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同步教学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同步教学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3 13:34:17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契丹族与党项族
知识结构
辽与北宋的和战

通过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与和,理解这一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01
02
03
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与和等史实。
立足史料证实和家国情怀,认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和,理解这一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证实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课程导入
1.契丹族的兴起与辽政权的建立
1)契丹族的兴起:
3)治国措施:
2)辽政权的建立:
时间:
①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都城:
916年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②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上京临潢府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史料证实
人物速览
  耶律阿保机(872—926年),出生于契丹迭剌部耶律氏贵族家庭,自小喜欢谈论国事,“虽龆龀,言必及世务,时伯父当国,疑辄咨焉”。907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八部,用武力征服了周边的女真、室韦等族群。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被尊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统治期间,掠夺了大量汉人。他任用汉人韩延徽为相,改革契丹的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城池,创造契丹文字,不断推动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1.党项族的兴起与西夏政权的建立
1)党项族的兴起:
3)治国措施:
2)西夏政权的建立:
时间: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几度险些被吐蕃与回鹘所灭 一百多年的颠沛流离直到隋唐时内附中原称臣才定居下来,首领拓跋赤辞受唐王朝赐李姓。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都城:
11世纪前期(1038年)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建立者:
元昊(大夏皇帝)
兴庆(今宁夏银川)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立了西夏文字。
史料证实
人物速览
  元昊(1003—1048年),又称李元昊或赵元昊,是西夏杰出的政治家。元昊喜欢汉文化,研究儒家经典,任用汉人为官,根据唐宋制度制定官制、军制等,依照汉文字创造西夏文字。元昊在统治期间,虽然与宋朝不断进行战争,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间的交融。
大夏皇帝—元昊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与北宋的关系
1)辽太宗时,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战)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辽太宗
宋太祖
宋太宗
1)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真宗
3)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4)澶渊之战,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订立盟约。
◎北宋、辽、西夏交战形势图
1.辽与北宋的关系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
2)时间:
3)内容:
4)影响: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①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
② 双方撤兵,各守边境;
③ 宋向辽每年送岁币;
④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 ,互市贸易。
1004年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2.澶渊之盟
“两国之民,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宋史》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史料证实
2.澶渊之盟
(1)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2)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3)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课堂探究
“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宋夏交战
史料证实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宋夏议和
1)原因:
西夏虽然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因此,北宋和西夏和谈,订立宋夏和约。
2)内容:
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3)影响: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宋与辽、西夏的互市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唐朝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达成和议的积极意义?
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使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课堂探究
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寇准的景仰和爱戴。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对民众的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C
2.【历史解释】宋与辽、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
A. 辽、夏向宋称臣 B. 北宋割地求和
C. 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D.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C
A
B
C
D
3.【史料证实】元昊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进攻北宋,双方损失很大。随后出现的情景是( )
A. 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
B. 西夏每年送给北宋“岁币”
C. 夏宋实现了统一,建立起统一的国家
D. 夏宋互不交往
A
4.【唯物史观】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 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 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 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 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C
5.下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契丹和西夏( )
A. 都在同一区域建立政权
B. 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 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 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C
6.某同学整理了“澶渊之盟”的资料卡片,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指出来 (  )
A.背景 B.双方
C.内容 D.影响
A
7.归纳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归纳比较学习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
8.下图是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这些西夏王是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  )
A.契丹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
D
谢谢观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