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学案例
一、课标分析:
本单元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9年版)》,引导学生走进中国画。目的是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断形成审美判断能力,掌握中国画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与认识中国画作品及美术学科素养中的图像识读,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提高对中国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学习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审关表现,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白己的意图、思想情感,最终使我们对美术作品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了解其艺术特征,感受其艺术魅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中国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艺术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普通高中《美术鉴赏》必修第二单元,图像之美绘画艺术,主题一《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本课通过对中国画家作品的分析,从而理解笔墨韵味给人带来的美感。通过画家对用笔用墨、用色等相关内容的鉴赏学习,认识中国画笔法墨法的独特表现力,进而理解中国画艺术所承载的思想境界与审美理想,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与认识中国画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提高对中国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学习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对传统绘画的历史脉络清晰的认识,最终使我们对经典作品具备定的审美判断了解其艺术特征,感受其艺术魅力。引导学生提升图像识读的能力和自己的审美判断,在鉴赏学习过程中深化自己的文化理解水平。本课教学完成三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学生了解中国绘画发展的基本脉络;
学习任务二:认识并逐步理解中国画的造型特点是什么?
学习任务三:体会宋代山水画的笔墨和意境之美。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只是缺乏系统的引导。由于平时接触有限,高中生普遍缺乏美术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还不能以专业的美术语言和视角去评价作品。所以,在美术鉴赏课中,一些基本的美术语言、概念、范畴、分类等这些基础知识的讲授,虽然貌似简单,却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或界限。使他们清楚的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谈论鉴赏,并通过鉴赏获得美的享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更多的作品了解更多的画家故事,学生的认知能力会不断提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绘画之间的联系,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知识的学习,提高审美趣味,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范围、主要类别,领会不同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在表现形式及审美观念上的差异。能够分析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及时代特征,掌握中国画的技法特点,并能独立分析中国山水画的类别与特征。了解笔、墨、纸、砚的特点,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认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色,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请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课程内容,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前准备和课堂展示内容之中。赏析中国山水画不同发展阶段和领域的作品,掌握欣赏中国画作品的方法,形成综合审关感知体验,促进审美活动个性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中国画作品的欣赏评述中,感受画家热爱自然与生活的思想情感。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文化内涵,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达成审美情感的升华。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和美术语言创作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和表达意图的视觉形象。在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中,突出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与自然及文化之间的关系,认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价值,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提高审美修养,分析审美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绘画要表达的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特色。使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作品及其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识别不同技法、不同风格的重要中国画作品,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2、教学难点:如何将教材内容有机的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着重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使学生领会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
六、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讲授法、展示法、启发法
2、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自主学习
1、回忆一下上节课的知识点。设问:同学们美术分为那几大类?的美术学生们都踊跃的回答。通过回顾上节课知识点,我们知道美术的第一大类是绘画。
引用明代画家徐渭的一句话: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引出本课课题: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二)新授课内容:
学习任务一
分析历代名作,分析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探究传统中国画的造型手法。
1、欣赏《人面鱼纹彩陶盆》《人物龙凤图》《鹿王本生图》等作品。
中国传统绘画,广义上是指在中国传统文脉下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彩陶和岩画、帛画、壁画、得画,以及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和民间绘画等,都可以称为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绘画品类,以其独特的美学特色和工具材料而自成体系。20世纪以来中国画这一概念多指古代卷轴画和当今以中国笔墨、色彩,绘于宣纸、 等材料,并能体现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和技法规律的绘画。从表现技法与风格上,中国画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兼工带写等。从题材内容的角度,又可将中国面分为人物面、山水画和花鸟画。
欣赏油画作品《马拉之死》
深入探究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运用中西对比的手法,分析出中国画的造型手法——以线造型,在此基础之上再深入探究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
1、同学们结合《人面鱼纹彩陶盆》、《人物龙凤图》等作品,先借助西方油画作品《马拉之死》与《五牛图》的对比,分析出中国画的造型手法。
根据两张图片,自主思考,从线条、色彩、造型手段至少三个方面说出两幅作品的区别。深入的深度分析作品,探讨中国画的造型手法。
小组学习小结:
要想鉴赏美术,还要有丰厚的美术知识铺垫。中西方绘画走了完全不同的写实与写意之路。中国绘画在其独特的文化土壤滋养之下,有中国式的品评标准。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鉴赏实践练习。这里也给大家多呈现一些鉴赏的方法,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中西对比,我们分析总结得出中国画的造型手法——以线造型。
学习任务二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一)、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什么样的创作理念
1、引导赏析《溪山行旅图》、《早春图》、《秋色平远图》,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三远法、虚实相生法)。
2、欣赏马远《渔父图》共同感受山水画中的意境。
(1)对比三幅作品的空间效果,探寻中国画营造空间效果的方法——“三远法”分析画中的“留白”的用意,正确理解“计白当空”的含义。
(2)从画中题诗入手,体会山水画的意境传达。
(3)并运用勾、皱、擦、点、染等技法,完成一幅作品,探寻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文化内涵。
郭熙《林泉高致》中云:(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
深远之色重晦
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儿
深远之意重叠
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
(二)中国传统人物画为什么注重传神写照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师们凭借线描、赋彩等手段塑造和刻画了大量的艺术形象,他们在长期的程式化和人物类型化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注重人物个性的表现从人物的举手投足中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
传神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标准,通过想象、理想化和精湛的艺术处理,把心中的美好生动的表现出人间真实的模样,这体现出了画师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
通过流畅的线条和赋彩的巧妙方式接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式的含蓄神韵的表达。更好的体现出当时人们生活的精神世界。
作品分析:
历代帝王像的气质、壁画中的人物传神特点、虢国夫人和都督夫人两幅出行图的气氛。把线条与赋彩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分析作品内在的特点。
俯仰自得的艺术关照,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
1、小组活动
活动1
以小组为单位,有针对性的选择同一题材不同载体的绘画作品进行讨论分析。分析:《历代帝王图》或《韩熙载夜宴图》
问题讨论与评价:赏析传统绘画中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分析:绘画风格与造型手段有哪些?造型特点受哪些手法的影响?
辨析:表情、姿态反映哪些特征?
讨论:造型特点与人物特征之间有哪些联系?是如何传神?
1、《历代帝王图》和《丁敬像》,一张为工笔人物画,一张为写意人物画。两张画从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请同学们根据图像分析两张人物画的区别,共同点有哪些?
活动2
学生带着问题欣赏《號国夫人游春图》:
(1)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
(2)画中的人物形象什么身份?
(3)画面中哪位是虢国夫人?
(4)画家为何塑造这些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他想表现的是什么?
你怎样理解中国画“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结合本课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说明。
小结: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把“气韵生动”列为一件作品的最高品评标准,这也奠定了中国美术的最高标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目的是要“形神兼备”。
中国传统花鸟画由写生到写意体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怀
欣赏花鸟画作品,探寻中国画的笔法、墨法——“墨分五色”“书画同源”。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为什么有抽特的地位和作用?
小结:这两件作品分别运用点、线、块面的组合,倒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构图,有彩色和无彩绝的画面设计,构成独特的形式美感和审美意味。
.社会学式鉴赏:请问《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心建筑》和《自行车轮子》雕塑能不能算是艺术?杜尚那么做有什么意义?
小结:杜尚拉近了艺术和非艺术的距离,促进我们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在实际的鉴赏过程中,要调动所有能用想得到的方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鉴赏。
活动3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美术有哪些大的分类?依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提影等六大门类。学生依据教师所出示的图片思考归纳出美术的六大门类。
小组合作探究学以致用,小组合作分析《韩载夜宴图》
播放《韩熙载夜宴图》动态还原图,学生带着问题欣赏:
(1)视频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
(2)画中的人物形象什么身份
(3)画面分为几个部分?
(4)画家为何塑造这些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他想表现的是什么?
八、课堂讨论与练习:
请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出一幅他们比较感兴趣的美术作品,运用今天所学习的美术鉴赏的一股过程和方法,尝试进行鉴赏,再请同学互评,最后教师总结评价。
九、课堂小结: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二维空间,他更宽广、更立体,因为他后面是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为支撑。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外延,具有净化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一种精神价值。他更多的是向内心的自省,对生命喜悦的自觉,更多依靠悲悯与谦逊形成一种动人的力量。
十、板书设计:
十一、作业布置: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五代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画中如何运用美术语言表现对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报告。
十二、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每位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前准备和课堂展示内容之中,学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技法。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与赏析,理解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涵,完成对作品的审美判断,并获得审美享受。能够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及时代特征,认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色,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在对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中,学生感受到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文化内涵,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达成审美情感的升华。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活动中,突出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运用中国画的美术语言,创作出了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畅谈,勇于表现。在课堂上,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
通过木节课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与自然及文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再次意识到中国传统绘画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文明的体现,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十三、设计思路:
通过前面教师的讲解和鉴赏经典传统山水画作品,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中国面的美术语言,为了使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入透彻的理解,设计了动手绘画环节。让每位学生在创意实践中都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促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及艺术美。
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在课下以文子的形式写一段评论,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在美术鉴赏课堂中,练习是巩固新知识,拓展思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作为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评价在美术鉴赏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在把握评价的目标性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以人为本,才能最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练习评测环节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在课堂练习中,教师的评价应始终是鼓励性的语言,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保持向上的心态,就会消除因为技法的枯燥而产生的倦怠感。
十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传统绘画。
以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为引子,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之后,系统的讲解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范畴、工具材料、分类,以小组讨论、教师补充的形式,重点学习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在动手实践环节,尝试运用本节课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创意实践,描绘一张有意味的美术作品。学生们的用笔虽显稚嫩,但他们敢想、敢画,勇于探索,每个人都有不俗的表现。甚至在课程结束后,仍有部分学生在笔耕不辍,久久不愿离去。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誉人,培养健康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此,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关联性,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思考探究、创造和评价等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节课紧紧围绕美术学科素养,让学生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思考和讨论的方式,识别与解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从形态、材料、技法、风格等方面识别作品的类别。这是美术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
通过对中国画工具材料的学习,学会并运用中国画的美术语言,在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中,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思想情感,完成创意实践。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评价,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美的独特性和多样件。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汇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完成审美判断。
由于时间仓促,磨课环节做得不够允分,上课表现还有待提高。另外,在学生展示作品、谈体会的环节,可以再多展示一些作品,更加充分的肯定作品的优点,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的坚持研究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打造更为优秀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