;
(2)(3)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 A. 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来增大声音的大小,使观众听得更清楚,即增大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故B正确;
C.在同一地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相同,因此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和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一样快,故C错误;
D.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故D错误。
故选B。
11.(2022七下·杭州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形成听觉的部位在耳蜗
C.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青少年听音乐时应少用耳塞,并控制音量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
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
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解答】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A正确。
B: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形成听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错误。
C: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C正确。
D:青少年听音乐时应少用耳塞,并控制音量,D正确。
故选B。
12.(2022七下·嘉兴期末)如图是北京冬奥会上合唱团演唱《奥林匹克颂》的场景。根据人声音的不同特点,合唱团常分为高音部和低音部,这是依据不同人的声音(  )
A.音调不同 B.音色不同 C.响度不同 D.声速不同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人声音的不同特点,合唱团常分为高音部和低音部,根据“高低”可知,这是依据不同人的声音音调不同,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3.(2022七下·乐清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某人乘船时会晕船,这与下列耳的哪个结构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收集并引导声波传至外耳道,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可以把声波的振动转为机械性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如图①听小骨,②耳蜗,③听神经,④鼓膜。
【解答】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
故选B。
14.(2022七下·余杭期中)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拔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B.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C.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的关系
D.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的关系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大小有关;声音的特点叫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描述可知,拨动钢尺的振动幅度相同,而钢尺伸长桌面的长度改变,即振动频率大小不同,那么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同,因此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2022七下·余杭期中)科技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机器人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当幼教机器人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B.能区分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主要是依据他们的响度不同
C.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3)(4)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A.机器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能区分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主要是依据他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机器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
故选A。
16.(2022七下·临海期中)为响应国家号召,城市建设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速铁路两旁建有隔音板、在噪声环境中工人戴耳罩、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减小噪声污染 B.减小大气污染
C.绿化美化环境 D.减小水污染
【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方法和途径:①在人耳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声源处减弱,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速铁路两旁建有隔音板,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噪声环境中工人戴耳罩,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那么它们的共同目的是减小噪声污染,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7.(2022七下·温州期中)人得了咽喉炎容易引发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菌和病毒会经血液流到中耳
B.细菌和病毒会经外耳道进入中耳
C.细菌和病毒会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D.细菌和病毒会经鼻泪管进入中耳
【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下面是耳的结构模式图:
可见,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据此解答。
【解答】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鼓室。得了咽炎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
故选C。
18.(2022七下·义乌期中)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震耳欲聋”描述的是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低一些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3)(4)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震耳欲聋”描述的是声音的大小,即响度大,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的特点,也就是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低一些,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9.(2022七下·龙游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B.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在波形图上,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表示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波峰的个数越多,说明振动频率越大,即音调越高;波形的特点决定了声音的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 甲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小,而丙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大,则甲的振幅小于乙的振幅,即甲的响度小于丙的响度,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都有3个波峰,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也就是音调相同,故B正确;
C: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C错误;
D:甲和丁的波形完全不同,则音色肯定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20.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对声音传播、声音特性以及影响因素和声音的利用等知识判断。
【解答】A.甲实验中,随着真空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我们听到的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
B.乙实验中,钢尺伸长的部分越短,振动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
C.丙实验中,乒乓球跳起的幅度越大,说明音叉振幅越大,则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丁实验中,用手弹击塑料瓶的底部,蜡烛的火焰会迅速熄灭,则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21.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判断;
(4)根据响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A.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哨声是筒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只会改变空气振动的幅度,不会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只能改变响度,不能改变音调,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能够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频率,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22.(2021七下·西湖期末)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的频率,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3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有关;声音的特点叫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从音符1~7,音调越来越高,而它的频率越来越大,那么得到: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23.耳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下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能够产生振动、传导振动的结构分别是[   ]   和[   ]   。
(2)人晕车是由于位于耳中的感受器[   ]   和[   ]   ,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3)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   ,而听觉是在   形成的。
(4)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   (填“外”“中”或“内”) 耳发炎。
【答案】(1)⑦;鼓膜;⑥;听小骨
(2)④;前庭;③;半规管
(3)⑤;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4)中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①耳廓,②外耳道,③半规管,④前庭,⑤耳蜗,⑥听小骨,⑦鼓膜; 声音的产生过程: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振动的空气达到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感受到了声音;
【解答】(1)产生振动的是⑦鼓膜,传导振动的是⑥听小骨;
(2)④前庭和③半规管是位置感受器,可以感受位置的变化;
(3)人的听觉感受器在⑤耳蜗中,听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4)咽鼓管连接着咽部与鼓室,所以容易引起中耳炎;
故答案为:(1)⑦、鼓膜、⑥、听小骨(2)④、前庭、③、半规管(3)⑤、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4)中
24.音乐小组的几名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根据波形图可以知道:三种乐器具有相同的   ,不同的   。(均填“音色”或“音调”)
【答案】音调;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在波形图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表示振幅的大小,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波峰的个数多少,反应频率的大小,即音调的高低;波形图的形状反应声音的因素。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三个波形图中都只有三个波峰,即声音的音调相同。三个波形图的形状细节不同,则具有不同的音色。
25.(2022七下·仙居期末)如图是去年元宵晚会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茉莉花》的情景,琴声是由琴弦的   产生的;人们只听琴声就能根据    (选填“音色”、“音调” 或“响度”)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答案】振动;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解答】(1)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2)人们只听琴声,就能根据音色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26.(2022七下·余杭期中)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填字母)。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答案】(1)瓶壁;低
(2)空气柱;大;高
(3)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的知识解答。发声体的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小,听到声音的音调越低;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发声体的长度越小,振动频率越大,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3)根据(2)中得到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瓶壁。盛水越多,相当于瓶壁越重,则振动频率越小,那么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空气柱。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水撞击引起里面的空气柱振动。由于水面不断升高,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则振动频率越来越大,因此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故A正确,B错误;
水面越高,流水下落的高度越小,自然空气柱的振幅越小,因此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故C、D错误。
故选A。
27.如图所示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
(3)将钢尺伸出桌边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答案】(1)物体振动
(2)响度;音调
(3)能量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由物体的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据此分析解答。
(3)声音的利用: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解答】(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3)将钢尺伸出桌边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8.超声波和次声波: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听觉频率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大多数人的听觉范围是
   Hz。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叫做   ,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   。蝙蝠利用   捕食。
【答案】20~20000;超声;次声;超声波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根据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认识和利用解答。
【解答】超声波和次声波: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听觉频率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大多数人的听觉范围是 20~20000Hz。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3。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
29.(2021七下·新昌期末)2020年10月14日上午8点,新昌县首届全民健身季启动仪式暨江滨健步走活动在江滨公园隆重举行,现场的干部职工引吭高歌《歌唱祖国》。如图是健步走时的部分画面。
(1)“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选填 “音调”、“响度”或“音色”)
(2)岸边大量的树木在    (选填“声源处”、“人耳处”或“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从而使生活环境更安静。
【答案】(1)响度
(2)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大小,也就是响度;
(2)岸边大量的树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从而使生活环境更安静。
30.(2021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管,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龙同学发现: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 越低。小龙在查阅资料后终于弄懂了口吹笔套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笔套内的空气柱。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吹笔套管产生声音的音调跟   有关。
(2)事后小龙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如图),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   。
【答案】(1)空气柱长短
(2)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从左到右,三个笔帽的长度逐渐增大,则里面空气中的长度逐渐增大,而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据此描述二者的关系。
(2)根据音调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吹笔套管产生声音的音调跟空气柱长短有关。
(2)根据图片可知,竹笛发声时,是从②到⑤之间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竹笛发声音调最高时,肯定空气柱的长度最短,故选a。
三、实验探究题
31.(2022七下·上城期中)
(1)现代城市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如图,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目前,隔壁小区进行施工,白天总能听到一些声音,这对上课的大家来说属于噪声,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
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
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   。
(3)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丙
(4)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 两端开口,C 处开一小口)和“活 塞”组成。将“活塞”从 B 处塞入,在 A 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 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答案】(1)响度;传播过程中
(2)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D
(4)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分析解答。
(2)突然遇到巨大声响时,如果鼓膜内外的气压不相同,那么鼓膜就会振破,因此此时最关键的是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相等;
(3)分析各个选项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4)①根据声音的传播知识判断;
②根据声音的产生知识判断;
③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④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
【解答】(1)噪声监测设备显示的是周围环境的声音的大小,即响度。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甲:雄娃通过鸣囊振动发声,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乙:听不到真空罩中的电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丙:太空中宇航员用无线电交谈,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丁:蝙蝠用超声波探测飞行,说明声音传递信息。
因此乙和丙用了相同的声学知识。
故选D。
(4)A.哨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32.(2020七下·温岭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答案】(1)A;B;D
(2)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图甲中的橡皮膜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后,能量被图乙中的橡皮膜吸收而振动起来,右边的乒乓球吸收橡皮膜的能量跳动起来,据此分析即可;
(2)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反映了橡皮膜的振动幅度,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的关系即可;
(3)实验1中,橡皮膜的振动不明显,无法直接观察到,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将橡皮膜的振动放到,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实验2中,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相当于橡皮膜振动的幅度越大,那么声音的响度越大。
【解答】(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声音具有能量、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由振动产生,而不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选ABD。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