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19 登勃朗峰
“勃朗峰”,阿尔卑斯山的主峰,山势陡峻,为欧洲名胜之一,点明了“登”的具体对象。
了解作者作品,积累“翌日”“穹顶”“拾级”“纷至沓来”等易考词语。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重点)
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欣赏文章流畅洒脱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领会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重点)
学习目标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林文华译。有改动。在19世纪的欧美作家中,很少有人像马克·吐温那样热衷于旅行的:在国内,他的足迹遍布东西海岸,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直到美国的北部边境;在国外,他不仅多次游历欧洲各国,还曾遍游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诸多国家。课文就是马克·吐温游记作品中的精彩篇章之一。
背景链接
雇( ) 翌日( ) 穹顶( )逗留 缭绕( ) 妩媚( )浮躁 颠簸( ) 旷野( )打嗝( ) 轻歌曼舞 瞬息万变
纷至沓( )来 名副其实
读读写写
ɡù
yì
qiónɡ
liáo
wǔ
diān bǒ
kuànɡ
ɡé
tà
注意与“后羿”的“羿”区别。
注意区别于“杳无音讯”的“杳”。
副:相称,符合。
字词清单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骡 ( )
luó
焦炙( )
陡峭( )
qiào
辚辚( )
lín
俯瞰( )
巉峻( )
纤指( )
斑斓
霓裳( )
敞篷( )
和颜悦色
醺 ( )
kàn
chán
xiān
ní chánɡ
pénɡ
xūn
zhì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
他拾( )级而上,拾( )起那个塑料袋,扔进了垃圾箱。
shè
shí
沓
( )纷至沓来
( )一沓纸
tà
dá
蔓
( )蔓延
( )藤蔓
màn
wàn
纤
( )纤指
( )纤夫
xiān
qiàn
形近字
【口诀记忆法】有水便是湍( ),水流得很急。有口就会喘( ),呼吸很急促。有心变成惴( ),忧愁又恐惧。
【串句记忆法】在为病人做针灸( )之前,他先将银针在火上炙( )烤了一会儿。
躁( )
zào
燥( )
zào
浮躁
干燥
翌( )
yì
笠( )
lì
翌日
斗笠
旷( )
kuànɡ
犷( )
ɡuǎnɡ
旷野
粗犷
jiǔ
zhì
暇( )
xiá
瑕( )
xiá
闲暇
瑕疵
遐( )
xiá
遐思
tuān
chuǎn
zhuì
词语集注
辚辚:
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
斑斓:
灿烂多彩。
色彩斑斓 斑斓猛虎
络绎不绝:
形容车马、船只、行人等往来不断。
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含褒义。
轻歌曼舞: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也作“名符其实”。
和颜悦色: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含褒义。
纷至沓来:侧重于指众多,含有杂乱的意味。
接踵而至:侧重于指先后,可用于表示单个的事物(或人)紧接着另一事物(或人)的到来。
纷至沓来: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上山行走
下山乘车
第一部分
写登山的见闻与感悟
(第7—11段)
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根据课文内容和运用的表达方式,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1—6段)
第二部分
整体感知
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画出作者的游踪。
马蒂尼
黑首
高地
阿冉提村
沙蒙尼
起点
终点
根据梳理,完成下列表格。
游踪(所至)
所见
所感
马蒂尼出发
游人众多,路很陡峭
骑骡乘车的人可怜可悯
黑首——高地
峡谷瀑布
美不胜收
V字山口
勃朗峰高大耀目,周围山峰奇形怪状
威严
逗留高地——阿冉提村
峰巅云霞
变幻无穷
如肥皂泡
瞬息即逝
前往沙蒙尼
奇人
奇妙
为什么作者认为骑骡乘车的游客“可怜可悯”?
因为当时天气灼热难当,“花了钱”骑骡乘车的游客,要让“旅行物有所值”,便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困于骡背上或马车里,不能像“我们”一样自由行动,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充分享受登山的乐趣。
课文精讲
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
这是登山造成的错觉。因为作者和朋友们在不断攀升,离勃朗峰越来越近,周围的天空就显得越来越寥廓,而山峰在寥廓天空的大背景下就越发显得高了。
写阳光下的勃朗峰气势雄伟,高耸入云。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比喻手法
山峰
“美女的纤指”“塔糖”
山峰形状奇特的特点,富有画面感
比作
表现
读读下面的句子,并赏析其修辞手法。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一路的奇景,说说景色“奇”在哪里。
黑首道上风景
“奇美”
旁边的群峰“奇险”
勃朗峰主峰“奇伟”
峰巅云霞
“奇幻”
奇
第6段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峰巅云朵那亦幻亦真的光影、色彩、形状,美丽异常,却也变化无定,瞬息即逝,就像那“最美丽最精致”却又随时会破裂的肥皂泡。基于此,作者做了一个奇妙的设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其潜在的感慨可以这么理解:至精至美者,往往不能长久,因而尤其珍贵。
这是作者由眼前景物得来的感悟,同样也是对景物之美的高度赞赏。作者的情感与遐思借“肥皂泡”来表达,既含蓄又富有意趣。
课文第二部分主要写的是“奇人”车夫,请简要说说他“奇”在哪里。
奇人车夫
将要驾车走路况很糟糕的山路,却先“纵饮”一番。
自封为“车夫之王”,与“勃朗队长”同行。
无论行车如何颠簸,都面不改色,镇定自若。
这篇游记综合采用了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写法多变,手法巧妙。
写上山时,以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发作者的无限感慨。
写下山时,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二者的有机融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作者对文中人物(骑骡乘车的游客、“车王”和“勃朗队长”)各持什么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活态度?
骑骡乘车的游客
“车王”和“勃朗队长”
作者在文中讥讽那些骑骡乘车的游人,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晴日挨晒,而是因为他们的本意是雇佣车马为己所用,却反被车马所限制,从而丧失了游山玩水的自由。
作者用漫画式的手法表现“车王”和“勃朗队长”,看似把他们写得颇为可笑,实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两个人的欣赏之意,这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对待生活、对待自我的态度与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有许多契合之处。
个性:幽默、坦率
生活态度:积极、乐观、自由
幽默讽刺是马克·吐温作品的主要风格。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本文幽默的语言风格。
如“勃朗队长”那夸诞、重复的话语内容和酒意十足的说话方式,写了整整一段,还插入“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这样一个滑稽的小插曲,幽默的效果就自然产生了。
突出细节
制造反差
用徒步而行的“我们”的自由自在与骑骡乘车者的为物所役进行对比,形成一种带有揶揄讽刺的幽默效果。
适当夸张
如描写马车的一路狂奔,“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显然带有夸张成分,景象容易引人发笑。
文章前一部分写登山,后一部分写乘车,作者是如何将这两部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从文章结构看
从文章内容看
第7段前两句承接上文,概述了“我们”徒步登山时间之久、速度之快,正好呼应了第1段中所写的“我们”的轻快自如和骑骡乘车的游客的“可怜可悯”,将文章的两个部分结合起来。
全文其实都扣着“奇”来写:黑首道上风景“奇美”,勃朗峰主峰“奇伟”,周围的群峰“奇险”,峰巅云霞“奇幻”,赶车的车夫是“奇人”,乘车的经历堪称“奇遇”。这两部分可以说是意脉相通、连为一体的。
深入探究
上山
结构梳理
脚下峡谷
(奇美)
勃朗峰
(奇伟)
周围山峰
(奇险)
峰巅云霞
(奇幻)
下山
将要驾车却先纵饮
自称“车夫之王”
“勃朗队长”同行
履险如夷
面不改色
后发先至
信守承诺
散文笔法写奇景
小说笔法写奇人
奇妙的美景、奇特的路程
登勃朗峰
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登勃朗峰时所见的奇绝景色,记叙了下山投宿途中所遇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的喜爱及赞美之情,体现出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主旨归纳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穹顶(qióng)霓裳(ní)缭绕(liáo)白雪皑皑(kái)
B.急湍(chuǎn)骤然(zhòu)纤指(qiàn)纷至沓来(tà)
C.妩媚(méi)辚辚(lín)灼灼(zhuó)瞬息万变(shùn)
D.醺醺(xūn)巉峻(chán)俯瞰(kàn)色彩斑斓(lán)
【解析】A项,皑,应读ái ;B项,湍,应读tuān,纤,应读xiān;C项,媚,应读mèi。
D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隧道 可悯 偌言 翌日
B.蔓延 陡峭 打嗝 逗留
C.绚丽 闪烁 歇息 浮燥
D.旷野 敞蓬 巍峨 颠簸
【解析】A项,偌—诺;C项,燥—躁;D项,蓬—篷。
B
课堂检测
3.(2022·四川成都)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022年5月4日凌晨,中国科考队向着珠峰峰顶挺进。科考设备沉重,天气瞬息万变,高海拔造成缺氧……困难络绎不绝。但是科考队员们胸有成竹,不惧困难,最终在人迹罕至的峰顶圆满完成了综合科考任务。
A.瞬息万变 B.络绎不绝 C.胸有成竹 D.人迹罕至
【解析】B 项,“络绎不绝”形容车马、船只、行人等往来不断,这里用来形容“困难”,使用对象错误。
B
课堂检测
. . . .
. . . .
. . . .
. . . .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B.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
C.“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
D.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视四周,石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解析】 “其价值会是多少呢”属于疑问句,不是感叹句,句末标点不应是“!”,而应是“ ”。
A
课堂检测
5.下列情境中,语言运用得体、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培训会上,主持人说:“刚才专家的发言抛砖引玉,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B.在阅览室,弘毅同学说:“老师,您可以帮我找《老人与海》这本书吗 谢谢!”
C.公园里,舒然同学口渴了,对路人说:“喂,哪里有卖水的 ”
D.案件胜诉后,子达赞叹道:“梁律师反应机敏,真是见风使舵,让人佩服啊!”
【解析】A项,词语误用。“抛砖引玉”的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作品”。语句把专家的发言说成是“砖”,把自己的意见说成是“玉”,把词语的含义弄颠倒了。C项,口语交际应该有称呼,用“喂”作称谓,不礼貌。语气生硬,不适于此语境。D项,词语的感彩判断错误。“见风使舵”是贬义词,意思是“看风向转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用这一贬义词语赞美律师不恰当。
B
课堂检测
拓展阅读
在 泸 县
巴 金
我知道船要在泸县过夜,等它靠好码头,便拿起大衣,戴上呢帽到岸上去,这时不过下午三点钟的光景。
我慢慢地走上土坡,在一个墩上站住,便掉转身子去看江景。白带似的江水横在我的脚下,映着午后的秋阳,发出悦目的闪光,和天空成了一样的颜色。岸边一片沙滩,几间茅屋,两只囤船,还有一列帆樯高耸的小舟。这些似乎全陷入静止的状态,但是来往的人却使它们活动了。一切于我都是十分亲切。我怀着轻快的心把它们全收入我的眼里。我望着四周景物渐渐地回复到静止的状态中,我才拔脚往坡上的城市走去。
拓展探究
(中考真题)
拓展探究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泸县的土地,第一次还是在十七年前。那时我不过是十八九岁的少年,怀着一颗年轻的纯白的心。现在我重睹这个可爱的土地,我的心上已经盖满了人世的创伤,我想我应该有了大的改变。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那个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碗里的孩子仿佛就是我。我留恋地在这个摊子前站了一刻钟光景,我感到一种幼稚的喜悦。那个孩子空着手走开了,他讲话用的是我极其熟习的声音。这声音引着我走了大半条街。我跟着小孩走,好像在追自己的影子,我似乎一跳就越过了二十年的长岁月。
拓展探究
然而就只走了大半条街,就只有这么短短的快乐的时间!我突然被拉回来了,从远去了的年代回来了。一大片炸毁房屋的废墟横在我面前,全是碎砖破瓦,只有倾斜欲坠的断墙颓壁留下来,告诉我们人家的界限。焦炙的黑印涂污了粉白墙,孤寂的梁柱带着伤痕向人诉说昔日的繁荣和今日的不幸。有一处,在一堵较大的白壁上,触目地现出“我们要替死者复仇”的标语。我隔着废墟望这些字,这时下落的太阳的余晖正停留在这面断墙上,像一片血光,它罩住了标语的一半字迹。
我站在废墟前,让一阵愤怒的火烧着我的心。我的孩子的梦醒了。我加快脚步往前走,一座高塔似的钟楼拦住了我
拓展探究
的视线,“怎么还剩下这个东西 ”我刚这样想,我的脚就停住了,好像突然受到惊恐似的。我明明看见一具骷髅!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的酷刑。
我默默地看着,默默地听着,看那枯焦的骨架,听那无声的语言。这里有一段悲惨的故事。但是我惭愧我只有这无力的手,不能给它任何的安慰和援助。我低下头走到它旁边。我的眼光被几个浓黑的大字吸引住了,依旧是抗战的标语,它们就写在墙柱上,这是我看惯了的字句。但这时我的头昂起来了,仿佛有一道强烈光芒射进我的肺腑,照亮我的胸膛。我感到勇气的增加。我的信念在这里又受到一次锻炼。我没有说错话:只有抗战才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存,和平却会带来
拓展探究
毁灭的命运。
我终于走过了斜坡。眼前现出一片绿色,我还听见有力的年轻的声音。原来我走到公园里来了。这里还是完好的。在树荫下围着一张竹制的小茶桌,六七个穿制服的青年坐在竹椅上,慷慨激昂地辩论。我走过他们身边,我在砖砌的栏杆前面立了片刻,我听见了几句话。他们在谈论中国的将来,这的确是一个大题目。一个二十来岁的人捏紧拳头大声说:“我知道时代是永远前进的。但是我们要推动时代,不要让时代把我们拖起走。”
我站住,倾听下面的话:“物质的损失,生命的牺牲,会带来伟大的结果!你看着,我们就要在这一片废墟上建造起九层的宝塔。”
拓展探究
我感到极大的喜悦。我的确瞥见光明了。这是年轻的中国的呼声。这是在轰炸的威胁下长成的中国的呼声。它是何等的响亮,何等有力!我相信它,我等着看那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九层宝塔。
回到船上以前我还在各处走了一转。我走过一条很长的马路,我没有注意街名,但我知道这是本城惟一热闹的街市。这里两旁都是完好的商店,还有许多白木新屋。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一个中国的城市在废墟上活起来了,它不断地生长,发达。任何野蛮的力量都不能毁灭它。我怀着这个信念回到了船上。
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
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重庆追记
(选自《巴金散文》,有删节)
1.梳理作者在泸县的行踪和见闻,仿照示例,填写下面的图表。
2.品读下面两句话,结合画线词语,体会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
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的酷刑。
拓展探究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
(1)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
(2)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
4.黄永玉先生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累”与“美”,你读出了什么?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巴先生有一张积压众生苦难的面孔,沉思,从容,满是鞭痕。
巴先生一生辛劳,不光是累,也美。
拓展探究
1.①站在摊前,听闻乡音(站在摊前,回想过去)
②站在街上,凝望废墟(站在废墟,凝望钟楼/标语)
③走过街道,看到新屋(走过街道,回到船上)
2.作者回到阔别十七年的泸县,“望着”可爱的“糖人”,熟悉的声音和情景让他充满小孩时代的喜悦;作者将残留的钟楼比作“干尸”,它用“洞穴似的眼睛”“望着”作者,“干尸”与“糖人”的强烈对比令作者触目惊心,他感到了深切的痛苦与极度的愤怒。
3.(1)“新的巨厦的骨架”与上文“枯焦的骨架”对应,“红纸条”与上文“标语”对应,意味着一个城市已从废墟
拓展探究
参考答案:
中复活,表明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凸显了中国人重建家园的坚强决心与意志。
(2)“晨光微曦”,虽然此时的阳光是微弱的,但已经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船缓缓地离开一个满是战争创伤的城市,带着人们驶向“上游”,驶向光明的未来。
4.示例一:我也读出了巴金的累与美,他走了很长的路,房子都被炸了,他很愤怒。
示例二:我读出了巴金对泸县的热爱,他痛恨侵略者的暴行,有抗击侵略者、重建美丽家园的坚强决心。我觉得巴金的文章给读者以鼓舞,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希望。
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
示例三:巴金回故地,听乡音,感到一种孩童般的喜悦,从中我读出了巴金对乡土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而当日寇轰炸的废墟突现眼前,他痛斥侵略者的暴行,既有无力援助受难者的惭愧,更有抗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他借青年的对话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哪怕流血牺牲,也要重建美丽家园。我感到巴金是用笔在战斗,他的文章鼓舞着饱受战祸的中国人坚定信念,打败侵略者,在废墟上重建年轻的中国。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当时需要,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我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力与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
说起游家乡,每个人都会有一张自己的私家地图,有的是美食图,有的是老街图,有的是民俗图……当然,也有青山绿水图,欢乐农家图,图中的每个坐标都是你与家乡最深情的纽带。
要求与建议:
(1)以下面的文字为文章的开头,写一篇游记(600字左右),吸引更多的朋友来旅游。
亲爱的朋友,欢迎你来 旅游!我会与你分享我的“私家地图”,现在跟着我出发吧!(横线处填写旅游目的地)
(2)为文章配1-2幅插图。(无需绘图,只需在文中合适的地方,用括号注明图片内容)
(3)不要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等。
(4)适当引用古诗文、典故、传说等,会让你的游记更吸引人。
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