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9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重点)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重点)
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难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人性方面,他主张“性善论”。
作者简介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上下互相争夺利益)”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出现作乱犯上之事,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仁”对立起来。他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整体感知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要读出层次美,要读得抑扬顿挫。
wéi
wù
bì
wéi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ān
ɡēnɡ
fú
cù
xiè
yú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读前面叙述事例的句子时,语速可以慢一些,读出节奏感;读后面议论的句子时,语速渐快,要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出不屑、责问、不满等语气。
xiànɡ
wèi
wéi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译 文
得到。
舍弃,放下。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风雨兼程、统筹兼顾)。
连词,表顺承。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讨厌,憎恨。
同“避”,躲避。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译 文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假如,假使。
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
什么(手段)不用呢?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假如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译 文
连词,假设、假如。
连词,表转折。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是。
这种心。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是只有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译 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踩踏。
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吃),乞丐也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译 文
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而,连词,表修饰。与,动词,给予。
介词,对于。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侍奉。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
同“向”,先前、从前。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
译 文
介词,为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停止。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译 文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能够用来。
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今义:豆类作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有益处,有益于。
今义:加上,增加。
◆一词多义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醉翁亭记》
动词,得到,获得
动词,同“德”,感恩、感激
动词,领会
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为人谋而不忠乎
天子为动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名为鲲
介词,为了
动词,做
介词,替
介词,被
介词,对、向
动词,叫作、称为
《〈论语〉十二章》
《周亚夫军细柳》
《桃花源记》
《北冥有鱼》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选贤与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吾谁与归
《大道之行也》
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予
同“举”,推举
动词,参与,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介词,和、跟
《答谢中书书》
《岳阳楼记》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至于负者歌于途
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醉翁亭记》
介词,比
介词,对、对于
介词,在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之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得之则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他
结构助词,的
连词,那么
连词,就
连词,如果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
状语后置,即“所欲有于生甚者”
省略句:
省略主语和宾语,即“(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乡为身死而不受
◆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嗟来之食:
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用设喻和假设推理的方法,提出并分析论证“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部分(2):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本心”,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研读赏析
学 习 任 务 单
梳 理 论 证 思 路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舍鱼而取熊掌→①__________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勿失其本心
舍生而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得我而为之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本文两段文字的结尾,都以归纳总结的方式说到“本心”:第1段称“是心”,第2段称“本心”。“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考点
补写事实论据
[答题支架]
明确论点
补写作答
审清题干,明确要求补写的论据对应的观点是什么。
按照“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选取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注意论据要真实,要能充分证明论点;语言要简洁。
【示例一】文天祥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逼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示例二】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泰然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示例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壮歌。
返回
本文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考点
分析文言文中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考查形式:(1)选文开头就提出论点××,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2)分析【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的相同之处。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例如:《鱼我所欲也》中就是通过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的。
答题技法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深入。例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就运用了道理论证。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从事物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作用就是突出和强调。如《鱼我所欲也》中“乡”和“今”的对比,就是运用对比论证来突出中心论点。
比喻论证
用鱼与熊掌分别比喻生与义,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道理论证
“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作者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证了“义”比“生”更珍贵。
举例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
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突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返回
深入探究
(衡阳中考)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我认为应该分情况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生和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其次,“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国家大义,就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奔赴疫区,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除此之外,还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时,“舍生取义”并不可取,这时候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
总之,无论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是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的。
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是怎样的?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精妙的比喻 本文中心论点的确立,即基于一个精彩的比喻论证: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
精当的对比 本文第1段,选取了“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剥笋,逐步深化。第2段,仍然保持了对比说理与正反论述的惯性,如“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这种对举的表达给人一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感受。
精彩的排比 第2段中,孟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是由物到人,“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是由家人到外人,既表明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我们都不能取“不义”,又加强了文本气势,突显作者的义正词严和理直气壮。同时,也使前后对比更加强烈,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于这些人“失其本心”的痛心与批判。
(续表)
(1)(鄂州中考)《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体现作者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待富贵,《〈论语〉十二章》中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具体阐述,《鱼我所欲也》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的准确表达。
二者不可得兼
名句默写
舍生而取
义者也
不义而
富且贵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于我如浮云
典型考题
A.孟子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
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
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
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即天性、天良。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
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
嘲讽和批评。
(内江中考)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先从正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再从反面论述“义”比“生”更珍贵。
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用舍鱼取熊掌类比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使所论述的抽象道理更加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云南中考)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鱼我所欲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列举事例
运用排比
运用对比
乞人不屑“蹴尔”之食的事例。
守城方得“地利”却“__________”的事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把“______________”与“______”在财富数量上作对比。
把“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作对比。
委而去之
一箪食,一豆羹
万钟
(贵阳中考)下表对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鱼我所欲也
提出论点——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道理论证
正面
反面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举例论证
正面:嗟来之食
反面:万钟之禄
勿失本心
舍生取义
保持本心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行道之人
乞人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结构梳理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主旨归纳
本文考点回顾
本文阅读考点
重要论证方法
补写事实论据
分析文言文中的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本文考点精析或巩固训练见《状元大课堂》及《创优作业》
“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鉴赏方法,见于《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就是要用自己的心思,去猜测作者的用意。在解读、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仅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拓展延伸
以意逆志
以“己意”去“逆”作品之“志”
意
读者的切身体会
逆
接纳、揣测
考证、探究
追溯、反求
志
作者与作品所表达的原意
(一)《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其思想核心是“仁”“义”。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南宋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二)诸子散文
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著作被统称为“诸子散文”。
发展 语录体(如《论语》)→对话体(如《孟子》)→专题论文(如《荀子》)。
特点 诸子散文思想上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文风上各具风采。
代表作品 《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三)陈红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领土主权
陈红军,男,汉族,1987年3月生,2009年4月入党,2020年6月牺牲,甘肃两当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原营长。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坚守高原边防10年,带领官兵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2020年6月15日,奉命带队前往一线执行紧急支援任务,在同外军战斗中英勇作战、誓死不屈,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壮烈牺牲。被追授“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课后作业