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想北平》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10 20:1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想北平》教案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郑 引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想北平》。
师问:说到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呢?如果让你们来写一写北京,你们会选择哪些东西来写呢?(请2个学生回答)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舍,他会如何描绘自己的故乡,描绘他心中的北平呢?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文本,走进老舍的《想北平》。
二、教学过程
师语:昨天给大家布置了几个预习任务,每位同学都完成得非常认真。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大家的课前批注来进行这篇课文的学习。
环节一:预习批注(此环节在课前完成,PPT展示,教师无需赘言)
1.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语言,选择文中较喜欢的语句进行批注。
3.找出你不理解或不赞同的语句,并提出相关问题。
师语: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的课前批注,也请大家对照着自己的批注,看看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环节二:对比批注
(根据学生课前批注情况,选择同一语段的两个批注,一优一劣)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批注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安睡在摇篮里的小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平给人的安适。在北平,老舍是可以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
批注2: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平比作摇篮,并通过前文的对比,以巴黎的过于空旷静寂衬托北平的布局匀调,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由衷的赞美与深切的热爱。在故乡的土地上,作者仿佛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小婴孩,被故乡安好地保护在怀中,内心一片安适,从中读出了作者对故乡的依赖和眷恋。
师语:你能说说这两个批注你更喜欢那个吗?说说理由。
结论:批注需具体、有针对性,表达优美(板书)
环节三:深入批注
以具体、有针对性、表达优美等为目标,将课前批注进行深入修改。修改好后进行全班交流。
注意:交流时,请先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再交流批注内容。
环节四:质疑式批注(根据学生课前疑问的不同加以修改)
1.文中多次提到“真想念北平呀”,当时老舍为何不能回北平呢?本文像表达的是老舍渴望回到北平、对北平的爱还是对过去日子的怀念?——张亦驰
2.作者在最后为什么说“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胡铸勋
(思路:提出学生的疑问,可以找有相应批注的学生加以回答。)
引导: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何不能回北平”引出本文的时代背景,并进而追问:本文除了表达出对北平的怀念和爱外,还有其他的情感吗?能否找出时代背景在本文中的情感表现?请找出相关语句并批注。(转向对主题的解读)
重点语句批注:
1.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全班齐声朗读,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句并指出哪些字要重点突出。
改为:不说了,落泪了,想念北平。
请学生比较修改前后情感表达的不同,体会老舍的语言特点,并对该句做重点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2.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批注1:杜鹃的歌声是婉转悦耳的,作者用杜鹃的啼声来表现北平的无限美好的俊伟,令读者向往;“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作者对北平的赞美之情早已融入作者的身体中——徐乐怡
批注2:引用了“杜鹃啼血”的例子,作者将自己比作杜鹃,将对北平的赞美之雨比作心血,说明北平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作者深爱着北平。情到深处,言语是难以表达作者溶于血水中的对北平的爱与怀念的。——项硕
(设想:在课前批注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杜鹃啼声的理解不够准确,若能在批注交流过程中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最好,若那一环节未涉及该问题,则在重点语句批注时加以引导。)
环节五:主题深化
1.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当时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二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2.老舍《望北平》: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的七律,就拿它结束这段“八方风雨”吧: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想北平》一文,不单纯是一个游子对家乡的回忆和追述,而是一个战时的文人对“家乡”以及家人的牵念,更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家乡的深刻忧虑。
其实,在那个年代,有许多文人志士都对北平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934年
《北平的春天》周作人 1936年
《迷人的北平》林语堂 1937年
这个文学现象不是一种巧合,倒更像是一种情感的默契,是对北平的一场集体思念。透过这一现象你能联想到什么呢?
设计:谁言乡愁非国恨?将主题由简单的乡思转向“家国之恨”。
环节六:课后批注
课后请以4-6人小组为单位,以上面的问题作为自主研究课题,形成专题批注。
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 舍
批注:具体、有针对性、表达优美
乡思
怀念 爱 悲伤
家国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