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诗五首【课件】(共7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 短诗五首【课件】(共7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4 08:58:3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76张PPT)
3 短诗五首
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早期新诗的特点。
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重点)
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学习
目标
月 夜
沈尹默
交代了具体时间,点明全诗描写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
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他积极倡导新诗,是新诗启蒙时期著名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作者
简介
本诗选自《沈尹默诗词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成功联结了新诗与旧诗传统。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是为中国新诗的起源,其中三首由沈尹默所作,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背景链接
新 诗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
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概念
形式
文体
知识
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观念新: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
特点
多音字
( )吹着 ( )着落 ( )着急 ( )高着儿

zhe
zhuó
zháo
zhāo
下棋时下出的高明的着数;泛指好办法、好主意。
字词清单
串句记忆法:你这着(zhāo)儿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形近字
霜( )
孀( )
下霜
遗孀
shuānɡ
shuānɡ
株( )
姝( )
一株
丽姝
zhū
shū
以义辨形
株:多与植物相关。
姝:美好;美女。
词语集注
霜风
刺骨的寒风。

表示程度最高。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
/
/
/
课文
精讲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动静结合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呼呼”“明明”两个叠音词形成了一种抒情的感叹语气。“呼呼的”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明明的”为夜晚增添一抹亮色。两个词虽写霜风寒月,却无凄清之感。
这两句别出新意。“顶高的树”反衬了“我”的渺小,“并排立着”写“我”与树并立的状态,“却没有靠着”强调“我”独立地站着。虚词“着”收束着四个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诗歌以霜风、月光、高树、“我”四个意象,表现了“月夜”的韵味,通过“我”并没有倚靠身旁“顶高的树”,突出了觉醒了的青年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学习任务单
意象 象征意义
霜风、月光
顶高的树
“我”
萧森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念。
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青年。
圈画《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完成学习任务单。
古老、传统、固执而迂腐
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
从后两句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后两句诗写“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并无孤独之感,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一个个性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这也是“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典型特征。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做简要说明。
深入探究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
顶高的树
交代环境
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人格独立
思想自由
结构
梳理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通过“我”与高树并立但并不倚靠的形象,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主旨
归纳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拜谒对象及诗歌创作的地点
即兴作诗词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他前期的诗歌多带有象征主义式的迷蒙和幻灭,充满了徘徊和忧郁的情绪,后期则较为明朗。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传诵一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作者名片
本诗选自《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41年
香港沦陷。
1942年
诗人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
1944年
面对祖国山河的破碎依旧及挚友的逝去,诗人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本诗就是诗人在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背景链接
读读写写
漫 漫
长夜漫漫
字词
清单
路途漫漫
形近字
畔( )
pàn
衅( )
xìn
河畔
挑衅
绊( )
羁绊
寞( )
漠( )
寂寞
冷漠
bàn


以义辨形
畔:(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田地的边界。
衅:嫌隙,争端。
绊: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方便。
【口诀记忆法】
墓( )地有土埋忠骨,夜幕( )似布笼天穹,日暮( )到来太阳落。
【串句记忆法】
经过漫( )长的岁月,这些蔓( )草已经覆盖了整片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màn
màn



词语集注
寂寞
孤单冷清;清静,寂静。
漫漫
(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
/
/
/
/
/
/
课文精讲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本指人物的心情,这里却用来修饰“长途”,采用移情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心境无比地孤寂、悲凉,同时暗示此行的艰难。
“红山茶”富有激情的颜色,是诗篇的一线光亮,映照出诗人压抑状态下真实的心境。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诗人对萧红早逝的痛惜之情,同时也消减了悼念诗的沉重之感。
“红山茶”这一主要意象有什么寓意?
“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红山茶具有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
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作家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凸显出“我”远道而来,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写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之中被摧残的。
这首诗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伤悼之情
伤悼萧红的不幸早逝。
惋惜之情
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创造更多优秀的作品。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是自言自语,又是在寂寞地倾诉。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静,“我”等待“你”卧听。
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深入
探究
萧红墓畔口占
“我”
六小时长途
“你”
卧听着海涛闲话
放红山茶
等待着
寂寞
意味深长
长夜漫漫
深切悼念期盼坚守
结构
梳理
这首独特的伤逝之作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现实的无奈、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主旨
归纳
断 章
卞之琳
biàn
“断章”字面上指片段、不完整的作品。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他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饬、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独特,富于象征意味。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作者名片
本诗选自《鱼目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己说,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诗歌虽仅短短四行,却用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哲理。
背景
链接
读读写写
装饰
词语集注
装饰: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shì
字词
清单
装饰:侧重指在身体或物体表面加些修饰性的东西,可用于环境、建筑物等,也可用于人。
装潢:侧重指在物体表面加些修饰性的东西,多用于物品、建筑物等。
断 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shì
/
/
/
/
/
/
/
/
课文
精讲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第一句中,“你”是看的主体,周围的风景都是客体。
“看”与“被看”主客流转,富有意趣。
第一节:第一个画面,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表达相对、平衡的概念。
第二句中,主客体转换,“你”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客体
第二节:第二个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借助“明月”“窗子”“梦”,再一次表达相对、平衡的概念。
但此刻“你”的整个形象或许又进入了“别人”的梦中,成为别人梦中的“装饰”,那个梦见“你”的“别人”成了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变成了客体。
主体
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朦胧的意境?
画面一
桥上的你

看风景人

画面二
明月
窗子
别人

朦胧意境
诗人描绘了哪两个画面?诗中蕴含着什么哲理?
第一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
蕴含的哲理: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断章》一诗借助如此平常的现象,容纳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学完诗歌,你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诗人却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这给我们今后的写作以无限的启迪。
深入
探究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这首诗通过具体意象,告诉我们万物之间普遍联系,互相依存。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不经意间影响着别人。这一哲理,可以帮助我们解答生活中许多看似不合逻辑的问题。
断章

装饰
桥上:

楼上:
看风景人
明月

风景

你的窗子
别人的梦
互相依存普遍联系
结构
梳理
这首诗通过描绘“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主旨
归纳
风雨吟
芦 荻
可实指自然风雨,也可虚指社会或人生的风雨,点明环境或背景。
古代一种诗体的名称,泛指诗歌。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1935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走近
作者
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背景
链接
读读写写
舵手
duò
词语集注
舵手:
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字词
清单
( )席卷( )试卷

juǎn
juàn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
要毕业了,学校宿舍( )中那些熟悉的用品,他真不忍心舍( )弃,因为每一样物品都能唤起他美好的回忆。
shè
shě
形近字
舵( )
duò
陀( )
tuó
舵手
陀螺
沱( )
滂沱
郊( )
效( )
郊原
效果
tuó
读“pānɡ”。
jiāo
xiào
duò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
/
/
/
/
/
/
课文
精讲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开篇扣题,直写风雨的气势,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卷”“奔”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动态画面,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第一节:表面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
第二节:表面写郊原、房舍,实则是继续表现风雨。
连用两个比喻,将“郊原”“房舍”比作海、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既富有画面感,而且极具动态效果,使读者能看到海的波涛、舟的飘摇。
比喻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第三节:引入“我”的形象,升华诗歌主旨。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舵手”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而“年轻”一方面有勇气,有闯劲,有胆识,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信心;另一方面会经验不足,面对苦难的国家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年轻舵手的心”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情感。
意象 象征意义
风、雨
海、舟
舵手
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结合背景理解)。
象征着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社会。
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
《风雨吟》中有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担忧和责任感。同时,“我”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
深入
探究
风雨吟
风雨
风卷、雨奔
“我”
年轻舵手的心
关怀社会命运力图做出努力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结构
梳理
这首诗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画面,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表达出“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并为之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主旨
归纳
统 一
聂鲁达
“统一”意思是一致的,整体的,单一的。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黄昏》。早期作品有浪漫主义倾向,后期作品大多是政治题材,歌颂祖国和人民。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作者
简介
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聂鲁达在诗歌创作上有多副面孔。他写了很多政治抒情诗,这些诗的语言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激情,读来让人心中狂潮涌动。同时,他也是爱情温柔的歌者,细腻的情诗如同天籁之音,优美动人,情感隽永悠长。而这首《统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哲思的诗人形象。
背景链接
多音字
( )差异( )差劲( )差遣( )参差不齐

chā
chà
chāi

( )切除( )迫切

qiē
qiè
字词
清单
以义辨音
qiē: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如“切片、切除”。
qiè:符合,如“切题”;亲近,如“亲切”;急切、殷切,如“迫切”。
词语集注
繁多
(种类)多,丰富。
谎言
谎话。
差异
差别,不相同的地方。
统 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chā
/
/
/
/
/
/
/
/
课文
精讲
统 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诗人开篇用形式相似的句子陈述自己不同寻常的见解,耐人寻味,引人思考:所有的叶怎么会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怎么会是这一朵?
把“大地”比喻成“一朵花”。紧扣题目,强调了万物的统一性,表明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充满哲理意味。
诗人借助常见的意象,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统一
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


果实
树木
大地
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诗句强调了世界具有“统一性”。
结合题目,说一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和一片叶,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树和一棵树,它们都是“多”与“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深入探究
对比阅读这几首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律,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几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意象新:从生活中选取新的意象入诗,如“红山茶”“舵手”等;对古典意象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含义,如《月夜》中“霜风”“月”“树”,因“呼呼”“明明”“顶高”等修饰语,意蕴有了新的变化。
结构
梳理
统一
叶一片
花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果实无差异
大地是一朵花
统一性本质
树木是一棵
统一性 和谐美


由表及里
这首诗借“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指出所有的叶、所有的花、所有的果都是同一片叶、同一朵花、同一个果,看似各有各的个性,却不失共性,是“统一”的,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
主旨
归纳
意象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分类 典型代表 蕴含感情
送别类
杨柳、长亭、酒、古道、舟船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别后的思念。
(投)笔、长城、马、羌笛、烽烟
表达建功立业的决心,对和平的向往。
思乡类
愁苦类
战争类
抒怀类
月亮、鸿雁、落叶、雨、梦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
梧桐、芭蕉、杜鹃、猿啼、夕阳
表达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气氛。
松柏、竹子、梅花、兰花、冰雪
托物言志,表高洁品行。
拓展
延伸
远和近
顾 城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这首诗的主要意象为“你”“我”“云”。作者采用类似于镜头推拉的方法,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性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近感。
熟读这五首诗。
课后读一读北岛《迷途》、李大钊《山中即景》这两首诗歌。
课后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